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你知道苗族和汉族通婚吗?(苗族和其他民族通婚吗)

来源: 最后更新:23-10-05 06:00:35

导读:

1、你知道苗族和汉族通婚吗?
2、你所不知道的苗族婚俗文化
3、汉族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多少?
4、苗族巫文化你知道吗

文章目录:

1、你知道苗族和汉族通婚吗?

2、你所不知道的苗族婚俗文化

3、汉族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多少?

4、苗族巫文化你知道吗?

5、解惑:维吾尔族和汉族通婚吗

6、猜你喜欢:

1、你知道苗族和汉族通婚吗?

中国有56个民族,那么族群与族群之间的通婚,都是很正常的,随着自由思想的萌发,各族之间的通婚也越来越频繁,那你知道苗族和汉族之间通婚么?如果你对此还不是特别了解,那么本期苗族文化就为你解析!

湘西地区苗族与汉族的族际通婚历史上长期处于淤滞状况,至今仍无大的改观。在城区,苗汉通婚的现象较正常,多见于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国家干部、教师、职工、军警、复员退伍军人和企业家等,他们注重族际通婚中的个人抉择的诸因素,只是这个族际文化交流圈过于狭小,民族通婚的流通量也小,不足以改变整个苗汉族际通婚的淤滞的情状。在农村,苗汉通婚则限于民族杂居区,在生计方式大致相同,族际成员集群力量大体均衡的地区,缘于生存、发展和人口增殖的需要,不同族籍的人们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必舍近求远去解决实际的婚姻与家庭问题,因此出现了血缘混杂现象和不少双语家庭。但是这样的不分畛域的民族杂居区毕竟不太多。

1949年以前,苗族除了个别原妻不生育而有一夫多妻外,其余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苗族一般都不与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服饰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内通婚。在黔东地区,甚至凡是拜为兄弟的被视为同宗人,其子女是兄弟姐妹关系,也不能通婚。近几十年懂得了姑舅结亲不科学,也改变了姨表、姑表结亲的旧习俗。苗族越是聚居地区,越是婚姻自主,通过青年男女亲自参加“游方”社交活动来实现。现在基本已解除苗汉不通婚的状况。

您也许还喜欢:

细数那些新疆维吾尔族明星

你知道维吾尔族信仰什么教吗?

解惑: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

浅述维吾尔族语言文字

2、你所不知道的苗族婚俗文化

情投意合的两人,经过相处,认识的加深,自然而然的走到了婚姻的殿堂里,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候,伴随着婚礼也衍生出不同的习俗传统,拥有悠久历史苗族文化在婚俗上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婚俗文化。

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最重情义,彼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才可赠物为凭。并有定婚、过礼、结婚、回门等程序。请媒说亲,叫“讨口风”,到女家央求次数越多越好,叫做“亲要多多求为贵”,吃了“放心酒”,才算正式定婚,再选择吉日向女家送礼,叫“送亲酒”。聚亲时,队伍到女家要行“开门礼”,赛放鞭炮。吃罢饭后,再寅、卯时刻发亲。

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

前一种抢婚是在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后一种抢婚,通常由男方邀约几个同辈,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游方”的社交活动。待生第一个孩子之后,即回夫家长住。

苗家青年谈恋爱常以花为媒,叫“花定情”。“花定情”一般在苗族举行盛大歌节时进行。这天,一群群男男女女来到歌场,跳起竹杆舞,吹响金芦笙,唱起心中的歌。歌场上,若是歌郎看上了哪个姑娘,便设法把一朵花放在姑娘容易见到的岩坡上,自己躲起来。

若姑娘看中歌郎,就唱起《追花歌》,歌郎这时候便从树丛里走出来,或停下来用歌回答。姑娘听到歌声,便将手中的花给歌郎戴上。花定下了两人的姻缘。若是在月下,他们便会盘歌抒情,直到月落西山方才依依告别。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提亲,中部方言叫“乃聂”,西部方言叫“马良”,即男方父母看中某家之女,或青年男女在“游方”、“跳花坡”、“集会”、“酒宴”、“赶集”、“走亲串戚”等活动中认识交往,双方有意,即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洽谈亲事。订亲即订婚,举办这种酒宴,就是公开宣布某某家与某某家已正式开亲,已正式确定为不许侵犯的婚姻关系。

催婚即“订亲”以后,待男女长大将达结婚年龄,男方家便开始告知女方家要准备为孩子举行婚礼所进行的系列活动。交礼即男女双方同意并决定举行“婚礼”后,即择吉日举办小规模酒宴,在酒宴中由男方家向女方家交付姑娘结婚所用的金银首饰、衣物布料、礼金及其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费等等。

婚礼是婚姻中最耀眼最灿烂的火花,苗族对待婚礼极其慎重。就形式而言,即热烈隆重又格外庄严,无论那一个方言,婚礼都有其自古以来务必遵循的礼仪,不可随随便便。苗族婚俗礼仪,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苗族辉煌灿烂的丰富文化,其充满欢乐气氛的一系列婚姻仪式,细微严谨、诙谐幽默的礼规礼辞,为苗族婚姻增添了一幅幅亮丽色彩,给人予扑朔迷离、琢磨不透的神秘感。

从苗族婚俗礼仪中,我们也可看出苗族人民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其讲孝道、尊老爱幼、讲理守信、勤俭、互敬互爱、追求和谐美好生活,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极相吻合,这不得不使人们对苗族几千年的深刻文化内涵投以羡慕的目光;不得不令人们进一步去探索苗族古老文化之源。

3、汉族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多少?

