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韩城人的民间艺术形式——耍神楼

来源: 最后更新:23-10-11 08:02:11

导读:

1、韩城人的民间艺术形式——耍神楼
2、刚柔并济的民间艺术“桂剧”
3、泥塑——宝鸡的古老民间艺术
4、民间艺术:中国独

文章目录:

1、韩城人的民间艺术形式——耍神楼

2、刚柔并济的民间艺术“桂剧”

3、泥塑——宝鸡的古老民间艺术

4、民间艺术:中国独有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5、民间艺术形式之皮影戏的起源

6、猜你喜欢:

1、韩城人的民间艺术形式——耍神楼

趔、跳、抠、跑、撞、跪、扳、压和上杆、游摆、武打。一系列的动作形成了韩城人的民间艺术形式,耍神楼。其实耍神楼也称抬神楼和跳神楼。本期韩城文化为你介绍每年农历七月谢雨送神的民间艺术形式,耍神楼。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耍神楼,亦称“抬神楼”,“跳神楼”,“趔爷架”,是流行于韩城北原、东原一带的民间祭祀舞蹈。有人它说具有迷信色彩,其实是一种渊源较深的民间古舞。

神楼是一种庙形建筑形式的木制楼阁,因内置泥塑神像,故称“神楼”。神楼分三部分:上为楼顶,中为楼身,下为楼腿。楼顶似庙顶,脊瓦坡形建筑,但多以木顶、棕皮,棕须代之。楼身约2·5尺见方,似庙宇寝宫,内置泥塑彩绘神像。

神楼有文武之分。武神楼两个,是供耍的。文神楼一个,只抬不耍。文神楼比武神楼略大,按例排在武神楼之后。两个武神楼的神像,一曰“黑虎”神,即道教所奉祀的财神“赵公元帅”,黑面六臂。一曰“灵官”神,即道教所奉祀的“玉枢火府天将”。文神楼的神像,人称“老神”,供五池菩萨。西庄乡除文武三神外,还有法王神楼。这种神楼高大、沉重,需16人抬。耍神楼,多在每年农历七月乡人谢雨送神之时。也有在元宵节闹社火时耍的。

耍神楼的舞蹈动作很丰富,有趔、跳、抠,跑、撞、跪、扳、压和上杆、游摆、武打等11种之多。

趔:即抬神楼的四个人(前二,后二)肩扛楼杠,一手把抬杆,一手扶楼腿,配合鼓点,踏着脚步,四人同时将神楼左右平行摆动。其舞步除时左时右外,也有忽前忽后的动作。随着抬者的舞动,楼身前后左右摇晃,楼内神像也雄姿英发地舞将起来,活灵活现,异常威武。这种趔的动作和步履,是耍神楼时最基本的舞蹈语汇。

跳:这是另一基本耍法。即除“趔”姿外,随着锣鼓节奏而双脚并跳,以前后抬者的脚跳使神楼上下翻舞。

抠:近似抵、顶。即抬者前二人用肩力往后扛,而后二人则使劲往前顶,如两牛抵架一般。借此使神楼更加动荡,使神像舞态更加活跃、生动。

跑、上杆:趔、跳、抠,舞到一定时候,扶楼的道首突然发出口令,接着鸣锣开道,随着声声呐喊,四人抬着神楼飞跑前进。大约跑至30米远处停下来又边趔、边抠、边转身,随着一声锣响,又吆喝着如前而跑,往返多次。跑时,两个武神楼同时朝反方向错身对跑,呈长方形交叉画面,如大鹏对飞一般,舞态瑰丽壮观。只见人跑、楼跑、神也跑,昕得锣声、人声、铁环声,有武士驰骋疆场的撕杀气氛。跑楼数遍,黑虎神楼下有四人着黑服,戴黑巾,执黑旗,灵官神楼下有四人着红服,戴红巾,执红旗,各自腾空上杆,各把楼角倾身向外。摇旗呐喊,随楼跑而进,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撞:即抬楼的四个人协调一致地用抬杠头,作撞门状,反复数次。过去撞门是真撞,这是在遇到平日处事不当,行为不公,略有民愤的家户或商店时,有意行动的,以示警告。此等风俗,可能与黑虎神的“主持公道”及灵官神“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有关。

扳、跪、压、武打:扳。跪、压是有意制造前两人与后两人矛盾冲突的富有戏剧色彩的大动作,为以后的武打作铺垫。如前两人中,有一人先将抬杠离肩用双手下扳。使楼身倾斜而失去平衡,给后两人的抬动造成困难。由于楼前一侧倾斜。其对角线的后一侧就必然翘起,使抬者肩离抬杠,为保持楼身平衡,得采取同样办法将翘起的抬杠往下扳。这样两个对角就出现前仰后倒或后仰前倒的状态,使得神楼跌宕不递,富有情趣。当着前两人同时扳杠时,就出现半跪状,两杠头也同时着地。为不使后边的人得胜,周围的助手们便帮着压杠,使神楼全都前倾。这时。为压倒对手。后两人则用力下扳,另一些助手也象楼前助手一样,亦帮着向下压杠。由于前扳,后扳,前压,后压而使神楼呈或前或后的大倾斜。相争激烈时,可将扳者吊于空中,现出“空中飞人”一般的险情。随着人群的呐喊、吵闹、骂声,神楼耍到高潮,天神也将“发威”了。接着就地打群架,村社互打,不打不散。打时六亲不认,死不偿命。往往将抬杠抽出来当武器,以显神威。

为何要打?据传,人不打,神不怒,神不怒,则天不下雨,打是为了感天动地,使神怒而化雨,以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于打群架粗鲁残酷,致伤人命,后来就逐渐取消这一节。近年来,为保留这一传统,村民们正研究设计“假打”方案,用武打艺术代之。

