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傈僳族的摆时发展与特点(傈僳族摆时是什么意思)

来源: 最后更新:23-10-18 12:10:10

导读:

1、傈僳族的摆时发展与特点
2、傈僳族传说,你所不知道的傈僳族
3、傈僳族乐器,属于傈僳族的传统乐器
4、傈僳族刀

文章目录:

1、傈僳族的摆时发展与特点

2、傈僳族传说,你所不知道的傈僳族

3、傈僳族乐器,属于傈僳族的传统乐器

4、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5、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6、猜你喜欢:

1、傈僳族的摆时发展与特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民都能够善舞,他们在劳作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趣事结合当地语言表达出来就变成了歌曲。在傈僳族文化中音乐文化也是其中之一,它充分的体现了傈僳族的智慧,那么对于傈僳族的“摆时”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文章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摆时”和“优叶”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傈僳族山歌。摆时广泛流传于泸水县和兰坪县傈僳族地区,在平时及节日集会、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都有歌唱,歌词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宜于表露内心激情,深受傈僳族人民喜爱

2、傈僳族传说,你所不知道的傈僳族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来自民间,传说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而在不少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传说,这些传说也是根据当地故事改编而成。下面的傈僳族文化为你讲述傈僳族的传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傈僳族红腰带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傈僳小伙子,常常在山林里安下绳套,不是套住野猪,就是套住獐子,每次“取山”都不落空。这样,大家都喊他安山匠。

这天早晨,安山匠喜喜欢欢地来取山,走到一棵大槠木树下,

3、傈僳族乐器,属于傈僳族的传统乐器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传统乐器,例如,中国常见乐器是有芦笙、笛子、唢呐、箫等。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乐器,那么,在傈僳族文化中,他们的传统乐器有哪些呢?小编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笛朽篥是傈僳族传统的气鸣乐器,又称笛篥吐、笛哦玛、哦里哦玛等。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福贡、碧江、泸水等地。常采用多节金竹管制作,上粗下细,尾端留节,其余竹节通透。管长13厘米,内径0.9厘米,上端边沿开一个“u”字形吹口,下部边棱甚薄,以使其发音灵敏。管身开有4个圆形按音孔(前三后一)。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食指按第一孔,左手食指、中指按第二三孔、拇指按背孔,下唇堵住上端管口,上唇绷紧,气流冲击吹口下端边棱进入管内而发音。音列为五声音阶,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独奏自娱或歌舞伴奏,是傈僳族儿童或未婚姑娘喜爱的民间乐器(见左图),传统乐曲有《笛里吐鲁调》等。

决列,是由景颇族传入的双管单簧气鸣乐器,主管长29厘米,中下部开有6个音孔,副管长20厘米,不开音孔,都在管首设有一枚三角形铜制簧片,吹吸均可发音,主管可以演奏旋律,副管的持续音像是一条彩色长带,飘浮在乐曲的上方,使旋律丰润而饱满。音色柔和圆润,优美如歌,常用于独奏或伴奏,男女均可演奏。传统乐曲有《决列调》和《傈僳小调》等。

傈僳族的葫芦笙,陇川县傈僳语称瓦特炽烈,有5支音管,在最长的音管上端还安有一个竹筒作为共鸣箱,多用于为民间舞蹈伴奏,由男子吹奏。竹簧是傈僳族女性喜爱的乐器,维西县称单片竹簧为“马锅”,称三片竹簧为“出出”。竹簧采用楠竹片制作,长8厘米左右,用刀在中间刻出簧舌而成。传统乐曲有《谈情调》等。

每逢傈僳族年节、丰收或喜庆举行集体歌舞盛会之际,女子吹起笛朽篥、弹响竹簧,男子弹起其布厄(傈僳琵琶)、三弦,人们边奏边舞,尽情欢乐,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您可能也喜欢:

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服饰文化

极具特色的裕固族民俗风情文化

独具民族特色的裕固族民歌文化

门巴族神秘的习俗文化:门巴人下毒

4、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傈僳族人民有着自己的语言,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日刀杆节。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刀杆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刀

5、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葫芦笙舞乐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傈傈族最重要的传统器乐形式,也是傈傈族大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刮七七”则是该舞蹈的领舞乐器。随着历史的发展,傈傈族也改编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傈僳族葫芦笙舞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历史渊源及传说