汉族文化强大而又传承千古,极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大多数风俗习惯都是跟其文化有关的,是由儒家思想,佛道教为基础慢慢演化而成的。有喜迎春节,中秋佳节,清明祭祖等节日风俗。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汉族的风俗习惯吧。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语言文字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

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饮食习惯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您可能还会喜欢: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土族民间运动

独具特色的畲族饮食文化,畲族乌米饭

仫佬族的民俗戏曲:彩调

学习学习土家族丧葬文化

4、苗族巫文化你知道吗?

当人们无法对未知的恐惧作出合理的解释时,慢慢的就由发展出神鬼论,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生死的畏惧和崇拜。那么就有些人自称能控制,知晓神鬼之力,宣传自己拥有巫力迎合了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巫文化初倪。苗族文化里“巫”与之息息相关。

巫文化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主要载体是巫术,作法以“超自然力”对客体进行影响或控制是其主要特征。一般有专职的行巫术者,即巫师,他们被认为具有这种“超自然力”。黔西北苗族中自古以来巫文化盛行,巫文化浸润了生产、生活、风俗、礼仪、婚丧嫁娶、社会交往各个层面。

巫文化从医开始

苗族最先信奉鬼神,崇拜巫述。巫文化是发端于医病,在古代苗族中,巫医是不分的。本来苗族已在古代首先发现了中草药及针石等治病医术,但医术一直都是在巫术的神秘面纱掩饰下进行的。往往在苗医给人治病时,要采取巫医并行的方法进行,始终以“神药两解”的方式治病。

苗族的医生同时也是巫术和巫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苗父行医,用刍草扎成草狗(行巫术的法器),面向北念咒语,只念十个字就治好病,这就是以巫术治病。虽然后来中医从巫医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之一,但是我们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存神炼气铭》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能窥出巫文化的气息来。

巫文化浸透了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巫文化从开始形成到整个发展过程,渗透于黔西北苗族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大到迁徙、战争、节日,小到衣食住行。每逢花坡、花场,总是以巫祝方式贯于始终,遇到天灾就要以巫术的方式祈祷禳灾。

有时还以巫述诅咒别人。震动清朝咸同年间的黔西北苗族大起义,就是以巫文化鼓动起来的。巫文化在丧葬和医药方面表现得较突出。在威宁、赫章一带,打猎活动中也表现出巫文化形式来,苗族猎人在狩猎前要先测梦。大方苗族自古以来就对医病有“神药两解”的传统。在黔西铁盔苗族中,盛行着一种叫“解阴索”的巫俗。

巫文化的专施性和全民性

巫文化以巫术为载体,多数情况下是由巫师和祭师施行巫术,巫师有男,也有女。一般情况下巫术都是家传,巫师掌握有独特的巫术,巫术在不同的地方有其不同的表现状态,有的巫师掌握的绝技令人瞠目。在苗族中巫师一般都称为“迷拉”,迷拉施行巫术就叫“跳神”,在跳神时有多数迷拉都很投入,有不少时候都要施法到“神来”的状态。

巫师们有不少身怀绝技,而绝技绝不外传,只传给儿子中的其中一个。还有“上刀山”,“捞油锅”等绝技的表演,经常用来昭示巫师的法力高强。巫师施法因人而异,各人的“道行”有多高表现有不同,施法没有统一路数,各显其能。

在苗族中间,巫文化除有巫师专施巫术外,在村寨和村民中间流行巫文化。村民中间流行的巫文化基本上没有巫师的法术技能,仅是代代相传,无选择地传承的近乎游戏性质的带有巫文化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大都程序简单,没有“技艺”水平,一看就懂,一做就会,经常表现为群体活动,具有娱乐倾向。

“扫寨”就是一种常见的较大的集体性巫事活动。扫寨也称“洗寨”,“扫火星”,一般在村寨中疾病流行时或认为有灾难将要降临时举行。火灾是火鬼星作祟,要防患于未然,就只能驱除火鬼,就要扫寨。扫寨有不定期或一年一次两种形式。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不断进步文明,巫文化日显式微,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5、解惑:维吾尔族和汉族通婚吗

在网络上经常有一些汉族的小伙子去向维吾尔族的女生表白却惨遭拒绝,并且说是族训规定维吾尔族与汉族不能通婚,所以他们不能在一起。现在的婚姻法会禁止通婚吗?本期小编就带你去维吾尔族文化看看维吾尔族和汉族能不能通婚。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汉族和维族可以通婚。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都可以通婚。

汉维通婚,适合按照《婚姻法》中关于“民族婚姻家庭”的条款。——“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根据宪法和婚姻法规定的精神,对不同民族间的通婚问题,应以尊重民族习惯、维护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

不是说维吾尔族和汉族不通婚,因为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不允许和异教徒结婚,所以说两者不能结婚。

不论民族,如果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管民族,都是可以和另一个伊斯兰教的人结婚的。比如说信仰伊斯兰教的壮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土家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满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当然,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也可以跟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结婚!

现实中,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异和生活习惯差异,汉维通婚的比例很小,汉族一方要与维族一方共结连理前,必须要改信伊斯兰教,这个实际问题,常常造成恋爱中的恋人却步不前。

6、猜你喜欢:

标签: 傣族风俗习惯  回族风俗习惯  家乡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汉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64362.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