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11-08 12:07:11
1、民族故事之一,苗族蝴蝶妈妈的故事
2、跳月是哪个民族的,苗族跳月的故事传说
3、歌舞民族苗族的牛文化
4、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
5、民族故事:苗族关于龙的传说
6、猜你喜欢:
苗族喜爱佩戴银饰品,而银饰品上有各种各样的图腾。苗族对于图腾的崇拜源于蝴蝶妈妈。认为这是蝴蝶妈妈的孵化出的蛋。蝴蝶妈妈是什么?又跟苗族有什么关系呢?本期的民族故事带你看看苗族蝴蝶妈妈的故事。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等十二兄弟。
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
馆中所藏的苗族绣片与服装中,很多都可以发现蝴蝶的踪影,其中的蝶文衣最美丽。有个绣片上绣的花蝶纹很特别,它将蝶与花两种不同形态的生物,融合到了一起,叫人分不清究竟是蝶还是花。
苗族“吃牯脏”的由来,被记录在“苗族古歌”里,这古歌包含着本民族的创世歌。歌词叙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猫头鹰,树叶变为燕子,树梢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12个蛋,蝴蝶成为12个蛋的妈妈。
蝴蝶妈妈亲自孵蛋,孵了3年孵出了11个患,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神、鬼、人、兽。
其中有一个蛋3年过去了还是依然故我,仍是一个蛋,始终孵不出来。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最后这蛋刮下山岩,碰破了蛋壳,钻出一头小牛。小牛出生后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长大记恨不认娘,气死亲娘蝴蝶妈妈。
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牯牛不认亲娘,气死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牯牛当牺牲,祭祖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拥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就是杀牛祭祖“吃枯脏”由来的传说。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蝴蝶对于苗族的意义有多大。蝴蝶妈妈的神话故事对苗族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曾流传出神秘的蝴蝶舞还有枫木崇拜斗牛等的习俗,这些习俗都与“蝴蝶妈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受古代的一些规矩所致,许多大家闺秀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婚姻也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也有着一些古代专门聚集单身男女的日子。
那么,本期民族故事苗族跳月的故事传说。
还想了解》》花港观鱼的故事
传说从前贵州省平塘县姑鹿(地名,今新塘乡)这个地方有一家苗族,父母早已双亡,只留下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哥哥叫巴卡,十九岁;弟弟叫巴母,十六岁,兄弟俩聪明、勤劳,很受大伙喜爱。每天,哥哥上山打柴,打得的柴除烧用外,余下的挑去卖钱,买回油盐;弟弟下到河沟捞鱼虾,除了吃的外,余下炕干也拿去卖,换回所需用品。兄弟俩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聪明勤劳的哥哥巴卡,每次砍成柴捆好后,找来一些竹子和芦苇,坐在一块大青石板上做管子吹玩。他将一节竹管的一头,用刀削成一个斜口子,把一片芦叶嵌夹在斜口上,用嘴向管子吹气,发出十分动听的嘟呜声。他每次上山要柴后,就要做一只芦管来吹玩,因此青石板上留下不少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芦管。
后来,他一个个地拣起来吹玩,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于是,他想把这些长短不一、大小不同的芦管集中起来吹,让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同时发出来。他天天想呀,想呀,有一天砍柴时,他砍了一棵泡桐木,发现这桐木中心是空的,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在桐木的一头从边上钻几个孔直通中心,将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芦管插入孔中,然后用嘴对着一头吹。这样一来,果然同时发出了几种声音。巴卡回到家又精心研制,做成了一把“金芦笙”,能吹出各种优美动听的曲调。每当巴卡吹响这把金芦笙时,远近村寨的男女老幼都来听,就连天上的飞鸟也要飞落下来听。
离姑鹿不远的大山洞里,住有一只大虎猫(当地对虎的俗称)。它十分凶恶、贪馋,想把巴卡占为己有,天天为它吹芦笙作乐。于是,虎猫变成一胖女人来到巴卡住处,见门锁着,就翻墙跳进屋,看到炕上有不少的干鱼,赶忙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时,巴卡和巴母开门进屋看见,巴卡上前质问:“你为何乱进我家偷吃干鱼?”虎猫嘻皮厚脸地说:“我不仅吃鱼,我还要跟你成家呢!”于是,虎猫一把将巴卡拉出门直往山上走。弟弟巴母着慌,忙追上去拉哥哥。他俩的气力哪能胜过虎猫呢?结果,巴卡硬被拉去啦!突然,弟弟巴母看到胖女人的裙子下露出一截尾巴,这才知道是个虎猫。
他迅速到各寨邀约人群,带上弓箭戈矛到山上寻找。从十月找到冬月,找呀,找呀,不知翻过了多少高山,穿过了多少密林,还是找不到心爱的巴卡。直到冬月的第一亥日,他们找到下羊场的山头上,有一只干兰鸟在树上对大伙叫道:“格咧咧、结结巴都”(苗语音译,即在茅草蓬里)。
他们照此寻去,果然在一蓬大芭芽草的背后发现一个大石洞,见那虎猫正在洞里守着巴卡。于是,大伙用箭将虎猫射死,救出了巴卡。巴卡见到弟弟和各寨的亲人们,高兴得拿起金芦笙吹奏起来,大伙围着巴卡共同起舞作乐,庆贺他们的胜利团圆。
