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来源: 最后更新:23-09-28 08:10:24

导读:

1、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2、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3、巴蜀土家族风俗,土家族文化特色
4

文章目录:

1、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2、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3、巴蜀土家族风俗,土家族文化特色

4、土家族文化象征:土家族服饰

5、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

6、猜你喜欢:

1、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德江傩戏,是傩戏的一种,并且是古傩的一种,源于古时傩仪。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其道具、服饰、音乐等都有十分特别的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它吧。

德江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德江傩堂戏原始古朴,源远流长,除傩艺人口传历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傩艺人墓志碑记;有传代数百年的师传名单位,《师坛图》和代传《金谱》。

由于师传不同,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之分。师公传授者为茅山教,师娘传授者为师娘教,二者的“师坛图”上都共同顶敬“玄坛会上赵侯圣主傩公大法师”。茅山教与师娘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内容和风格则有一定的差异,师娘教的文戏、正戏较多,茅山教的正戏、插戏较多;师娘教柔美细腻,唱腔婉转,舞步轻盈;而茅山教则粗犷豪放,唱腔质朴,舞步骄健。或者说,一是充满阴柔之美,一是充满阳刚之气。

时至今日,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开展活动十分普遍,傩戏坛(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傩戏坛班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师200余人,古老面具1484面,专门从事傩文化研究的人员有20余人。

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

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份,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傩堂戏的演出一般是在需要冲傩还愿的人家堂屋里进行。傩堂戏的面具大多用白杨或柳木制作。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质地细腻;其雕刻粗犷中不乏细腻,古朴中不乏韵味。

傩堂戏有半堂戏和全堂戏之分,半堂戏用其12个面具,全堂戏用24个面具。傩堂戏中的面具的角色主要有唐氏太婆、先锋小姐、歪嘴秦童、土地灵官、关帝圣君、开山莽将、幺儿媳妇等。

傩堂戏的道具常用的有令旗、牛角、师刀、牌带、令牌、神鞭、神棍、宝剑、卦子、木鱼、神鼓等,它们的大小、尺寸、图案、质地都有严格规定,有其象征意义,其来历大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傩堂戏的服饰古朴简单,只有头扎、法衣、法裙三种。头扎实际上就是土老师所带的头冠,法衣是执行法事的礼服。法裙多为八幅罗裙,主要用于起舞、走动。

傩堂戏的音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幽默风趣,多姿多彩。由于傩堂戏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其韵可分为祭祀性音乐、正戏音乐和插戏音乐。

傩堂戏是融音乐、舞蹈、说唱、法事、武打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其舞蹈分为两大部份:一是内坛法事中的舞蹈,其舞步严谨,庄严肃穆,轻盈飘洒,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常限制在傩堂内铺设的竹席上演出;二是外坛戏剧中的舞蹈,其动作夸张、豪放、变化性强,旋转幅度大,活动场面宽,不受一席之地的约束。

傩舞的舞谱称之为“禹步”,又称“踩八卦”或“踩九州”,其舞步常有的“丁字步”、“品字步”、“跨门步”、“旋转步”、“梭梭步”等,虽各有不同,但都以“八卦”、“九州”的方位为舞蹈作运动的标向。

傩堂戏演出都有一定的剧本,一般是24出,主要有《关公斩蔡阳》、《钟馗捉鬼》、《安安送米》、《苏妲姬选婚》、《八仙庆寿》等。

从总体上讲,德江傩以完整的傩仪和傩戏、傩技构成酬神、娱人活动系列。至今保存有完整的22道法事,24场正戏,另还有插戏以及全套面具,上刀山(刀梯)、下火海(踩红铧捞油锅)等傩技和完整的神案,这些都为研究傩戏傩文化提供了原始的、完整的珍贵材料。

2、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土家族既有和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也有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比如赶年节、六月六等。

那么土家族文化中的赶年节是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过赶年”即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主流说法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7年),真值年关将近,朝廷传来圣旨,急调土司地区土兵赴苏淞协剿倭寇。军令如山。计算路程,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使这些马上就要离开家乡、开赴前线的土家官兵过了年再走,各路土司王商量过后,觉得提前过年。后来,几路官兵如期抵达东南沿海前线,并立下赫赫有功。土家人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每逢过年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与“过赶年”相关,因为提前吃了年关饭就要上前线打仗,吃饭的人多,所以用甑子蒸饭。从此,土家人过年时不管家伙总人多人少,家家户户有用甑子蒸饭的习俗。

桑植土家族和永定区茅岗一带的土家人杀年猪,则有盖蓑衣的习俗。相传某年年关将近,山寨贫困百姓还没有过年米、过年肉,眼见土司头人家中红灯酒绿,寨内青年悄悄将头人家的一头肥猪抬回山寨杀了,还没来得及开膛破肚,头人带人挨家挨户搜查来了。大家急中生智,将死猪抬上床铺,盖上蓑衣,假意装“死人”,床边围了好些人假装含悲哭泣,骗过了头人。从此,杀年猪盖蓑衣就成了一方习俗。

土家族聚居的山寨,年事活动主要有打粑粑、做团馓子、插柏枝、贴钱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送亮、拜年、闹元宵等。除夕,兴炖猪头肉,蒸压甑饭,做“合饭”寓意合家吃“团年饭”;夜晚围坐火坑守岁,叫做“坐年成”;黎明时,争先开门鸣爆竹12课,闻其响声以判断各月光景的好坏。头年嫁出去的女儿,必须接回来“团年”。“团年”后女儿女婿再赶回夫家“团年”。过年也有一些要求和禁忌: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必燃大火,火旺表示财旺人兴;年火蔸不准脚踩和用火钳敲击,以免惊走火神;其中有一根卧火蔸千万不能熄,熄了火就会产生断香火的不好兆头。

