来源: 最后更新:23-12-22 12:01:17
前几天一位妈妈咨询,孩子一到学校就胸闷,在学校特别难受,但是回到家症状就消失。而且每一个课间休息都会给妈妈打电话,最近几天已经发展到不愿意上学了。
类似这样的个案还有很多,之前有一个孩子就是一到学校就恶心呕吐,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毛病,回到家也没什么症状,但是一到学校就开始反胃,严重的时候还会呕吐。
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都会先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说没什么问题,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孩子是在无病呻吟、没事找事,从而对孩子失去耐心。
孩子为什么会对学校产生情绪上的排斥和躯体化的反应呢?
很多父母在找不到根源的情况下,有的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大打出手,有的认为孩子是在故意给家长出难题,有的对孩子不愿上学的行为表现的焦虑不安,有的对孩子苦口婆心说尽道理,但是对孩子的症状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实孩子的这种通过明显的焦虑和躯体症状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对上学的非理性的紧张和恐惧,叫做学校恐惧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校恐惧症的根源并非真正的来源于学校。
真正的根源往往深深地植根于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孩子内心的冲突无法向父母表达和发泄时,学校就成为了孩子投射内在冲突的外部场所,学校里发生的一些小事就成了孩子积压已久的内心冲突爆发的导火索。
上面提到的一到学校就胸闷气短的孩子,妈妈反映之前是一个特别省心的孩子,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呢,变得这么黏人,就差挂在身上了。
后来的沟通中得知,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都很忙,很少陪伴孩子,孩子也很省心很独立。一年前这个妈妈生了二胎,不得不从有限的精力中抽出一部分来放在老二身上,同时把老大送去了寄宿制学校。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家庭成员的变化、家庭分工的变化,在成人眼中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孩子内心就意味着一场动荡。
而懂事的孩子看到忙碌劳累的妈妈内心也是心疼妈妈的,更关键的是,弟弟或妹妹的到来吸引了全家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她的内心也渴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认可,但是这又跟我们灌输给孩子的“要听话、要懂事、要独立、不能给父母添麻烦”的中心思想相冲突。
于是她让自己显得独立和省心,这是孩子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将潜意识里被家庭抛弃、被边缘化的不安和恐惧包裹起来。
一旦有外部环境因素触动了这道防御机制的壳,裹挟在内的恐惧不安就会伺机而动。
最近学校就发生了一件小事:她在学校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最近这两个好朋友跟老师申请成同桌了。
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却成了那块激起孩子内心隐藏已久冲突的石头。
原本三个人的小团体,现在另外两个人成了同桌,她们之间更亲密了,那么这个孩子就感觉到自己好像被边缘化了,被忽略了。
这种感觉其实是她自己内心的投射。
内心有好的客体才能投射出美好,孩子潜意识里的真实感受就是被父母忽视、被家庭边缘化,于是,当她在学校也同样感受到被边缘化的时候,恐惧和不安就会压垮孩子。
譬如她上学前跟妈妈约好,每一个课间休息时间都要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上午要跟客户谈事情可能会接不上她的电话,于是她就表现的极其愤怒,并且不敢去上学。
此时,孩子的行为其实已经发生了“退行”。
所谓退行是指当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在高级阶段受挫后,会退行到低级阶段,为的是寻求低级阶段曾经获得的关注和满足。
譬如很多孩子发生退行性行为时,父母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才有机会从父母的再次关注和重视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精神能量。
从父母的视角来看,孩子的这些表现和行为简直让人头疼欲裂。所有来找我咨询的父母都会急着问同一个问题“你说孩子这个样子该怎么办呀!”
其实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孩子的行为和症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这是内心积压已久的冲突被激活,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能发出信号是幸运的,因为疾病及其症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孩子的某些心理需要,这叫做“症状的心理意义”。
而且,心理症状本身就具有缓解痛苦或焦虑的作用,这叫做“精神症状的原发获益”。比如,有洁癖的人,通过反复的清洁,可以缓解心理冲突,可以减轻自责自罪的超我焦虑等。
这是疾病角色所带来的好处。比如,这些一进学校就胃疼、呕吐、拉肚子、胸闷气喘的孩子,通过这些症状引起了父母的关注,通过不去上学而跟妈妈黏在一起,让妈妈重又回到小时候照顾自己的那个时刻,从而让自己匮乏的内心得到滋养。
孩子出现这种学校恐惧症的表现,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母亲需要保持对孩子持续的依恋,使得孩子的独立性发展中断。
那个一到学校就反胃的初中男生,在沟通中得知,他父母的婚姻最近面临崩溃,爸爸移情别恋,妈妈每天哀声怨道,把所有的心酸和委屈向儿子哭诉,同时又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表面上看,孩子恐惧进入学校,不愿意上学,愿意在家跟妈妈呆在一起,是孩子对妈妈的一种依恋。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是母亲把内心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过度的担心和精神寄托使得孩子陷入对家庭破裂和失去爸爸妈妈的不安中,又强化了孩子的依恋行为。
孩子的问题,大多可以理解为家庭关系问题在他们身上的具体体现,或者说,孩子的问题只是父亲或母亲“症状”的一种变相显现。
所以,当遇到孩子“莫名其妙”的对学校产生恐惧和排斥,并且伴随躯体化反应时,父母一定不要简单的责怪孩子不懂事不独立。一定要排除孩子身心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早做心理干预,接住孩子情绪所隐藏的求救信号,确定孩子及家庭环境中有哪些因素阻挠孩子回到学校,哪些力量能够支持孩子回到学校。及时的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尽早消除这种情绪障碍。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