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目耳相授,傩戏四大班社简介

来源: 最后更新:23-09-27 10:02:36

导读:

1、目耳相授,傩戏四大班社简介
2、傩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傩戏简介
3、傩戏代表分支:湖南沅陵辰州傩戏简介
4、傩

文章目录:

1、目耳相授,傩戏四大班社简介

2、傩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傩戏简介

3、傩戏代表分支:湖南沅陵辰州傩戏简介

4、傩戏传承人,五大传承人简介

5、傩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6、猜你喜欢:

1、目耳相授,傩戏四大班社简介

一般来说,戏曲有了专门的班社对于其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影响。通过专门、系统的培养,才能够人才辈出,不断对戏曲本身做出贡献。下面,要通过傩戏文化介绍的是关于傩戏的四大班社,看看这些班社对傩戏有了什么影响。

石油村傩班

南丰“石邮傩”始于汉代。清同治南丰县金砂村《余氏族谱·傩神辨记》载:“汉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所传之傩很快在当地流行开来。唐末,余氏为避乱,由余干迁南丰金砂,主庙祀傩神,世袭“驱傩”。明宣德年间,乡人吴潮宗出任广东潮州海阳县令,解职返乡时,购嵊头山乐姓屋址修建傩神庙,在石邮传播乡傩。

石邮傩班始终由8人组成,论资排辈,代代相承。年纪长者称为“大伯”,为傩班班主,次称“二伯”,并以此类推,直至“八伯”。八伯中一人去世,依次递进,并从杂姓弟子中推选一人为八伯。

每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六,为傩班活动期,平日禁跳。傩班弟子负责跳傩和举行仪式,从古到今,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凡村民新盖房屋,或家庭分居,或闹病等原因,都要举行当年的搜傩仪式。搜傩中的傩舞表演节目有《开山》、《纸钱》、《雷公》等。

石邮傩舞动作古朴遒劲,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间可长可短,方向可跳八方也可跳四方,甚至可以跳两方,速度可快可慢,有一定的随意性。石邮傩舞的艺诀是笑晃头、怒抖肩、脚勾手弯身段圆、指出快、腕反弹、手脚同步顺一边,概括起来便是,梗、拙、拧、倾、跺、甩、推、抖。

三坑村和合班

和仙、合仙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喜神,南丰县的乡傩队都有和合舞。而在该县的白舍镇三坑村,小神童是跳和合二仙的主神。

三坑村地处偏僻山窝里,在过年时节,和合的地位至高无上。乡民们笃信两位神仙小童可以为他们新年带来福分,相信勤劳奋斗、适时顺应、诚信买卖,生活一定会和谐合安。

从清代开始,这里的傩班就在族谱上有了记载,每班4至5人,2枚面具,2个小孩表演,2、3个青年或成人伴奏。在家中神龛供奉面具。不同于其他乡村的大傩班,三坑的傩班则由两姓家族分别组成,王氏跳“和合”,聂姓跳“判神”。

三坑村的傩神有四位,王姓拥有和仙、合仙二位神童,聂姓拥有判官、小鬼二位驱邪神灵。这些圣神以傩面具为相,分别恭放在家族祠堂。和合的扮演者均为10岁左右的孩童,虽然戴上面具转换了身份,但那稚嫩活泼的舞姿的确让人觉得可爱。

和仙腹前装肚,右手拿毛笔,左手握竹简,象征读书做官;合仙右手持帕,左手拿算盘,暗合勤俭治家,相同的情节、动作在整套和合舞中反复6次,寓意六六大顺,家人和睦。

在三坑,傩祭年年有,傩舞年年跳,举灯礼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晚举行,按族规轮流起灯,延续了几百年的古傩规从无变更,形成了三坑村独具特色的乡傩风情。

中坝乡傩戏班

贵州省印江县中坝乡烂坝沟傩戏班成立于1987年10月,现有艺人5人,张泽君任掌坛师。该傩戏班表演的傩戏为阴戏,属于“乡人傩”,在本地称“冲傩还愿”,又称“跳菩萨”。

该班子表演的正戏有:《报戏三郎》、《开路将军》、《引兵土地》、《点兵仙官》、《押兵仙师》、《出秦童甘生》、《出先锋》、《出开山》、《安龙奠土》、《出判官》、《倒傩》。

表演的杂戏有:《张仙娘勾阴愿》、《张少子打鱼》、《唐二挑担送苏秦》、《祭四老爷》、《讲春》、《打钱杆(莽蛇记、江湖诗、二十四孝)》等具有启迪教育他人、改恶从善的戏。在傩技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有上刀梯、捞油锅、滚刺筒,翻案解结等绝枝。傩面具有:报戏、土地、蔡阳、关公、灵官、唐氏太婆、秦童、甘生、先锋、和尚、开山、钟馗、判官、将军、柳三、杨四、李龙、师爷等24幅。

