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传统的湛江元宵节习俗(湛江端午节风俗)

来源: 最后更新:23-08-12 04:12:58

导读:

1、传统的湛江元宵节习俗
2、梅州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3、元宵节的习俗 传统活动有哪些
4、有关满族元宵节的习俗
5、传

文章目录:

1、传统的湛江元宵节习俗

2、梅州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3、元宵节的习俗 传统活动有哪些

4、有关满族元宵节的习俗

5、传统习俗:上海元宵节习俗

6、猜你喜欢:

1、传统的湛江元宵节习俗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上。但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远在天边的湛江热闹非凡,张灯结彩的庆贺。而且极富湛江的当地特色,比如游神活动,还有神秘的穿令箭。详情请看传统的湛江元宵节习俗。

游神活动

元宵佳节,群众一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游神活动,素有菠萝之乡美誉的英利镇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都会举办元宵游神活动,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可以让群众过上一个和谐欢乐的元宵节。

当天上午10点15分左右,游神队伍到达圩区,领头的是英利墟的两头“狮子”,随后呈现的是彩旗队、锣鼓队、舞龙等。在英利市场西门的群狮狂舞将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群众纷纷挤上前用手机将这一精彩表演拍下。英利镇的元宵游神活动历时两天,而且还有“夜游”,作为雷州市创建生态文明镇村首批四个乡镇之一,英利镇在此期间修建的圩区路灯为群众的夜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穿令箭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颊,是广东湛江“年例”巡游表演的一项神奇习俗。“年例”是粤西湛江、茂名地区隆重的乡傩盛会,在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春节过后,当地各村庄的“年例”便陆续开始,一直延至清明节前后。

湛江市麻章区旧县村傩舞传承人彭爱文10日受访时称,旧县村每年元宵节及“年例”期间都举行傩舞表演,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和国泰民安。在傩舞表演中穿插入“穿令箭”和“滚刺床”等传统民俗,把傩舞文化表演推向高潮。

彭爱文说,令箭用金属特制,有铜、铁、银、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结构实心,上粗下细,尾部呈针状,长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用令箭由一边脸颊穿进口腔,再从另一边脸颊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让人们抬着游行,行程有的数公里,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自始至终神态自然。令箭拔出时,表演者的脸颊看不见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也有穿耳、穿舌更有甚者竟然会刺穿喉咙部位等。

“传说旧县村村民的祖先曾用令箭惩治不忠、不仁和不孝的子孙,而每年年例及元宵节的穿令箭,就成为后代为表示自己不忘祖训、好好做人而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习俗”。湛江市麻章区傩文化研究会会长彭锦春如是说

2、梅州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正月食物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在广东省梅州市,他们过的元宵习俗比我们可有趣多了。本期传统节日为了让大家更各地的元宵节习俗,特意为你们准备的广东省梅州市的过元宵节习俗。太棒了,梅州的元宵习俗。

丰顺:烧火龙

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年元宵之夜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火龙表演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潮州:赏花灯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史料记载,清代元宵游花灯以潮州最为有名。“游花灯”队伍前导为火把、龙灯,接着是潮州小锣鼓和花灯屏,末尾是1只五彩凤。潮州花灯不同于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和广州的走马灯,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独特,有纱灯、活景等。花灯题材有花果、虫鱼、鸟兽和戏剧、民间故事人物等。潮汕花灯多时达百屏,故有民歌《百屏灯》流传。歌词从“头屏董卓凤仪亭,貂婵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槌胸”一直唱至“百屏拜寿郭子仪”才结束,就是对历史上潮州游花灯盛况的写照。

雷州:穿令箭

在元宵节期间,湛江各地乡村的飘色表演中,有一项绝技,叫穿令箭。所用的令箭是用金属特制的,有铜、铁、银、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结构实心,上粗下细,尾部呈针状,长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

