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嘉兴传统戏剧艺术:海盐牌子 嘉兴 话剧

来源: 最后更新:23-11-14 08:04:28

导读:

1、嘉兴传统戏剧艺术:海盐牌子
2、戏说戏剧,泗州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泉州传统戏剧之一:高甲戏
4、徐州的传统

文章目录:

1、嘉兴传统戏剧艺术:海盐牌子

2、戏说戏剧,泗州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泉州传统戏剧之一:高甲戏

4、徐州的传统戏剧:柳子戏

5、传统戏剧之一:梅花大鼓

6、猜你喜欢:

1、嘉兴传统戏剧艺术:海盐牌子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艺术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嘉兴文化中,有很多的历史名人、饮食文化、传统戏剧艺术、名胜古迹等等。一起来看下传统的戏剧艺术:海盐牌子。

海盐牌子又称“堂名”,是坐着唱的戏曲请唱班,属曲艺叙唱类中的戏曲说唱。

“海盐牌子”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抗战前(1937年),其曲调以唱昆曲、徽调为主,后因京剧的盛行而改唱京剧曲调。但不是以歌舞表

2、戏说戏剧,泗州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泗州戏,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那么,它所具有的艺术特点肯定也是独具特色的,并不与其它戏剧相似。或许,你了解过泗州戏吗?你能了解其艺术特点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吧。

角色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

压花场

“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

花腔调门: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讲究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以便于演员的发挥和创造。艺人们还把这种形式名之为“怡心调”,可见它带有相当多的随心任性的因素。

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节拍,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发展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

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3、泉州传统戏剧之一: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高甲戏一改演幕表戏的习惯,开始进入新剧目与编演现代戏的新时期。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泉州文化吧。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1] ,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

4、徐州的传统戏剧:柳子戏

我国是戏曲之乡,可是现在喜欢听戏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宁可玩游戏也不愿意碰戏曲有关的东西,不过打不得老人还是很喜欢听戏的。应多开设一些戏曲课程培养下一代孩子的戏曲文化知识,让戏曲文化得以传承。那么,徐州文化的柳子戏有什么特点呢?

柳子戏是流行于以山东济宁、菏泽、泰安、江苏徐州为中心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余个县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呼,是中国汉族戏曲古老声腔之一。中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的“

5、传统戏剧之一:梅花大鼓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非常多值得骄傲的艺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失去了继承的人,梅花大鼓是到如今都还保留不错的一项艺术,你知道梅花大鼓吗?了解梅花大鼓的具体表演形式吗?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析。

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于京津地区。解放前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艺人演唱则多见于拆唱节目中,专演此曲种者很少。最早有钟万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宝禄、王子玉等。自金万昌出,经其加工创新,这一曲种才焕发了新的青春。

从此,它也就分成了北板、南板两个流派;前者守旧,唱腔简单,上下句无何异样儿的区别,平淡无奇,王宪臣、刘荩臣等善唱之;后者则为金万昌所创演的梅花调,唱腔娓娓动听,且有许多出色的创新,深为听众所欣赏,逐渐成为此曲种之正宗。梅花大鼓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个基本板式与以这三个板式的名称命名的三个基本唱腔。

清朝道光年间,北城旗人子弟八角鼓票友有位叫“玉瑞”的,他的伯父是世袭的左领。在八角鼓票房内唱这种曲调渐渐得了到大家的认同,于是就管这种曲调叫“清口大鼓”。因他家住在北城鼓楼附近,可能这也是后来称“北板梅花”一词的来源,玉瑞的雅号叫“梅花馆主”,亦称“北板梅花调”。后来渐渐传入前门外南城一带,有位子弟八角鼓票友文玉森,他的头是秃顶外号叫“文秃子”。文玉森的清口大鼓唱得很好听,又增加到由五种乐器伴奏,演唱的段子是《黛玉思亲》、《百鸟朝凤》等几段节目,虽然曲目较少,但在八角鼓演出中这种形式已经很重要了,也标志着北板梅花大鼓已完全形成。

清朝末年“北板梅花调”传到了金万昌和王文瑞等几位先生时,他们在演唱过程中把曲调和板式加以丰富,尤其在伴奏音乐和唱腔音乐方面,经韩永先、苏启元加以推进研究,形成了上三翻、下三翻、鼓套子、过板大过门等,这一阶段随演出随发展,而后又经过了韩永禄、霍连仲、韩德寿(韩德福的长兄,是梅花大鼓过门[马号]的创始者。)等人发展,就形成了就如的梅花大鼓。为了区别原有的“北板梅花调”,也就对立的定名为“南板梅花调”,这时“梅花大鼓”的名称自然也就已成定局了。

几十年来随着时代变化,名家们对梅花大鼓的艺术形式上都各有发挥,形成风格流派异彩分呈的局面,曲调和音乐的发展大多都是一些名弦师的改进而成的,并不是因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形成流派的。正如王文瑞老先生亲口对我讲的:“当年我把梅花调十几段都整好给万昌了,他是名角,唱红了比我强得多。名利不算啥,只要玩意儿响,比啥都强。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说王老先生也是金派(金万昌)梅花大鼓的创始人之一。

梅花大鼓传到二、三十年代已达高峰,南板梅花调比北板梅花调曲调丰富,过板音乐也花哨热闹。鼓套子、过板音乐的大过门也多,使得南板梅花调比北板梅花调好听得多,后来这种演唱形式愈演愈烈几乎没有更多的人唱“北板梅花调”了,因此北板梅花调也就渐渐失传了。我至今只在十八岁那年听过一次,那是一九五七年在前门小剧场,北京市第一届曲艺汇演中一位叫孙茂芝的盲艺人演唱的《安安送米》。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72383.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