法器有:牛角、牌带、司刀、卦子、马鞭、祖师棍(杵师棍)、令牌、朝简、令旗、玉皇印、斗、宝剑、锣、鼓、钹、法衣、法冠、法围等。收藏有傩戏手抄本:《开坛礼清》、《立牛坐桥》、《交标》、《和神》、《运星祀灶》、《和神下马》、《出豹戏》、《开路将军》、《出先锋》、《打开山》等40余本。

荡里姚傩班

贵池荡里姚“以委婉、细腻为风格特色,代表表演项目有《舞伞》、双人和多人舞蹈《打赤鸟》、《五星会》、《高跷马·花关索大战鲍三娘》以及使用古老青阳腔表演的《和番记·分别》和《关公斩妖》。

安徽池州是傩戏之乡,有“无傩不成村”之说。傩戏主要流行于九华山北麓方圆百里的刘街、姚街、梅街、清溪等村落的姜、杜、姚、刘等姓氏家族中。刘街的“荡里姚”傩班第三十七世祖姚祥七,于北宋由江西新建县迁往贵池。

2000年8月,应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义安城的邀请,池州傩首次走出国门。随后,池州傩又相继赴韩国、匈牙利、德国等海外演出。2008年11月,他们携带6个节目应邀参加法国第十二届意象艺术节,连演5场,场场爆满。

2、傩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傩戏简介

池州傩戏,傩戏在皖南地区的分支之一,其表演以宗族为单位,仅在祭祀和敬神等特殊节日演出。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另一类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傩戏文化中具体看看吧。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

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仅在祭祀和敬神时演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演出两夜,有的加初十、十三日,唱四夜。其演出形式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傩舞、正戏、“新年斋”。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剧目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戏,用于娱神,如《舞伞》、《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观音》等。另一类是本戏,共有五大本:《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寻夫》、《打銮驾》(即《陈州放粮》)、《章文选赶考》(即《卖花记》)和《花关索》。

傩戏曲调有曲牌和板腔两种。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钹、小锣、小钹、小堂鼓等,无丝弦乐器。

池州贵池的各村社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旧习的程式和规范演出傩戏,至今有“无傩不成村”之说。1987年2月,由中央艺术研究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古老稀有剧种--傩戏学术研讨会在贵池举行,同期举办了池州傩戏剧本、砌末、面具等史料、事物展览,与会人员在刘街乡观看了傩戏现场演出,会后,《安徽日报》发表了有关论著。2006年5月20日,池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傩戏代表分支:湖南沅陵辰州傩戏简介

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是湘西五溪地区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五溪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辰州傩的表演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吧。

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清道光元年(1821)《辰溪县志》均有记载。沅陵县七甲坪镇尚有较为完整的保存。辰州巫师冲傩还愿时,必唱傩戏。辰州傩由两大流派组成,即上河教和河南教,行傩时,分为三个部份:即傩祭(又称法事)、傩戏、傩技。

1、法事:上河教有37场法事,河南教有38场法事。两教傩祭中部分法事,也有傩戏的成分,如迎神、跳标、发五猖、送子、晒衣、下池、教子、勾愿、盗猪等,均与傩戏不可截然区分。

2、傩戏剧目:

演唱的傩戏剧目可分正戏、小戏和本戏:正戏是傩仪的一部分;小戏存在于傩仪之中,内容却与傩仪无多关联;本戏与傩仪无关联,为娱神而演唱。

傩坛正戏:是由法师作法事请神演变而成的,带有简单情节及表演的剧目,内容属法师还傩的法事程序,表演往往与掌坛法师及主东家交流,演员大多戴面具,有代言体唱词和白口、面具、装扮、唱腔、表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傩堂戏的雏型,主要剧目有《搬先锋》、《搬师娘》、《梁山土地》、《三妈土地》、《搬八郎》、《仙姬送子》等。

傩堂小戏:亦称正朝。已具小型戏曲特征,虽残存还傩痕迹,但情节、表演已较为丰富,有一定的戏剧矛盾与人物性格。现存主要剧目有:《晒衣》、《姜女下池》、《观花教子》等。

傩堂大本戏:又称花朝。是长期伴随法师还傩活动演出的,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此类剧目的文学、音乐、表演诸方面均较完善,但仍存傩坛影响。现存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

3、傩堂戏的表演

角色行当:早期的傩堂戏角色,以其面具造型来识别。民国初年,出现行当之分,以生、旦、净、丑四行为主体,随后向更细致的分行方面发展,但是,无论是傩堂正戏还是大本戏,均以"对子戏"为主,或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或老生、老旦。

表演技法:傩戏长期在傩坛演出,艺人多为法师出身,其剧目又多具宗教色彩,某些剧中人物亦为傩坛所祀神祗的化身,因此,傩戏的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决",特殊道具(柳巾、师刀、师棍)的表演等,傩戏根植于农村,因此也收到了一些民间歌舞和说唱的表演成份。七甲坪的傩戏,是在清末民初时,傩戏艺人与辰州戏艺人互相交流融会,而形成今天带有辰州高腔唱腔的傩戏腔。通过交流,也促进了傩戏的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同时也收到了少量袍靠戏程式和点将、起寨、过兵等。

