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仡佬族服饰特点都有哪些?(仡佬族服饰特点都有哪些呢)

来源: 最后更新:23-09-21 12:04:35

导读:

1、仡佬族服饰特点都有哪些?
2、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
3、仡佬族传统舞蹈:仡佬族酒礼舞
4、仡佬族禁

文章目录:

1、仡佬族服饰特点都有哪些?

2、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

3、仡佬族传统舞蹈:仡佬族酒礼舞

4、仡佬族禁忌及忌讳

5、民族服饰欣赏:仡佬族服饰图片

6、猜你喜欢:

1、仡佬族服饰特点都有哪些?

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都非常具有当地的特色,每个民族的服饰都各不一样。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近代仡佬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仡佬族不论男女,都爱穿裙子(男裙短,女裙长)。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么特别的仡佬族文化吧。

一、仡佬族民族服饰特征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近代仡佬族的传统服饰也很有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长袖衣,衣上满饰层次丰富、题材各异的菱形或长条形图案,手法为蜡染和彩绣。下着百褶裙、勾尖鞋、腰系小围腰,也是满饰绣染。男子穿青布对襟密绊上衣、束腰带、长裤、布鞋。男女皆以花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妇女一般穿及腰短上衣,袖背上绣有鳞状花纹,下配无褶长筒裙。裙由三段组成,中间用土红色羊毛织成,上下两段是麻织条纹土布。外套圆领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

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长裤,衣袖宽短,襟及环肩以宽边装饰,裤较短,裤脚较窄。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

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

有一部分仡佬族服饰衣长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无领无袖,有如布袋,于袋底中部及左右各开一孔,穿时头及手从孔中伸出,前胸短、后背长,袍上缀海巴(贝)为饰物,下仍着五色羊毛桶裙。他们被称为“披袍仡佬”。“剪头仡佬”则有女孩额上间发剪短,仅留一寸长,作为未婚标志的习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将两枚门牙打掉的习俗。清末民初以来,因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大部分呈点状分布,各地仡佬族内部联系削弱以致消失,在汉文化广泛影响下,大部分改从汉装。

二、仡佬族民族服饰特征:发型与佩带

清代男多蓄长辫,辛亥革命后,渐剪长辫。女未婚梳独长辫,以彩色头绳束拖脑后或盘头上,称“级级”。已婚盘譬,称“毛纂”,柬发网(俗称网于),插银管,缠白布帕或青布帕。富者,女挽“勒子”,佩管花,坠耳环,戴戒指(俗称箍子)、手阈(俗称圈子);男戴缎帽(俗称瓜皮帽),老者戴风帽。建县前后,男多为光头,公务人员、学生中的论佬族有蓄“中山头”、戴“遮阳帽”。城镇青年女子去长辫梳“姊妹头”,以发夹发梳取代银饰。

解放初,青年女子喜梳双长辞。进入肠年代后,估佬族农民戴手表者增多。发型变化频繁,城镇青年男烫“大包头”、“小包头”;女烫“波浪大”、“信子式”、“卷云式”、“菊花式”。农村青年男多蓄“平头”,已婚女子多盘双辫,姑娘多扎双短辫。

三、仡佬族民族服饰特征:鞋袜

清末民初,贫者男多赤脚或穿草鞋,富者穿布鞋、市袜,雨天穿“钉鞋”(俗称鞋爪)。妇女缠小足,穿软底“内鞋”套“笼鞋”,再套“布草鞋”,鞋面绣花。建县前后,缠足恶习渐除。男穿草鞋、女穿布鞋为主,穿线袜者亦不多。

60年代,城镇盛行穿胶鞋,农村多穿“皮草鞋”(以旧轮胎制作)。进入80年代后,不论城乡,穿胶鞋、皮鞋、塑料凉鞋和尼龙袜、丝光袜者比较普遍。鞋底为布纳千层底,鞋面为黑绒布,与鞋底交接处为紫色布,鞋沿带 ,作固定之用,鞋前端用彩线绣有对花,富有立体感,极受女孩喜爱。

2、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

信仰是由人的内心崇拜认同进而所形成的稳定不动摇的信念,信仰往往给人们指向对未来遥不可及的希望与理想,或是对财富的希望,或是对事业的希望。每个民族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为五十六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仡佬族文化也有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一起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信仰吧!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登。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坛”求雨。“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您可能也喜欢:

古老的德昂族文化“古茶新香”

基诺族火把节是什么时候?

