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佛经中关键(佛经中关键的字有哪些)

来源: 最后更新:23-12-13 05:02:47

导读:

1、佛经中关键?《楞严经》是诸经的骨髓
2、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楞严经中的名言
3、佛经大全:《楞严经》里的能知

文章目录:

1、佛经中关键?《楞严经》是诸经的骨髓

2、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楞严经中的名言

3、佛经大全:《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4、猜你喜欢:

1、佛经中关键?《楞严经》是诸经的骨髓

研究佛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每天坚持,再加上要理解佛经上的知识。

佛经有千千万,佛也有成百上千,要每个都去了解去熟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也有捷径可寻。那就是《楞严经》。

本期的佛经大全带你去了解《楞严经》,据说是诸经的骨髓。

还想要了解》》楞严经中的名言

研究佛法要了解经中的义理。佛所说的经典,每一部经都有其真正的义理;并且所有的经典,互相都有连带关系,其中的义理也都是有连贯性的。佛说小乘,说大乘,最后归纳到佛乘上。不论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习气毛病,去无明烦恼,去贪嗔痴。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与经义自然会相合;如果毛病不除,总是不能明白经义的。

现在我们研究《楞严经》,已经把〈五十阴魔〉和〈四种清净明诲〉都研究完了,究竟经的真正义理是什么?为什么佛要说这部经呢?你若找到真义,才是真正明白经法;若找不到真义,还算不上真正明白经法。就好像有一个人,你知道他的姓名,还要进一步认识这个人的相貌、思想、行为,才算对他有所认识;你若单单知道他的姓名,而不知道他的相貌、思想等等,这还不算认识。我们研究佛经,亦复如是。

《楞严经》的相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楞严经》的义理就好像人身上的骨头,人若是没有骨头,只有皮肉筋血,就不像一个人,也无法站立了,所以《楞严经》是诸经之骨髓。《楞严经》的用途是破邪显正,破一切邪,显真正三昧。若没有《楞严经》,就没有佛法了;有《楞严经》,就有佛法。

我们为了护持佛法,首先要弘扬《楞严经》,要能背能讲《楞严经》,并且要依照《楞严经》来修行。万佛圣城就是楞严坛场,我们一定要放楞严大光,修楞严大定,成就楞严大智,圆满楞严大慈!

2、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楞严经中的名言

佛教据记载早在先秦时就传入中国,那时的前秦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那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是《楞严经》中都有哪些经典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

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结束语】当然还有许多如。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不妨多看看几遍说不定其中的感悟自来。

3、佛经大全:《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佛经都共有一个作用,就是净化人的心灵,使得心灵沉淀下来,这就是佛经的作用以及魅力,而《楞严经》其中讲述的能知和被知,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经文中的能知和被知可能太过深奥与复杂,本期的佛经大全就为你解析《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还想要了解》》佛经里的经典爱情名句

经文讲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归还,像光明可以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等等,这样一个一个归还,共有八类,所以称做「八还」,八类中又有好多实际的例子,当然就变得很复杂。不过把光明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日与黑夜还是被知,所以「八还」还是在被知的范畴。

最后,经文才讲「妙明真心」是没有办法归还的,也因为如此,所以「妙明真心」就是你的真性。「能知」本来就不是被知的东西,「被知的东西」还来还去还在被知当中。「能知」当然无法归还了,「能知」就是「汝之真性」,「汝之真性」归还到那里呢?找不到可还处,所以「汝之真性」就是真正的自己。

整个论述就是这样,「十番显现」则是用一个个的例子来显现真性。其实也可以这样讲:有「被知」就证明有「能知」,不然怎么会有「被知」呢?被谁知?当然是被你的「能知」所知;如果你没有「能知」的话,怎么会觉得那些东西是被你所知的?

《楞严经》的文字比较不这么直接,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比较难读;如果顺着人心的运作方式来讲,就是我的这种讲法了。

看到这里,我可以这么说:在用辞上,「能知、被知」的这种讲法比「能、所」要进步;而「能、所」的说法又比《楞严经》那样的说法进步。所以要把想法、观念说清楚,在用辞上是可以不断地求进步的,而其原本意义却是一样的。像释迦佛所说的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完全一样的,也可以说是否有比较好的语言来说明,对于观念传递的影响是很大的。

《楞严经》里有一段叙述什么是你的真心?真心在哪里?譬如说你的心向外看出去,所呈现的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整个宇宙……这样的世界、宇宙就是你的真心!这个状况如果用「能知与被知」来说的话也很简单:能知与被知是脱不开的,两个虽是对照的;但是二者同时存在。能知与被知都是我们心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被知」而忘掉「能知」,就少了一半;如果只取「能知」而忘掉了「被知」,也是少了一半,只有全部具足才是完整的。

我们的心完整的话,必须二者具足,很多众生只有被知,忘掉了能知;罗汉只有能知,忘掉了被知;而菩萨则是能知与被知皆具。从定慧来讲的话,罗汉是定多慧少,菩萨是慧多定少,两边分量上不平衡,当然也是不完整,而佛呢?就是定慧均等了。

有了这个观念,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宇宙万象就是被知的,而真心就是能知。所以《楞严经》所说的「七处征心与十番显现」,完全可以用「能知与被知」说得清楚:众生只有「被知」,忘掉「能知」,所以要努力的去体会「能知」,因为陷在「被知」中太深了。所以就教他先把「被知」的撇掉不要管,那个「能知」才能显现出来。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如果修得很好了,「被知」的都撇掉,「能知」显现出来了,此时可以成罗汉,成罗汉以后,又只有「能知」,「被知」的都撇掉,没有了,这样还是毛病。所以还要往上修,要修成菩萨,要入世,就是要进入「被知」的世界,这样就可以做到「能知与被知」平衡。

4、猜你喜欢:

标签: 佛经经典名句  励志名言名句大全  古人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名言名句大全  外国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名言名句  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75189.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