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黎族代表性的舞蹈,原来这是黎族的(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蹈是什么?)

来源: 最后更新:23-12-03 06:08:04

导读:

1、黎族代表性的舞蹈,原来这是黎族的
2、广州代表性景点有哪些
3、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芦笙舞
4、属鼠最

文章目录:

1、黎族代表性的舞蹈,原来这是黎族的

2、广州代表性景点有哪些

3、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芦笙舞

4、属鼠最有代表性的水果

5、独具代表性的舞蹈:傈僳族刮克舞

6、猜你喜欢:

1、黎族代表性的舞蹈,原来这是黎族的

在每一个民间中,其舞蹈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各种节日中,舞蹈更是人民表达喜悦的主要方式。那么,黎族的代表性舞蹈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看看吧。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

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柴舞历史渊源:

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

当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

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如今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

打柴舞传承意义:

由于打柴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打柴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

2、广州代表性景点有哪些

在了解了广州文化之后,小编找了很多关于广州代表性景点的资料。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广州,只是有可能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广州代表性的景点有哪些。本文将为你介绍广州代表性景点,随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吧!

越秀公园:

越秀公园是广州市综合性公园,自1927年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2006年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园所在地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最高峰海拔70多米,历史上又称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是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和标志,与广州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越秀公园总面积约为69万平方米,由七座山岗和三个人工湖组成,是国家重点公园、中国百家名园之一、羊城八景之一。越秀公园林木苍翠,古树名木众多,全园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公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自元代起,历次“羊城八景”评选,越秀山的景点均有入选。

现在园内不仅有中山纪念碑、镇海楼、广州古城墙等众多文物,还有越秀山体育场、广东广播电视塔、越秀山水塔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构筑物,更有广州的标志——五羊石像。

广州白云山:

广州白云山景色秀丽,自古以来就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白云山位于广州市东北向,属中国南方五岭大庾岭支脉的九连山山脉末段,白云山聚拢着三十多个山峰,山体相当宽阔,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

每当霏雨绵绵,云雾缭绕于黛山葱绿间,半壁皆素,故名白云山。如“蒲涧濂泉”、“白云晚望”、“景泰僧归”等,均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60年代和80年代,白云山分别以“白云松涛”和“云山锦秀”胜景两度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

中山纪念堂: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

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广州海洋馆:

广州海洋馆引位于广州动物园内,是广州唯一的海洋公园。1997年起对游人开放,是一家集游乐、观赏、科研、教育多功能为一体的,以陈列展览海洋鱼类为主要特色的蓝色海底世界。全馆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馆内放养着200多种鱼类及其它独特罕见的海洋生物。

3、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芦笙舞

舞蹈是人们在庆祝节日时渲染节日气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中国有56个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下来后每个民族的舞蹈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更是把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舞蹈里,让人啧啧生叹。那么,你知道拉祜族的芦笙舞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

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

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部分是表现生产生活和模拟动物生活的,其过程非常详尽。

男的吹笙,女的手拉手围成圆圈其舞为芦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芦笙舞是特点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跳起芦笙舞,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充满民族团聚的欢乐,增强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拉祜族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分布的澜沧江以西地区,都跳芦笙舞。而与其它民族杂居地区则较流行跳歌。

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

芦笙舞又称为跳歌,是西双版纳拉祜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拉祜族的乐器主要有三弦、芦笙和口弦。民间歌舞都以芦笙和三弦作伴奏。因此,人们把这种集体性自娱舞蹈称为芦笙舞。

芦笙与拉祜族自古有缘。民间传说,早在大地还分为两层的时候,拉祜族的一位始祖从一个地缝里掉入大地之下小人国居住的第二层。始祖离开亲人以后十分悲伤,用葫芦和竹管做成一只芦笙,吹出委婉动听的乐曲,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大地上的一只竹鼠听到乐声,寻声找到那个地缝,来到大地下层,找到了拉祜族的祖宗,让他拉着尾巴带着芦笙爬出地缝,重返人间与亲人团聚。芦笙成了促成离散亲人团聚的媒介。因此,拉祜族特别喜爱吹芦笙、跳芦笙舞。