傈僳族传统体育活动“傈僳族弓弩”

颇具特色的傈僳族婚俗文化

3、仡佬族传统舞蹈:仡佬族酒礼舞

走进仡佬族文化,我们能看到仡佬族先民跃动的舞蹈灵魂,我们能看到仡佬族充满魅力的舞蹈艺术。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下面一起来看看“踩堂舞”和“酒礼舞”吧!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踩堂舞》是丧葬仪式中举行的舞蹈。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一带。古代是在坟前进行,近代改在灵堂。

舞蹈时,由3或4人分别吹笙、摇铃、摇司刀、打钱杆作前导,众人(无论男女)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另外几位女子,或举着火把,或提着酒壶,或端着茶盘,盘内放酒碗或酒杯,在队列旁向舞蹈者敬酒。

这种多人舞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复杂队列的变化。人们边唱边跳,边以足蹉地,还不时“呵嗬、呵嗬”地呼喊。《酒礼舞》在传统婚礼时跳。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酒礼舞

是在传统婚礼时跳。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主要分类

踩堂舞

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

牛筋舞

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狮舞

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

4、仡佬族禁忌及忌讳

仡佬族是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仡佬族有着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民间习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仡佬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特别的禁忌。你知道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一些吗?下面就一起来看下面的文章了解一下吧。

一、所居不着地

南宋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说:“仡佬以鬼禁,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楼。”

其俗承袭了古代人们“巢居岩谷,因险凭高”,“依树为层巢而居,各曰干栏”的传统。如今,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仍然承袭所居不着地之俗。现在所住的木制瓦房(俗称正房)的右后间,木板铺底,离地约一尺,俗称“地楼屋”,此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正房之前的厢房、飞檐翘角,扶手栏杆,俗称“楼子”。

其楼子上有二个或三个房间,为青年子女们所居住,(楼下圈养牲畜),其禁“鬼”之俗,包涵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无论居住干栏、木楼、竹楼,都可以防避野兽攻击、蛇虫叮咬和避免潮湿。

所以,其“鬼禁”当是敬鬼的意思。其“鬼”不是一般所谓的鬼魂、鬼怪,而指的是大地、母亲。这里在古代曾经称之为“鬼方”,如《贵州古代史?殷周时期的鬼方》说:“今贵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反映在石阡县的地名中,甘溪乡的“晒溪”本名“鬼塞溪”(见《石阡府志》);中坝镇的“高魁屯”本名“剿(角)鬼屯”;大沙坝乡毛家寨一带本名“鬼野屯”(见《镇远府志》);石固乡洋溪河畔有一山村,至今仍名鬼广,那里奇峰怪石,极为壮观。

二、忌关大门

明、清以来,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一般人家的大瓦房修建以后,其正中的堂屋大门一壁不装修,长时间敞着。有的用大竹片上下横绑,夹着几块散木板稍微遮掩着。这是(明)田汝成《行边纪闻》所说的“门户不扃”。“扃”(音:窘)指门闩或关门、锁门。有的过了若干年后,再请木匠来装修大门,俗称“订门”。订门如同修建正房一样庄重。大门修好以后便关着,主家要办“订门酒”,亲友寨邻又要来送礼庆贺。当晚要举行“开门”仪式:亲友中一人代表“福、禄、寿三星”来叫开门,木匠师傅在屋里盘问。双方在问答中说了许多的吉语,然后把门打开,迎进“三星”。

大门装修以后也常敞着。有的人家在大门之外特置两扇“腰门”,要关也只能关腰门而不关大门。其腰门1米多高,上半部还用一寸宽的木条间隔一寸竖装,既通风透光又很美观。

为什么不装修大门或有门不关呢?据老人们说:如果关了大门,“香火”(中堂神龛)上的羊子出不去,进不来。香火上的羊子是什么神?据说是“家先神”。根据辞书字典:古称母羊曰“牂”(音:张),即“牂牁”的牂。可知民间忌关大门的崇羊之俗,为夜郎“竹王牂牁”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年节禁忌特俗

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仡佬族十分重视春节,年头年尾的禁忌和特俗甚多。

在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一家老幼都要保持和谐的氛围以共享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忌生气吵嘴和打骂小孩。除夕称为“打封印”,初一称为“打开张”,于来年多不吉利。

烧“迎新火”。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仡佬族人家早在十冬腊月,便要在山上寻找一个大树仡篼,挖回家来晾干,以备除夕之夜烧“迎新火”,又称为烧“仡篼火”。如五德一带的仡佬族人说:“三十夜烧个大仡篼,来年喂个大肥猪”。明清时期仡佬族又有“仡篼苗”之称,意为树大根深的土着民族。正月初一早晨,忌吹拨火炕里的仡篼火。相传此时吹火拨火来年易遭口舌是非。

除夕吃年夜饭时,忌吃汤泡饭。据说吃了汤泡饭,来年出门易遭雨淋。

年夜饭后,有的人家要对房前屋后的果木喂饭喂菜,也让树木过年。先将树身砍个小口,填上食物,念道:“喂口肉,结成团;喂口饭,结成串”。

年夜饭后,要封甑子,不能打开。到正月初二日早上,家庭主妇将甑子抱到户外去打开,舀着饭向野外抛撒,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飞,飞远点;飞到阴山背后去,好让这里干净点!”