4、辰州傩戏的音乐

辰州傩戏音乐情调古朴,地方特色浓郁,曲牌有[先锋调]、[师娘调]、[八郎调]、[土地调]、[姜女调]、[范郎调]、[下池调]等20余支。演唱傩戏的巫师班,一般都兼能表演“开红山”、“过火槽”、“上刀梯”、“踩犁头”、“滚刺丛”等傩技。

4、傩戏传承人,五大传承人简介

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戏曲已经频临危机。不仅仅是因为戏曲本身的文化创新,艺人本身也成了一大问题,急需年轻人传承。对于傩戏来说也是一样的,不过,在傩戏文化中,仍有五大传承人,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让傩戏越来越好。

龙开春

龙开春,男,湖南怀化天井寨人,于1948年2月加入侗族傩戏班,数十年间演出不辍,与叔父龙子明一起,培养了傩戏演员近30名,承上启下地传承剧目28个。

龙开春能够饰演各类剧中人物,如刘备、关公、张飞、关平、周仓、王允、吕布、华佗、蔡阳、刘高、癞子、强盗、巫师、看香婆、县官、衙役、农人、农妇、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等,可根据剧情将剧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能一人串演多个角色,是侗族傩戏班子的顶梁柱,为侗族傩戏不可替代的主要继承人,曾演出《跳土地》、《天府掳瘟华佗救民》、《桃园结义》、《古城会》、《战华容》、《关公教子》、《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老汉推车》、《癞子偷牛》等。

李增旺

李增旺,男,生于1950年,8岁便登台表演傩戏,1985年从爷爷李正年那里接过了“社首”的位子,成为第十九代传人。作为“社首”,李增旺只负责组织演出的人事安排和事务性工作,不用参加演出,不扮演任何角色。2008年2月,李增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固义傩戏的传承人。

刘臣瑜

刘臣瑜,男,1930年10月生。自幼受宗族长辈影响,参与宗族傩事活动。17岁登台搬演傩戏剧中角色,现任本村刘姓宗族傩戏会会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恢复中断了近三十年的傩戏搬演,凭记忆亲笔书写了该宗族所演的傩戏剧本和傩舞喊段词。他先后培养了十几位后生熟练掌握了傩戏的各种角色,指导新一辈鼓师独立担当起司鼓重任。

1990年4月,参加了在山西临汾召开的“中国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展演了傩戏、傩舞。2005年6月,参加在江西南昌召开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和文化艺术周”中获表演金奖和踩街表演优秀奖。

姚家伟

姚家伟,男,1965年8月16日生。其父对傩戏爱好,对现存荡里姚傩戏复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从父辈那里学到了一些傩戏技艺,每年都参加表演。

曾代表安徽省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演出分别获金奖、优秀表演奖;代表池州市参加黄山民俗文化节演出,获优秀节目奖;代表贵池旅游局参加安徽国际旅游文化月演出获二等奖。

谭学朝

土家傩戏大师谭学朝,恩施市三岔乡鸦沐羽村四组人,自幼开始在农村从事傩戏、耍耍的演出。1996年10月,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谭学朝“民间艺术家”称号。

谭学朝一生致力于傩戏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他晚年时期,谭学朝将傩戏逐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独辟蹊径;在傩戏演出面具的雕刻和制作上亦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从1986年以来,谭学朝以协会为基础,开始系统地向会员传授傩戏艺术。在他的引导下,三岔傩戏声誉越来越高,三岔乡因此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谓,谭学朝被命名为恩施州首届民间艺术大师。

5、傩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武安傩戏,是傩戏在河北省的分支,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民间戏曲、艺术等领域极其难得的活资料。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傩戏文化中具体了解吧。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东距邯郸市30华里。武安傩戏历史久远。从武安傩戏的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

武安市固义村有一种古老的傩戏“捉黄鬼”,丰富的内容,恢弘的气势,演出的同时还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整个演出期间还有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等仪式。

“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其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黄鬼。黄鬼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害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邪恶势力的代表。

主要表现村民驱除鬼祟,祈盼村落平安、人畜两旺的愿望,是原始火崇拜的遗续。“捉黄鬼”中的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他们身着古装和各种佩饰,面目或计策或狰狞。这些角色大都是世袭的,辈辈相传,不派不选,使其久演不衰。

武安的社火表演丰富多彩。傩戏均由锣鼓伴奏,剧目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在《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吊勒马》、《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出戏中,都出现了“掌竹”角色。他的说唱半吟半唱,声腔古朴浑厚,念词多为七字句,大都押韵,处于由吟诵向唱腔发展的过渡阶段。

武安傩戏起源于夏商时期,与“磁山文化”一脉相承,是古老的、质朴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间戏曲等领域极其难得的活资料。

武安傩戏的存在为研究中国仪式戏剧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实证资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武安傩戏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武安傩戏完整地再现了中国仪式戏剧发展衍变中的四种形态。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62149.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