过年时不许吵口,不许打骂小孩,不许打破碗。吃年饭时不许泡汤,否则第二年上山干活会经常淋雨,还会垮田埂。大年初一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不串门。正月头三天妇女不拿针线,否则这一年都不吉利;不扫地、不向外泼水,扫了、泼了会扫去、泼去财路。大年初一,吃早饭时听到阳雀叫是好兆头,大便时听到阳雀叫不是好兆头。大年初一开门牲畜进屋,会有不同的预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农耕社会形成和遗留下来的这些禁忌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地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淡出。

您可能也喜欢:

内容丰富的彝族风俗与文化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

3、巴蜀土家族风俗,土家族文化特色

土家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重庆,其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能歌善舞。土家族对于巴蜀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其风俗文化特色吧。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县,人口总数在100万左右。其族源来源于巴人,主要是巴郡南郡蛮中的广廪君之后和被称为长沙武陵蛮的盘瓠之后。由于他们居位在西、辰等五溪上,故古时又称为五溪蛮。

土家族近代的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崇拜祖先,信仰多神,特别崇拜土王。土家族有语言,但无文字。土家族能歌善舞,他们传统的摆手舞、龙灯、狮灯、花灯、跳香、民歌、号子、打闹等均享有盛名。

传说土家的摆手舞来源于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军队的“前歌后舞”,即汉代著名的巴渝舞。土家族文学上的成就是有名的“竹枝词”,曾对盛唐以后的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

土家族戏剧也很有特色,在酉水流域,流传着土家族的傩愿戏(又叫傩堂戏);在石柱一带流行着一种源于傩戏而又不同于傩戏的“土戏”。

在土家地区,往往土家与苗族、汉族交错而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则是土家族和苗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重庆的苗族源于古代的“五溪蛮”和“黔中蛮”,和土家族、汉族长期和睦相处,创造出了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干栏式的“吊脚楼”民居和建于江河上的风雨桥、土花被面、蜡染织品、油茶汤、糯米糍粑、油香粑、极酸的泡菜,以及苗家的“踏月”歌舞,都有独到的特色,享有盛名。

4、土家族文化象征:土家族服饰

我们往往可以根据不同的服饰来辨别不同的民族,大多数民族的服饰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特点。

那么,在土家族文化中,土家族服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

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

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

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

“改土归流”,成为了土家服饰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饰在内。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

这一时期,由于汉人商贾把大批进口“洋布”带入土家地区,洋布的质优价廉,逐渐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纺织的溪布、斑布。织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时的披毯或孩子的盖裙外,几乎不再用于服饰。大多数土家民众服饰非常简朴,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风俗志记载:土家服饰“俗尚简朴”,“无奢靡之风”。

此时的土家族服饰已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尚简朴”演变,就如土家俗谚所云:“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过,土家服饰虽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但却在内在的灵魂里保留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工艺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视觉等方面。

您可能也喜欢:

苗族历法的来历及应用

不一样的剪纸:苗族剪纸

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哭嫁

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5、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

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是傩戏的代表分支之一,作为咸宁民俗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变人戏以其独有的表演艺术展现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那么,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关于威宁彝族变人戏的内容吧。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的演出,一般是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扫火星”民俗活动中举行。由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

1、祭祀

由包头布把头顶缠成锥形,身上和四肢用白布缠紧以象征裸体;戴着面具,用类似罗圈腿的步伐,表示先人初学直立行走形态的一群演员表演。

开场时,在场地四角点燃灯笼,由惹嘎阿布发号施令,领着几个“撮泰”老人,手柱棍棒,踉踉跄跄,像从遥远的原始森林里走来,发出猿猴般的吼叫声。接着向天地、祖先、神灵、山神、谷神斟酒祭拜祭祷毕,跳“铃铛舞”(一种古老祭祀舞蹈)。

2、正戏

正戏就只有一个剧目——“变人戏”。它的内容是反映先民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

演出中,对先民如何驯牛、犁地、撒种、薅刨、收割、脱粒、翻晒、贮藏等生产过程,都作了粗犷的示意性动作描述。演出由模拟动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语讲述的对白和诵词组成。诵词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祝福。

演出中,除惹嘎阿布用常人声调讲彝语外,其他几个“撮泰”老人,则用抽气冲击声带发出怪声答话,很像猿猴一类动物叫声。面具大于真面,有猴相,前额宽大厚实向前突出。制作工艺原始、拙朴、粗犷。有打击乐器锣、鼓、钹,但只是在演出开始和舞狮时敲打。

3、喜庆

正戏演完,在紧锣密鼓声中,狮子登场翩翩起舞,几个演员挥舞棍棒逗耍狮子,气氛十分热烈。

4、扫寨,即“扫火星”

正月十五演出后,由惹嘎阿布领着几个“撮泰”老人,走村串寨,向村民祝愿:“一切天灾人祸、邪恶随着老人去,一切吉利留下来,六畜兴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儿孙满堂”。主人要备下酒肉,表示欢迎,“撮泰”所到之处,喜气洋洋。最后由惹嘎阿布瓴诵词,向各家各户要几个鸡蛋和一束麻。

走时,还要从主家草房四角,扯走一些茅草,来到寨边,埋下鸡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余鸡蛋烧熟后分食,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下的鸡蛋,来年由“撮泰”老人撬出看其好坏,以卜来年吉凶祸福、年景好坏。上述仪式完成后,“撮泰”们取下面具,放在住在寨边的人家保存。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

“撮泰吉”是傩戏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员。它具有傩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在内容上与民俗信仰,傩祭活动密不可分。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是傩戏的低级层次。

6、猜你喜欢:

标签: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图片  土家族服饰图片大全  土家族服饰特点  土家族的服饰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62527.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