除夕之夜忌串门。半夜子时要放鞭炮开财门。有一首守岁诗念“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到通宵,客来甜酒粑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

除夕之夜要洗脚。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俗话说:洗翻山了来年走人户撞不到嘴(碰不上吃东西)。

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不能烧粑粑吃。据说烧了粑吃易烧衣服,或被火烧伤成疤子。

除夕之夜,有的家庭主妇要将自家的秤、梳子、扫帚藏了起来。据说:大年初一不能见到秤和使用秤称东西,否则来年易碰见蛇。大年初一不能梳头,梳了头梳掉了运气。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扫了地易遭大风;又说“扫穷扫穷,越少越穷”。

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饭,全天只能吃汤圆、绿豆粉、面条和饺子。据说“饭”谐“犯”音,以避免犯消(易损坏东西)、“犯事”。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睡大觉俗称“挖窖”,意为做梦挖到地下的宝藏,故不能惊扰其发财梦。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要到附近的祖坟去点烛烧香化纸,俗称“上亮”给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女婿女儿要到岳父母家拜年。俗话说:“初一的儿子,初二的女婿,初三初四,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过大年”。入夜、花灯、龙灯只能在本寨玩,不论贫富之家都要玩到(有孝服人家除外),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十五晚上各家要插路烛。将点燃的蜡烛,从房前屋后一支去插到户外的路上去。据说将路照明,以利蛇虫蚂蚁向外行走。同时要做拖草鞋虫游戏:由一个小孩用草绳拖着一只烂草鞋在前面走,另一个小孩用树枝在后面打,口喊撵草鞋虫!。

“炒虫虫粑”。十五日晚夜深时,有的年轻人相邀,到别人家的菜园里去偷些葱蒜苗、芹菜、萝卜之类,到家里来和粑粑一起炒,边炒边叫:“炒死青虫,炒死蝗虫!”然后用碗分装着吃。据说:这样做可以炒死田地里一切危害庄稼的害虫。第二天,当谁发现自家园子里的菜被偷以后,不能“噘花鸡公”(骂街),据说越骂得凶,于偷菜之人越吉利。

“照青光眼”。十五日晚,家庭主妇将一只早已洗干净的粪桶,装盛大半桶清水,让一家老少逐个拿着蜡烛,对着烛光看自己映在粪桶里的倒影面孔。传说这样照了以后,来年不犯火眼、青光眼等眼病。

四、其他禁忌

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里对唱山歌,他们说:好歹这里还有两片瓦盖起。

老年人忌小孩子吃猪蹄叉。说小孩子家如果吃了猪蹄叉,长大以后难找“媳妇崽”,提亲时总有人“打谗嘴”。

猜你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的哈尼族语言特点

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哈尼族的信仰是什么,你知道吗?

哈尼族民居特点:依山而建、山环水绕

5、民族服饰欣赏:仡佬族服饰图片

仡佬族是中国和越南共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仡佬族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如今的仡佬族也是大多数分布在贵州省,仡佬族的服饰也是非常美丽的。本期仡佬族文化带你了解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近代仡佬族的传统服饰也很有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长袖衣,衣上满饰层次丰富、题材各异的菱形或长条形图案,手法为蜡染和彩绣。

下着百褶裙、勾尖鞋、腰系小围腰,也是满饰绣染。男子穿青布对襟密绊上衣、束腰带、长裤、布鞋。男女皆以花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妇女一般穿及腰短上衣,袖背上绣有鳞状花纹,下配无褶长筒裙。裙由三段组成,中间用土红色羊毛织成,上下两段是麻织条纹土布。外套圆领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

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长裤,衣袖宽短,襟及环肩以宽边装饰,裤较短,裤脚较窄。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

仡佬族服饰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

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

6、猜你喜欢:

标签: 56个民族服饰特点  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舞蹈  各民族服饰图片  各民族服饰特点  民族服饰图片  民族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特点  民族服饰的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60108.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