游摆:这是东庄抬法王神楼时的群舞场面。由于神楼过大、过重,抬者过多,不可能象耍武神楼那般轻松舞动,而由16位抬者统一脚步,踏着鼓点,列队前进(共四列:前二列,后二列),或左右游动。远远看去,如鱼龙在江水中游摆、跳跃一般。同耍武神楼一样,抬法王神楼时也有跑的动作,艺人们叫它“跑鼓”。跑鼓时,由于楼重人多引来的惯性,另需十多人在前护挡。抬者护者众多,跑时喊声震天,其场商浩大壮观,气势逼人,叫人看了激动不已。

据许庄神楼所书,神楼的最早的重修时间为明万历元年,距今己有400多年的历史。

韩城市党政部门为继承发展民间艺术,于1985年在陕西省文化厅雷达、张桢祥等人支持下,由当时韩城市文化局局长程宝山负责组织,将这一古老的的民间舞蹈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新排,使它在时隔半世纪之久又重放光彩,并作了录象。

1977年日本新制作座民间歌舞团来西安访问时,曾演出了《丰神祭》,就是保留在日本国民间的抬神楼舞蹈。据他们讲,这种神楼舞蹈艺术,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而我国“耍神楼”,在消声匿迹多年后又重见天日,这就有了更大的意义和影响了。

您可能也喜欢:

神木二郎山,也称“陕北小华山”

呜咽泉,一处由传说而来的泉水

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大亮子河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2、刚柔并济的民间艺术“桂剧”

桂剧是在清代的嘉庆年间,湖南的祁剧流传到广西桂林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变化才演变成如今的桂剧。桂剧在历史上大概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称为了中国十大戏曲剧种当中的一种。那么,大家对于桂剧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

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

3、泥塑——宝鸡的古老民间艺术

凤翔泥塑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汉族民间手工艺,登上中国生肖邮票,应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这辉煌就像流星一样,从六营村的天空迅速滑落,快得让人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加了解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别等这项手工艺失传了,再来后悔。本期的宝鸡文化,就来了解古老而传统的汉族民间手工艺。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陕西凤翔彩绘泥塑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据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这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做玩具,并且彩绘示人。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汉族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使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使人爱不释手。

在数百年的历程当中,泥塑作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断传承,尤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挂虎

挂虎属其挂片类,虎头暴额突睛,传统的制作色彩强烈鲜艳,双眉为两条相对的鱼(起源于6000多年以前的仰韶文明的彩陶纹饰),鼻子为人祖,有趣的是鼻子中插着三根火红的辣椒,据泥塑艺人解说,民间话说妇女的泼辣,借之渲染虎的厉害。这种醇醇的民风,就自然的融入到其中。虎头的“王”字为牡丹所替代,象征富贵。虎面的其他纹饰多为五谷、花草、蔬果的结合,反映了自然界生生不息、开花结果的永恒规律。虎面上还绘有宝葫芦,《诗经》中有云“瓜瓞绵绵”,其象征子孙昌盛。

坐虎

坐虎前腿立后腿坐,形态极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韵。面部紧凑,耳朵夸大,显其威严。躯体饰以莲花、牡丹等纹饰,浓艳大方,很富有观赏性。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当初凤翔六营村的泥塑艺人从未见过虎的模样,他们却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民间百姓心目中大美无边的理想老虎的形象。这所有虎的造型都与虎的原形有着很大差距,但无一不具虎的神韵和气势。

这种理想化创作是与当地的风俗相互影响着的。我们当地风俗,遇到小孩满月、百天、周岁,亲友们通常以坐虎相赠,置于炕头上,以表达他们对小孩长命、富贵的祝福。虎,就成了这种质朴情感的寄托。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民间习俗前门帖门神,后门悬挂虎。虎,这时成为正义的化身,用以驱魔辟邪。

其十二生肖泥塑极具特色,农历马年,发行的生肖邮票是以凤翔泥塑马为图创作的。被选中泥塑马的创作者胡新民为胡深侄子,他在祖传泥塑手艺的熏陶、染指及自己的刻苦钻研、大胆创作下,在八二年三月创作完成。作为秦汉文化重地的民间艺术品,马的前图案为秦汉时期的双獾纹,表示青梅竹马;五个墨点表示五子夺魁;马鞍上的图案为青铜器上常有的角形阴阳纹,表示生息养生;马尾上的十二道纹络,代表天干地支,表示生死轮回永不停息;马后还有七点,代表北斗七星,表示老马识途、吉(七)星高照。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

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现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兴、韩锁存、杜银等艺人利用农闲时从事泥塑创作与生产。

如今凤翔泥塑已远销海外,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等,同时每年有着大量的到访者,参观、购买,村年人流量可达十万人,六营村也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泥塑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4、民间艺术:中国独有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广义上指的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狭义上说,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那么,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有哪些艺术是我国独有的呢?这些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你了解吗?

一、琴棋书画

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1、琴瑟

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

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

2、弈棋

(一)围棋

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公元前-2110公元前)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

(二)象棋

博。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5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

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

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

5、民间艺术形式之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在古代大多是小孩子最为喜欢的戏剧,大人们喜欢看人唱戏,孩子们自然就喜欢这些能飞天遁地又有着厉害神仙的皮影戏,你知道为何会有皮影戏吗?本期小编就带你去民族文化了解一下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祥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华县皮影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早在汉文帝时代,就流传着一首关于皮影起源的诗:“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朝,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娴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和发展。皮影戏成为民间艺苑中的奇葩。

6、猜你喜欢:

标签: 一个人的皮影戏  中国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艺术有哪些  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  皮影戏diy  皮影戏作文  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歌词  皮影戏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66287.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