表演出游前三天,先将令箭打磨清洗,然后恭敬地放入庙宇封令;取令要郑重其事,用香烛拜祭。表演者要沐浴净身,有的还要斋戒吃素三天。表演时用令箭由一边脸颊穿进口腔,再从另一边脸颊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让人们抬着游行,行程有的数公里,时间两三个小时,自始至终神态自然。穿令箭出游,被认为有神灵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凶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数不讲报酬。令箭拔出时,表演者的脸颊看不见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

汕头:赛大猪

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十八,汕头月浦乡和澄海冠山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传统民俗活动——赛大猪。

赛大猪,赛的不是千猪竞跑,而是千猪尽美、尽肥。每家每户把一年来精心饲养的猪开膛破肚,趴在一个个约有1米多高特制的木架上,摆放在宗祠里。这些被当作供品的大肥猪都高昂着头部,嘴里塞着大桔,头上戴着大红花,身上盖满了大红的“喜”印。有些还把猪脖子上特意留下的一些毛发染成红色,整个场面呈现一派喜气。

每次赛大猪时,都会请潮剧团在宗祠前搭台唱大戏,赛大猪的主办地宗祠也会焕然一新,张灯结彩。众人游走在大猪间,赏大猪、听潮剧、祭奠祖先。比赛结束后,参赛者各自将大猪抬回家,只留下猪头。猪肉会依次分赠给亲友,图个吉祥。

3、元宵节的习俗 传统活动有哪些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传统民俗节日——“元宵节”,几乎正月十三、十四的时候,人们就在为十五做准备。那么大家知道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吗?传统活动又有哪些呢?一起和老黄历来看看吧!

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4、有关满族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有什么习俗,我们知道有吃元宵、放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但是满族人的元宵可是大不同,除了以上的活动,他们有占卜、打画墨儿等习俗,很多人可能闻所未闻。今天小编就带你们一起来了解东北满族的元宵习俗。

元夕占卜

满族人家卜水旱占丰歉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泡黄豆。元夕取秫秸一节劈开,内装黄豆十二粒,自排顺序,仍两合夹豆,以线来束缚置水缸中,十六晨取出,视豆粒羸瘦丰盈来卜十二月水旱。二是蒸面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

打画墨儿

正月十五元宵节,满族人家流行一种往亲族脸上抹黑的风俗,称之为“打画墨儿”。满族的规矩最多,做媳妇的不但在公婆等长辈面前得规规矩矩的,就是对大伯子也得毕恭毕敬。可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就打破了常规。兄弟媳妇与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画墨儿,叔嫂之间那就更没啥忌讳了。甚至可以不拘辈数去和叔公打画墨儿。打画墨儿这一做法,起先是满族对错误者的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是违背了族规,就用锅底灰抹黑了脸,叫他到大街示众,表示他已没脸见人了。后来打画墨儿就成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摆秧歌阵

绕场穿花,姿态灵活的跑旱船与踩高跷丰富了东北大秧歌。秧歌起源于稻作生产,东北秧歌传统演出程序是先拜庙,后拜门,再走街。踩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秧歌领队多穿旗袍,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马褂红袍,有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跳笊篱姑姑舞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一种舞蹈,产生于满族的一个民间传说)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 、漂亮、不说谎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笊篱姑姑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笊篱姑姑舞,深刻地描绘了满族传统的交通、岁时节日、文艺娱乐、民族历史及信仰祭祀等民俗世相,翔实地再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多层面。

5、传统习俗:上海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来临,上海的大街上就有舞龙灯、戏狮子的表演。上海城内外大街小巷,小女拉着兔子灯、大孩举着小红灯,华丽灯光,仿佛流星闪闪。这就是上海的元宵,一派热闹,然而近年却少见了,赶紧来看看上海的元宵节习俗。

上海元宵节的习俗:挂望田灯、串马灯

上海农村农田里挂上一盏灯,称做“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讨个太平年成。吴淞一带店家挂跑马灯、鱼灯等,乡间各庙宴神,在庙门前立灯塔、架桥灯,饶有情趣。夜里,高竹竿上挂红灯,走村儿童提彩灯,还有人玩 “掼火球,照田财”。金山、松江地

6、猜你喜欢:

标签: 上海元宵节活动  中华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元旦传统习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48091.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