拉祜族每年过拉祜扩节、火把节和新米节,人们都要在寨场上跳芦笙舞。领舞者多为男性,吹着芦笙,弹着三弦居于舞场中心,一边吹笙弹琴,一边领舞。参加跳舞的群众将领舞者围在中间,合着芦笙和三弦的旋律边舞边歌,由一人领唱,大家按固定的词儿合声。芦笙舞有两跺脚、三跺脚、四跺脚、快步、穿插等,但以三跺脚为主,民间有“跳笙要跳三跺脚,越跳心里越快乐”的民谚,说明三跺脚在芦笙舞中的地位。

民间所跳的芦笙舞,据说有30多套,表现的内容有劳动生产、日常生活、模拟动物的动作、互相逗弄取乐等。舞蹈动作以下肢动作为主,主要步伐有跺步、抬腿、曲腿、半蹲、全蹲、跃步、踮步、搓步、小弓箭步、曲膝、弯腰。手部的动作主要是随着腿部动作的节奏前后摆动。舞蹈动作粗旷奔放,易学、易跳。踏步有时轻缓,有时跺得咚咚有声。伴舞的芦笙和三弦旋律起伏跌宕,颇有特色。

此外,拉祜族民间还有白鹇舞、斑鸠吃谷舞、舂辣椒舞、射弩舞、蛤蟆舞、打谷舞等多种舞蹈。但舞蹈场面不大,不像芦笙舞那样地热烈和引人入胜。

可能你也喜欢:

独特的白族民间艺术“霸王鞭”

丰富多彩的东乡族的特色饮食

大本曲:白族特有的古老民间技艺

吹吹腔,白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

4、属鼠最有代表性的水果

属鼠:苹果

属鼠的人他们很喜欢认真专注做一件事情,不喜欢自己因为其他的事情而分心。他们觉得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就算要花很多时间,他们也会愿意去做。他们平时独立能力都很好,去到哪里都能活的很好,适应性很强。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水果就是苹果,他们的性格和苹果的特性是一样的,适合在广阔的地方生产,他们很有韧性,跟苹果一样。

5、独具代表性的舞蹈:傈僳族刮克舞

少数民族的人民大多都能歌善舞,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而傈僳族的刮克舞表现出了傈僳人的团结和豪迈。傈僳族刮克舞是一个群体性的舞蹈,在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会围在一起跳刮克舞。下面的傈僳族文化为你带来刮克舞的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刮克”可分“其本刮克”和“无伴奏踢踏刮克”两种。“其本刮克”是以类似琵琶的乐器“其奔”为伴奏的舞蹈;“无伴奏踢踏刮克”是以跺、擦舞步踏地为节的舞蹈。

“刮克”舞约有70多个套路,有一步跺、扭摆跳、撒荞舞、赶熊舞、围猎舞、刀舞、盔甲舞、砍火山舞、种谷舞、栽秧舞、破板子舞、背水舞、吸烟舞、摇篮舞、野鸡找食舞、豹子甩尾舞、麦叶长舞、射箭舞等,内容十分丰富,生产生活、自然生物无所不包。其中,《米依刮走》意为“跳劳动生产舞”,再现了傈僳族刀耕火种的劳动生活全过程,找土地、砍火山、挖地、种谷、薅草、扳包谷、背包谷、丰收等一系列过程都以舞蹈形式进行艺术表现。《猴子豁拳舞》傈僳族语称“箭米要吾”,是表现山地庄稼成熟后,猴子偷包谷的情景,由猴子豁拳(定输赢)、拍手、扳包谷、梳头、找虱子、洗脸、喜翻身等多种舞蹈动作组成。

《破板子舞》傈僳语称“塞角扒果皮哦”,意为“有力气的人破板子”,也是一套完整的舞蹈,表现选树、伐木、剖圆木、劈砍成块的全过程。这些套路比较完整,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节目进行表演。 “刮克”舞的起源年代不详,民间传说是在播种季节为赶跑、踩死耗子精而跳的。地点多在广场和屋内火塘边。“刮克”由一人或数人站在中间,众人围圈而舞;“无伴奏刮克”是以踏地为节,男女老幼围成一大圈舞跳,动作豪放,情绪高昂,跳至高潮,一起欢呼“哇溜玛”、“霞溜玛”(意为跳得多和谐、多欢畅),表现出傈僳人的团结、豪迈的民族精神。

6、猜你喜欢:

标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考级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有哪些  民间舞蹈视频  汉族民间舞蹈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74776.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