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满族的语言起源与发展 满族的语言文化

来源: 最后更新:23-08-23 04:10:03

导读:

1、满族的语言起源与发展
2、摩尼教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3、佤族拉木鼓的起源与发展
4、浅述面包的起源与发展
5、徽菜

文章目录:

1、满族的语言起源与发展

2、摩尼教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3、佤族拉木鼓的起源与发展

4、浅述面包的起源与发展

5、徽菜的起源历史与发展

6、猜你喜欢:

1、满族的语言起源与发展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传递着思想和文明,语言对文化和社会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那么,在满族文化中,满族的语言起源与发展是如何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与明朝和蒙古各部的联系日趋频繁。仍借用蒙古文字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创制满文提到了工作日程上。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欲以蒙古字编成国书”,命令精通语言文字的官员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额尔德尼和噶盖推辞说:“我等习蒙古字,始知蒙古语。若以我国语编创译书,我等实不能。”努尔哈赤说:“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人念蒙古字,学与不学者亦皆知。我国之言,写蒙古之字,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以习他国之言为易耶?”见二人仍然面有难色,不得要领,努尔哈赤接着又说:“写阿字,下合一玛字,此非阿玛乎(阿玛,父亲)?额字,下合一默字,此非额默乎(额默,母亲)?吾意决矣,尔等斌写,可也。”

于是,额尔德尼和噶盖奉命在蒙古文的基础上,遵照努尔哈赤创制满文的基本原则,即参照蒙古字母,协合满族语音,创制了无圈点的满文,史称“老满文”。老满文诞生后,完全借用蒙古文记录,存在诸多弊病,有时候写一个词,有几种读法,因读法不同,词义也截然不同,遇到人名、地名,困难更大。

于是,达海奉命改革老满文,老满文的改革时间是满族史研究中的疑案之一,史载有四个时间:天聪六年(公元1632)正月、天聪六年三月、天聪三年、天命年间。史载不一,莫衷一是。天聪六年,皇太极命令达海等将满文加以圈点,以做区别。达海遵旨改造满文,经过改造的满文臻于完善,通常被称为“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

改进后的新满文,其推广使用也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是在女真最高统治者的决策和指导下完成的。从现存的满文档案看,新满文使用初期,存在新老满文兼用的情况。截至崇德末年,在公文档案中才完全用新满文书写。新满文的推广使用,足足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至崇德末年才基本完成。

目前,在数千万满族人口中,会说满语的不足百人,多集中在黑龙江沿岸一带,其中又以年逾古稀的老人居多。若不及时采取抢救性措施,不用十年,满语口语就将随着这些老人在历史上消失。而懂满文者,全国亦不过20人左右,这些人目前分布在北京、沈阳及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您可能也喜欢:

特色明显的藏族造纸技艺

壮族文化创造“鼻祖”-壮锦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

布依族的情人节“跳花会”

2、摩尼教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宋代之吃菜事魔或明教经中西学人考定为摩尼教,诚不可易。”唐长孺在《白衣天子试释》一文中说。摩尼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对当时的明清邪教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么在摩尼教文化中,跟小编一起来看下摩尼教的传播与发展吧。

摩尼教(manichaeism)的创始人是摩尼(mani,216年——约274年)。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3—15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

在汉文史籍里,摩尼教又叫牟尼教(根据译音),也叫“明教”、“明尊教”(根据信仰内容),唐时传入中国,并曾两度被允准公开传播。唐武宗灭佛,累及摩尼教,摩尼教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和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摩尼教的顽强生存能力及其转变为地下组织的过程与其独特的教义有着密切关系。

按照摩尼教的说法,中际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暗既侵明”开始,到形成天地,创造人类,一直到世界彻底毁灭为止。然后,便进入了“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的后际。后际的情景,似乎是向初际的复归,所不同的是,到了那时,黑暗将受到永久的禁锢,再也不能侵犯光明王国了。光明则大放光明,永恒不灭。摩尼教的二宗三际说,对处于黑暗统治下渴求光明的民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尽管摩尼教在数百上千年的流传中,不断遭到各国统治者的禁止、镇压,被东西方各正统宗教斥为异端邪说,终究未能阻止其流传。

可是,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佛、道二教交相攻讦,唐玄宗也认为“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开元二十年(732)七月下令禁断摩尼教,不过还网开一面,居住中土的胡人“不须科罪”。