从此,姑鹿一带的苗族,在每年阴历冬月的第一亥日,都要集中到下羊场这个地方载歌载舞聚会,逐渐成为当地苗族青年男女交际、找朋友的重要方式,人们称之为“跳月”,也叫“找哥哥”。
由于苗族人在以往的农业发展中离不开牛,于是对牛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形成特殊的牛文化,不管是服饰还是节庆都和牛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苗族文化中的牛文化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苗族服饰中的蜡染、刺绣品,蕴藏着丰富的牛文化。苗族服饰中的牛文化,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大胆变形的,有极度简化的。凡此种种,皆因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不同部件而异。有的活龙活现地绘画或刺绣一头牛,而有的则只绘画或刺绣一个牛头,或一对牛角,或几个牛漩。
苗族是个格外器重银饰的爱美民族。苗族姑娘酷爱“牛角形银冠”,将其视为勤劳、富有、美丽的标志。住在乌蒙山区的苗族同胞,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相对要差一点,几无银饰,多用长长的“牛角形木梳”作装饰,因此被人称为“长角苗”。苗族服饰爱仿生,苗族舞蹈也仿生。居住在武陵山区的苗族同胞流行一种模仿水牛格斗的民间舞蹈,人称“斗牛舞”。舞者手持用篾条之类扎成的水牛头,手舞足蹈,作斗牛状,诙谐有趣。
苗族村寨无论建于何地,也不管住户多少,大都建有山寨门。寨门是村民迎来送往的公共场所。苗寨有个风俗,每当贵客进入山寨,村民盛装出动,以酒拦路迎接客人。寨门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至十二道,最后一道设于寨门口,用的必是牛角杯。有的牛角杯,做工很精细,通体嵌铜、嵌银,构成龙凤图案,堪称民俗瑰宝。喝“牛角酒”时,客人不能用手接牛角。否则主人乘势一松手,那满满的一牛角酒就全归接杯者了。接者喝不完,无人接牛角,又无处可放,显得很狼狈,着实很有趣。
苗族村寨节日众多,每逢节日都要祭耕牛,如同祭祀祖先一般。在相当多的苗寨中,用以祭祖的水牯牛,宰杀祭祀完毕,留下水牛角,当作亡灵看。代表亡灵的水牛角是不能随便触摸的。但不懂事的孩子可例外,一旦幼童无意摸了水牛角,则释为“孙孙和他爷爷玩”。在苗族村寨,人有节日,牛也有节日,叫“牛王节”、“洗牛身”、“祭牛王菩萨”等。是日,让耕牛休息一天,喂之以精料,并用清水给其洗澡。有的苗寨,为了让耕牛过好自己的节日,给牛吃干饭,家人喝稀饭,实实在在地“省嘴待牛”。
贵州苗族人与牛的缘分源自一个传说——在渔猎时代,苗族人虔诚崇拜盘瓠,从农耕时代起,开始虔诚崇拜水牛。相传,最初老虎并不佩服水牛,后来虎牛相争,水牛胜了,便成了苗族人的图腾。
您可能也很喜欢:
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节日“赶鸟节”
独特技艺的瑶族刺绣文化
古老的民族文化:瑶族抛花包
掠过梦境边缘的旋律“牛腿琴演奏”
我国地大物博,单单民族来讲就有56个民族,而少数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风俗有十分的迥异,例如苗族人喜欢带着多、重、大的银饰。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要带。本期苗族文化就为你介绍苗族人为什么带银饰。
苗族尚银,其银饰追求多、重、大。逢年过节时,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银饰有多达十多公斤的。如台江施洞的苗族银饰,一只绞藤纹项圈重达1。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银角,高宽均达80厘米以上。
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四项: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
三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
四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将银私藏,死后无人知晓。至今,湘黔边区的苗族同胞用银数量有增无减。
一般家庭在改革开放前为新娘送银在四五十两左右,而近年来都增至一二百两,还要制成头饰、项圈、手镯、戒子、耳环、扣链、银腰带、牙签、披肩等饰品,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贵州民族学院教授苗青认为:银饰萌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苗族女人身上戴满银饰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银饰,但是他们聚居的贵州地区并非白银产区。那么如此大量的白银究竟从哪里获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户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从榕江迁徙而来,频繁的商业贸易让苗族人有了打银的原料。
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所以他们喜欢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这也许是苗族人好银的直接原因。
苗族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变与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龙对于中华各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种权利和身份高上的象征。尤其是在汉族,龙是权利最高的代表。因此在古代人们习惯把皇帝的位置称为龙椅,把皇帝的衣服称为龙袍,而把皇帝日常的喜怒哀乐成为龙颜,而苗族文化中,对于龙的尊重并不亚于汉族。而且还有一个很美的传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苗族文化吧!