据对一些曲目的比较分析,认为葫芦笙曲是傈僳族较传统的原生态音乐。与苗族葫芦笙曲比较,以《大蛮调》为例,苗族大量使用了半音,而傈僳族则全部是五音乐调(全音),至于古代黄管共鸣现象的发现怎么样影响了苗族和傈僳族,进而使各自的葫芦笙音乐的以起源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明显,苗族(丽江范围)葫芦笙和傈僳族葫芦笙的许多曲目的主旋律和基本乐句有许多地方是相似或一致的。

从葫芦笙音乐发展的总体布局上看,以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和丽江市永、华、宁三县以及玉龙县在内的东部傈僳族主要擅长葫芦笙的使用,而怒江等西部则擅长四弦“七本”。黎明和老君山地区处于中心地段,两件主乐器都有较完全的存活和发展,而且葫芦笙器乐已发展为成熟的音乐形式。

传说葫芦笙是傈僳族民间智多星“托拉哥然”的灵性凝聚而成。托拉哥然四处漂泊,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喜欢猜谜语,出谜语与人斗智取乐,也喜欢搞恶作剧捉弄别人,有时也耍点小聪明占点小便宜,但从来不害人。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寨,走进一户农家,只看见两个小男孩在院子里玩耍,便向他们寒暄,想向着家人蹭点饭吃,他已经三天三夜没吃过一顿饱饭了。他问“你爸你妈去哪里了?”大孩子说:“我爸没有眼,去找眼了,我妈没有杆,去找杆了。”他出过那么多谜语,考倒了那么多聪明人,但想半天不知这娃子说的什么,非常羞愧,他左看右看,见房子旁边有一个水塘,便又问俩小孩:“这水塘深不深哪?”小孩说:“鸡进去只到胸脯,牛进去就看不到角。”托拉哥然又一次被难住了,他饥肠辘辘,但无计可施,无奈地坐在院子边上。过了很久,小孩的父母相继回来了。父亲背回一篮松明,母亲背回一篮芋头花杆(傈僳族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托拉哥然恍然大悟,傈僳话中“眼睛”与“眼子”发音完全相同,松明子是用来点火照明的。所以说父亲是去找“眼睛”,而不是去找什么“眼睛”,而母亲背回的“杆杆”是傈僳族农户最常见的蔬菜。自以为聪明机巧的托拉哥然懊恼不已,羞愧难当,他也不敢提吃饭的话头,灰溜溜地离开了这家。

他越想越气,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趁这家人不注意,在那个水塘旁边的一丛空心竹里自缢而死,他自缢前曾念了咒语,说每当风吹过,竹丛里便会发出奇妙是声响。

果然,每逢微风吹过,竹丛里妙音迭起,如泣如诉,如语如歌。后来那个农家男子所取竹管,按手指的长短变化把它们安装在一个单瓢葫芦上。一吹气果然悦耳动听。再后来,经过傈僳族乐舞师们不断改进,仿效鸟鸣兽啸演绎成曲,繁衍出浩浩“七十二调”葫芦笙舞乐。

从这个较为简约的传说中,可以窥见傈僳族运用葫芦笙吹奏舞乐由来已久的一个民间传说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应漫长的年代,老君山傈僳族聚居村寨葫芦笙艺术很普及,是当地群众自娱舞“刮七”的首选伴舞音乐。黎明傈僳族乡的黎明、黎光、美乐堆美、金庄等村委会在内的片区,葫芦笙音乐无从曲牌,保留存活程度奏乐能手数量看,还是从大众参与的数量和原生态程度看,都是在老君山地区葫芦笙艺术最集中,最发达的区域。笙舞和打跳是该地区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色

1、有相应的专用该乐器演奏的曲牌、曲系和杂曲、散曲、形成了独立的器乐体系和类型。

2、音色独特,有很强的听觉穿透力和情绪感染力,旋律优美。乐调古朴、厚重。

3、葫芦笙曲均为傈僳族大众自娱舞“刮七”的伴奏乐,是这种舞蹈的首选器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富于煸情性,深受大众喜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4、有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的传承人,音乐存活较好,能保持原生态的沿革。

5、具有很显明地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您可能也喜欢:

苗族文化:苗族独木龙舟节

彝族文化:彝族摸奶节特色

蒙古族:颜色象征是什么?

蒙古族最隆重的节日有哪些?

6、猜你喜欢:

标签: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的意思  春节历史渊源  钓鱼岛历史渊源  韩国与朝鲜的历史渊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67866.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