安史之乱为摩尼教在中土的命运带来了戏剧性的转折。安史之乱末期,叛军史朝义诱回鹘牟羽可汗(一作登里可汗)进攻长安,唐遣使抚慰劝说,牟羽可汗遂支持唐军东击史朝义,克洛阳。牟羽可汗于次年带睿息等四摩尼僧回到回鹘,辩论三日夜,可汗折服,并虔诚地皈依了摩尼教。在可汗的大力倡导下,回鹘由萨满教改宗摩尼教,确立了摩尼教在回鹘的国教地位。

当时,回鹘国力强盛,援唐平叛。相比之下,唐王朝却每况愈下,内外交困,不得不倚重回鹘,甚至实行和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摩尼教凭仗回鹘支持,重新获得了在中土公开传教设寺的许可。大历三年(768),皇帝发布敕令,允许回鹘摩尼师在长安设置寺院,并赐额“大云光明之寺”。接着,大历六年,又从回鹘所请,在东南及中原各地建大云光明寺,“其徒白衣白冠”。

唐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所破,唐朝乘机攻回鹘,并改变对摩尼教的优容态度,会昌三年(843),唐政府开始对摩尼教下手,没收其寺院庄宅,焚烧其书籍图画,废寺入官,流放其僧侣,甚至“令杀天下摩尼师”,死者大半。会昌五年武宗禁佛,同时禁止各种外来宗教,摩尼教正式被禁。

在一百来年的时间里,摩尼教迅速传播,不能不对唐代社会的社会、宗教及文化思想产生影响。在遭到禁断后,又对下层社会的反抗产生了影响。距摩尼教遭禁不过一百年,后梁贞明六年(920),发生母乙之乱(史称“末尼党类”),另从宋代陆游所撰《条对状》所述江淮地区各类邪教的分布情况来看,很容易发现摩尼教的踪迹(详下)。

摩尼教之“吃菜”,即奉斋之意。摩尼教在秘密状态下流传,也保持了“不事荤酒”的特征。从五代以后,外人将摩尼教奉斋之举视为“吃菜”,供奉摩尼之像称为“事魔”,合称为“吃菜事魔”。有的更直指为邪教:“吃菜事魔,即今人所谓邪教也。”

摩尼教的秘密流传,与北宋末年江浙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呼应,引发了震动两浙的方腊起义等造反事件。元末农民起义一般认为系白莲教领导,但明教的影响显然不能忽视。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着一首谶语性歌谣:“天遣魔兵杀不平,世上能有几人平;待看日月双平照,杀尽不平方太平。”歌中的“魔兵”、“日月”,暗指“摩”、“明”二字,与前述母乙之党奉摩尼之像为“魔王”同出一理,折射出明教的信仰与起义军的反抗目标。

明初朱元璋曾下诏并立法禁止包括明教在内的各种异端信仰,但摩尼教的影响,或许就象黑暗世界的影子,处处体现在明清秘密教门及邪教的身上,例如,宋元时期,明教活动于江浙闽赣,而南宋时期出现的白莲宗也是以这一带为活动区域的;因其活动内容,一个被称为“吃菜事魔”,一个被视为“白莲菜”。两者的互相影响以至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再如,明中叶以后,南传罗教几乎在相同的地点以燎原之势,迅速传播,成为浙、闽、赣等省的主要民间教派,而摩尼教的历史传统和生命力依然在罗教各支派中发挥影响,甚至后来人们一般把江南罗教诸支派都称为斋教或老官斋教。

你可能会喜欢:

伊斯兰教创立的作用是什么,你知道吗?

基督教主要禁忌有哪些?

什么是箓?符与箓有何区别?

揭秘: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3、佤族拉木鼓的起源与发展

木鼓被佤族誉为“通天神器”,在佤族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佤族人认为只有敲动木鼓,居住在天上的先祖就会下来保护他们。因此每到有祭祀活动期间佤族人民都会拉木鼓。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拉木鼓,是佤族重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是全寨子的大事。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举行,持续六七天。中华人到拉木鼓的年份,寨子里的窝朗、头人、魔巴会提早商量拉木鼓的事,派人进山选择做木鼓的树——以红毛树或花桃树最好,确定“主祭户”——若自愿报名户数多则由头人杀鸡占卜确定,少者一户,多者九户。

