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山东二月二习俗吃什么?(二月二什么节日吃什么)

来源: 最后更新:23-08-12 04:02:18

导读:

1、山东二月二习俗吃什么?
2、北京二月二习俗有什么
3、山东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4、山东龙头节有哪些习俗
5、山东

文章目录:

1、山东二月二习俗吃什么?

2、北京二月二习俗有什么

3、山东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4、山东龙头节有哪些习俗

5、山东端午习俗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山东二月二习俗吃什么?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古老的谚语已经有许多人不会背诵,但约定俗成的习惯却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在山东许多地方,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里要停止一切家务,尤其是要停止针线活,免得“伤了龙目”;要停止洗衣,恐怕“伤了龙皮”。二月初一的晚上,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来,据说是不要影响了“龙抬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

沿海地区,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东内陆地区对“二月二”的讲究更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围粮仓。农历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不过,二月二最不可缺少的,则是在山东流传甚广的吃炒豆习俗。清晨,家家用盐或糖炒豆,谓称“炒蝎子爪”。

在山东,许多超市内大半个月前就准备好了各式各样的炒豆,包括蚕豆、黄豆、玉米花、青豆、豌豆等品种一应俱全,还有用面粉、鸡蛋等做成的炒棋子块,口味各不相同。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从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可知,早在唐代中国民间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了。宋朝指定二月二为百花生日,元朝称二月二为“踏青节”,一直延续至今。

2、北京二月二习俗有什么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那么就会有很多食品与龙牵扯在一起。例如在吃面条的时候,人们把它叫做吃龙须,挑龙头,吃水饺则叫做吃龙耳,吃龙角,吃龙眼等等等等,很多都会与龙有关联,本期北京文化就像你介绍北京二月二的习俗。

北京那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驴打滚是个形象的比喻,制好后的粘糕放在黄豆粉面里滚一下,如同郊野的驴子在地上打滚扬起的灰尘。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现在的京津冀一带,驴打滚在制作上进行了许多变化和改进,有巧克力馅、各种果味馅、芝麻果仁等,口味丰富。由黄豆面、糯米粉和红豆沙卷裹而成,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的驴打滚已经很少见。

3、山东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古人称为重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节日。每年重阳到来之际,我国各地不乏应景的节日习俗,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山东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山东民间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是吃花糕。花糕以面蒸做,双层中夹以枣栗之类果品,单层枣栗插于面上,有的还插上彩色小纸旗,谓“花糕旗”,有的上安两只面塑的羊,取重阳之象,谓“重阳花糕”。

花糕既是节日食品,又是节日赠品,济南以东地区,重阳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胶东地区叫送菊花糕;济南以北地区不仅送糕,而且还送秋冬应用的衣物;济南以西地区,尤其是邻近河北省的一些县市,重阳节要请女儿回娘家吃花糕,故有“女儿节”、“女节”之称。

山东威海一带,老一辈人将农历九月九称为“九重阳”,民间在这一天要喝菊花酒,“花糕”和“菊花酒”,图的是一个口彩:“糕”、“高”同音,含高寿之祥;“酒”、“久”同音,寓长久之意。

除此之外,酿菊花酒,还是生活之需。酿酒的前期工作是从农历六月份开始的,一般到农历的腊月,酒即酿成,由于此酒色泽淡黄,俗称黄酒。老威海过去有黄酒馆,一般到了重阳节,很多市民都喜欢到酒馆喝上一杯黄酒,黄酒有软化血管等保健功效,深受大家的喜爱。

在山东,重阳节亦有“老人节”之称,节日期间慰问老人,组织老年人举行文体活动和旅游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而在威海当地,过去逢重阳节时,家里如果有老人的话,就要在家门口挂上一个纸灯笼,有长命百岁的寓意。

历史上,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重阳,又称重九、九日。重阳之称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句。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九日已有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历代相沿,亦称此日为“茱萸节”、“菊花节”。

4、山东龙头节有哪些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又叫做龙头节、青龙节等,在我国民间历来被视为是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农事活动开始的时节,这一天各地有不少祈福消灾、祈求平安丰收的风俗习惯,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山东龙头节各地有哪些习俗。

莱州:摊煎饼炒豆,做成对面塑龙头

在莱州市,二月二这天,市民有摊煎饼、炒豆的习俗,人们认为煎饼是圆形的,吃煎饼又叫龙鳞,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有个好收成。而胶东的面塑艺人则会做上一对面塑大龙,预示着生活越来越美好。

泰安:“撒灰引龙”、“打灰囤”

在泰安农村,这一天有“撒灰引龙”、“打灰囤”的习俗。这一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撒灰了,用簸箕盛着草木灰,沿着自家房子外围墙根密密的撒一圈,因为这条灰线又细又长,形似传说中的龙,所以这个举动也被叫做“撒灰引龙”,寓意把象征吉祥的龙请到家里。

除此之外,家家户户还会在门前、场院用草木灰围成一个个圆圈,中间放上五谷、硬币。代表着粮食屯、钱屯,有的囤外再画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一边用灰画圈还一面嘴里念叨着:“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满、小囤漾”,希望来年家里粮食丰收,财源滚滚。

人们还会在画好的仓囤中挖一小坑,将谷子、豆子、玉米等各种粮食放置其中,埋好,几天后看哪种先发芽,以此判断各种农作物的收成好坏。

其实,撒灰除了象征意义,也有实际功用,在农村,旧式的农家房屋为土木建筑,房舍墙体或由土墼垒砌,寒冬里,墙缝、炕缝自然成了蝎子、蚰蜒、“草鞋底”等毒虫蛰伏之处。惊蛰以后,这些毒虫伺机出动,危害人身。二月二当天,村民便在炕墙下面及房屋墙根底下撒上点草木灰,起熏虫辟邪的作用。

新泰:吃炒豆,剪头发图吉利

二月初二,民间最大的习俗是“剃龙头”,不管是老人小孩,剪发、修容,让自己焕然一新,预示着可以求得一年的好运。许多人之所以选这天剪发,是因为民间有习俗,正月剃头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发,然后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去旧”。

日照:“闹春牛”庆祝春耕开始,祈愿风调雨顺。

日照当地在龙抬头节有“闹春牛”之习俗,是为了庆祝春耕农事活动的开始,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流传的儿歌唱道:“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5、山东端午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各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那么在山东端午这天有哪些习俗呢,他们又是如何过端午的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山东端午习俗有哪些吧!

山东端午习俗

艾叶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当地端午节的节令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插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山东地区普遍会在家门口插艾蒿。艾蒿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除了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采药

端午节,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着以后做药材用。

拉露水

端午节这天,在胶东一带,家家户户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给孩子擦脸,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杂病。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五毒饼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碧筒饮

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习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挂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剪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流行较广,长岛县北面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风俗。端午当天大门上要贴一对黄牛,房门上贴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凡是房间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

画门符

济南人过端午节流行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据说,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雄黄酒

端午节这天,山东许多地方撒雄黄、龙黄于屋内墙角、窗台、食物贮存处及厨房,以防害虫,熏蛇、蝎等毒虫。费县人喜欢喝雄黄酒,相信雄黄酒有杀菌功能。邹平地区,端午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招远、诸城一带,妇女儿童也习惯将雄黄酒涂在额头等部位,驱邪防病。

6、猜你喜欢:

标签: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习俗作文  重阳节习俗图片  重阳节各地习俗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48258.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