苗族,作为中华56个民族中的一员,对龙的崇拜并不亚于汉族,苗族人民对龙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疆腹地的台江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旱灾。河水断流了,水井干涸了,田土绝收了,山上的树木全死了,很多人因为没水可喝也相继死去。为了找水,为了拯救这些无助的村民和这片干涸的土地,人们四处找水。虽然,历尽了千难万苦,但天照样干,地照样渴,人们照样没有水喝……
村子里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70多岁了,虽已白发苍苍,却心地善良;儿子20出头,为人正直勤劳勇敢,但还未谈婚论嫁。儿子很孝敬母亲,母亲也十分疼爱儿子。看见人们焦急地四处找水,母亲便对儿子说:“儿子,你也出去找水吧。”儿子说:“我去找水,谁来照顾你啊,要知道找水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母亲说:“为了找到水,为了让乡亲们得救,你应该出去找水,只要找到水,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在母亲的极力劝说下,儿子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踏上了找水的艰难路程。他不畏山高路陡,不顾杂草丛生和荆棘满地,找啊找。几天过去了,尽管他精疲力竭仍然一无所获。有一天,他来到了一座险峻的山峰,刚坐下来稍稍休息。
忽然,他看见不远的一处悬崖峭壁下有一丛十分茂盛的青草。他想,天这么旱,山上的草木几乎枯死了,为什么这草如此的茂盛?他断定这里一定有水源。于是他艰难地爬了过去,用力把那蓬草拔了出来。顿时,奇迹出现了。一股清泉喷涌而出,并且越流越涌。泉水流过了山岗,流过了田野,流进了村民的心田。
村民们得救了,大片干涸的土地又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原来,这股清泉是龙潭的泉眼,龙王就盘踞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因为这位年轻人把龙潭的水给放了,因而得罪了龙王,龙王要惩罚他,要他变成一条永远臣服于龙王的龙。于是,这个年轻人回到家后,昼夜不思油盐,只想喝水,并且水量惊人。
他年迈的母亲每天为他端水,开始用小碗、大碗,后来用小桶、大桶;再后来,干脆扶着他来到村边的井口,小井喝干了喝大井,大井喝干了就来到了清水江边。就这样,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地喝水。一个漆黑的夜晚,瓢泼的大雨下过不停,一声炸雷过后,这位年轻人突然变成一条青龙跃向了江心……
这位年轻人走了,他的母亲很伤心,她哭啊哭,哭肿了双眼。因为她的儿子是为大家而死的,因此大家都来照顾她,让她度过晚年,为她养老送终。同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年轻人自发地来到江边为他磕头烧香、感激他的大恩大德。据说,现在台江的施洞、老屯一带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五日的“龙舟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年轻人。
由此看来,苗族人民对龙的崇拜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对苗族来说,龙除了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的力量以外,还是一种精神源泉,一种图腾和信仰,更是一种喜庆和吉祥。虽然,苗族没有像汉族那样,把龙当成统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但同样把它当成崇拜的偶像。
关于这点,从苗族青年游方对歌的歌谣中可以得到印证:“回家了阿妹,明晚来相会,莫要等你像条龙,等得人心乱哄哄”、“等你等得好心焦,好像等得龙一条……”等就足以证明,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的确,台江当地的苗族,对龙是相当崇拜的,除了农历五月二十五的“龙舟节”以外,还有台拱一带正月元宵的“玩龙灯”以及遍及台江的“接龙”习俗和老人死后安埋要选“龙脉”等无不充满着对龙的图腾与崇拜。
总之,龙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圣洁的“神”。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说,苗族关于龙的传说,关于龙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蝴蝶妈妈
标签: 苗族蝴蝶妈妈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