民共和国成立前,每个佤族寨子至少有一对木鼓(一公一母),供在木鼓房里,除节日、祭祀和报警外,不许乱动。一般十年左右更换一次木鼓。因此拉木鼓显得特别隆重和神圣。佤族寨子众多,几乎每年都有寨子拉木鼓。拉木鼓是祭祀祖先的节日。相传,佤族有一位祖先安木拐,她知道战胜洪水和野兽的许多办法。

有一天,一棵大树倒在她住的岩洞前,这是一棵古老的大树,树心已经空了,敲击时回发出“咚、咚、咚”的响亮声音。安木拐白天敲响它,集合人们上山打猎和采集;晚上敲响它,领着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那时,人们只能用棍棒、石头跟野兽搏斗,白天人能打赢野兽,人猎野兽为食;晚上人打不赢野兽,野兽就吃人。

自从安木拐敲响了古木,野兽听到古木声和人的歌舞声,再也不敢来吃人了,人们才得以在大山里生存下来。另一传说,拉木鼓是祭祀“莫伟”神的。佤族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上,只有人们敲响木鼓,他才下到人间保护人们,并与人们共享欢乐。因此,佤族视木鼓为通天之物,无论哪一个部落,建寨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拉木鼓祭祖。

您可能还喜欢:

哈萨克族曲艺文化的珍珠:铁耳麦

多姿多彩的哈萨克民间舞蹈与民间乐器

形式多种多样仡佬族音乐与乐器

妙趣横生的哈萨克族阿肯弹唱

4、浅述面包的起源与发展

面包是一种经过发酵的烘焙食物,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鸡蛋、油脂、果仁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发酵、整形、成形、焙烤、冷却等过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虽然现在世界各国民众普遍食用面包,可是大家了解面包的起源吗?那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面包的饮食文化吧。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埃及人最先掌握了制作发酵面包的技术。最初的发酵方法可能是偶然发现的:和好的面团在温暖处放久了,受到空气中酵母菌的侵入,导致发酵、膨胀、变酸,再经烤制便得到了远比“烤饼”松软的一种新面食,

5、徽菜的起源历史与发展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文化的特点是重油、重色,重火功。徽菜又称徽州菜及新安菜,徽菜的特点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徽菜的主要作料便是山味。徽菜的制作考验了厨师的造诣,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徽菜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徽菜历史起源:

徽菜,它发祥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古徽州今绩溪、歙县一带。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徽州传统的民间菜肴。徽菜与明清徽商的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蕴涵着丰富的安徽传统文化,历史上曾经有过数百年的辉煌,被列为中华八大菜系之一。绩溪、歙县乃徽商故里,自明朝和清朝以来,随着徽商势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渐名声远扬,徽菜随徽商发展到全国各大都市。乾隆55年(1790年),徽班首次进京,徽菜随之北上,开始登足京都,所设的徽菜馆始称为“徽馆”,后来成为徽州人旅外菜馆业的统称,而其中绩溪人尤为最多。

从菜系发展上考证,绩溪徽菜更是独霸一方。从(清朝)咸丰年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绩溪人在全国14个省市开办了570多家徽菜餐馆!上海更是徽厨的大本营,绩溪徽厨在上海办菜馆、饭店的历史已达百余年。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中,是绩溪人最早将徽菜打入大上海,20世纪40年代,仅上海一地的徽菜馆就有130家之多,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海几代人的饮食生活。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末是绩溪人在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办菜馆、饭店最兴旺的年代,当时武汉市知名徽菜馆就有杏花天、醉月楼、大中华等数十家,其中武昌大中华酒楼最为着名,也是至今存在且不断发展壮大的老徽菜馆品牌!“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这首《水调歌头游泳》脍炙人口,而为主席精心烹制武昌鱼的就是武汉老徽菜馆大中华酒楼的二位绩溪师傅程明开与邵在维。同个时期绩溪人还开始把徽菜馆开办到海外,比如印尼、缅甸、日本、美国等地,有许多齿颊留芳的故事在当地流传。

从徽菜起源文化上考证,徽州绩溪歙县一带民众历来崇拜神灵和宗族。于是,形成了节庆多、神会多、礼仪多的风俗。这些融祭祀、饮食、娱乐于一炉的民俗活动的三要素中,又以食为重,这样,就促使乡民们研究、创造、整理菜肴、面点、糕点等食品的烹饪、制作方法和功夫。值得一提的是尚存于绩溪县年复一年的农历正月十八的“赛琼碗”活动,集中展示当地居民烹制的数百碗供品,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烹饪家,也熏染了这里的美食氛围,成为典型的民间徽菜美食博览会。绩溪伏岭村(现为镇)一个只有500多个家庭的村子,在外开徽菜馆的就有120多家,平均每4户就开一家徽菜馆。曾在中国驻法使馆值厨的胡观田师傅回忆,其早年曾为蒋经国、李宗仁做徽菜,在法国期间,中国领馆设宴宴请希拉克,希拉克宴后大赞徽菜之精妙!今年88岁的绩溪名厨高耀水曾经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值厨,其间他做过一道鱼菜“红烧划水”,得到了邓小平先生的高度赞扬。当代徽厨学院的创立、徽菜馆业对人才的重视与培训,产生了众多的中国烹饪大师、中国徽菜大师,代表了当代徽厨的奋进与创新,代表了徽菜的传统规范和地道品质,因此,几百年来,通过数以万计的徽厨以徽商“徽骆驼”的精神将徽馆开到大江南北,使徽菜享誉五湖四海。

徽菜现今发展:

绩溪与黄山同为“中国徽菜之乡”,但绩溪还有一块名片,那就是“中国厨师之乡”,所以我们着重讲讲绩溪。由中国烹饪协会理事,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教授邱庞同、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乔德林率领的专家组于2005年8月15日-18日对绩溪县就“安徽绩溪——中国徽菜之乡”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认证,他们通过对绩溪的徽菜历史源缘和绩溪当代的徽菜饮食文化的考察,达成了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绩溪是徽菜的发源地之一,绩溪厨师经过世代培育,已成为徽菜餐饮业的主要操作群体;二是徽菜具有明显的风味特色,不仅蕴育出大量的徽菜物产资源,而且体现了徽菜突出的饮食特色;三是徽菜与徽州文化一脉相承,《徽州文化全书。徽菜》一书中记载的87款徽菜,其中72款均为绩溪人创制;四是绩溪徽馆业的发展推动了徽菜的传播。由此专家组一致同意授予安徽绩溪“中国徽菜之乡”的冠名。同时认为绩溪作为“中国徽菜之乡”不具有排他性,中国烹饪协会具有“安徽绩溪——中国徽菜之乡”的解释权和管理权,绩溪县人民政府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2005年9月6日,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绩溪县“中国徽菜之乡”称号。2006年2月25日至3月15日在北京安徽大厦隆重举办“中国徽菜之乡(绩溪)”美食文化周,此次徽菜进京,是徽班的第二次进京,他们带来了四款传统徽菜宴“豪门徽商宴”、“琼碗宴”、“适之宴”和“十碗八”、“腌鲜鳜”、“一品锅”、“徽州三石”等数十款精品徽菜,并将徽派木雕、字画等带到京城。2007年更是获得了“中国厨师之乡”荣誉称号。绩溪县委县政府、绩溪烹协在2007年8月举办了绩溪县第二届徽菜美食文化节,节日期间推出了中国名宴:武昌鱼宴,引起了广大媒体的追捧,激起了民众对徽菜发展的关注。2008年3月绩溪县又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徽菜之乡美食文化周”,再次引起京人对徽州的关注。2009年3月,绩溪县在京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徽菜之乡美食文化周”,火爆京城。4月绩溪县委县政府投资在京开设了徽馆“京徽阁”,为在京皖籍人士提供交流之所。

一个山区小县在北京举办这么大的活动,其火爆场面和受欢迎程度完全超出了举办者的预料。来自徽菜之乡的新老徽厨带着全部产自当地的新鲜原材料,向京城人民奉献传统而神奇的徽菜佳肴的同时,也向全国人民展示出了纯朴厚重的徽文化!更使绩溪徽菜成为安徽省的品牌名片,亦成为安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原古徽州各个县市,都拥有与肩负着振兴徽菜的重任,地方烹协、餐饮业,都在共同的进一步研究与谋划徽菜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的改革之歌、崛起之路!

您可能也喜欢:

以“臭”闻名的长沙臭豆腐

浙菜的文化溯源及菜系介绍

浙菜菜系的几大特点

苏菜的文化溯源及菜系介绍

6、猜你喜欢:

标签: 象棋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51399.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