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8-08 02:02:14
1、哈尼族传说之新米先喂狗的故事由来
2、哈尼族的文化代表哈尼族文字
3、哈尼族的“天籁之音”哈尼族其多列
4、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
5、哈尼族的传说故事:火童是什么人物
6、猜你喜欢:
猫猫狗狗是许多家庭中常见的生活伴侣,小编家同样有一只草翻一切的蠢泰迪。不过这种二货也只是新时代才出现的,而在传说中则有着关于狗的故事。
那么,本期民族故事看看新米先喂狗的故事由来。
还想了解》》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简介
传说哈尼族祖先原来不会开田种地。后来天上有一位掌管五谷的神仙,他在天上有一丘栽种七十七种谷物的大田,耕耘这丘田,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驾驭着一千两百头神牛梨耙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犁耙完。栽种的时候,必须有一万二千个仙姑,用七十七种谷物栽插一天,才能把整丘田栽种满。
除草的时候,必须有一万二千个仙姑工作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的杂草除干净。收获的时候,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和一万二千个仙姑收割一天,才能把七十七种谷物收完。收回来的七十七种谷物,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和一万二千个仙姑翻晒,搬运一天,才能把七十七种谷物晒干扬净,装进仓库。
因为那时凡间的人们还不会种出五谷杂粮,没有吃的,只好到深山老林里去采摘山果充饥,或者追捕野兽野禽。没有棉花和麻,人们就用兽皮蔽体,抵御寒冷。人们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忍受着。凡间人们的贫苦生活被天上的幺姑娘看见了。幺姑娘是一位聪明、贤惠、心地善良的美貌姑娘。
她看见凡间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到头来还是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她实在看不下去了。回到家里,幺姑娘就忧心忡忡地对神仙说:“阿大,我们在天上有七十七种谷物,吃饭穿衣都不愁,但是凡间的人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就是铁石心肠也看不下去啊。”说到这里,幺姑娘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她看见神仙不吭声,就试探地问:“阿大,如果我们把天上的谷物种子送一些给凡间,那凡间就不会这么苦了。”谁知神仙听完了幺姑娘的话立即板起脸来,冷冰冰地说道:“幺姑娘,凡间的人们必须再等三年,才能得到这七十七种谷物的种子。”“还要等三年?”幺姑娘一听,脱口反问一句。
天神很不高兴她的冲撞,狠狠地瞪了她一眼,然后说:“幺姑娘,这种事情不是你姑娘家管的。我可管不着凡间人们是否温饱,我只晓得服从天规天条。”说罢,转身走进屋里去了。幺姑娘看着神仙的背影,不由得皱紧眉头。几天后,幺姑娘为了解救人间的痛苦,趁神仙叫她晾晒谷子的机会,悄悄地把一袋谷种带到人间。
幺姑娘来到人间,变成人间一位的老爷爷,然后把稻谷种子分给了人们,还教给人们栽种人们栽种稻谷的办法。遵照她的指点,春节以前人们就忙着挖田开沟。阳雀叫了,人们又赶着翻犁田地、撒稻播种。燕子飞来的时候,人们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把稻秧移栽到精心梨耙过的田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天气渐渐凉了,鱼雀快要叫了,人们就开镰收割了。燕子朝南方飞走的时候,人们又动手翻犁板田,开挖新的田地,为下一年收获做好准备。
后来,神仙见到幺姑娘违反他的旨意,把稻种偷种凡人栽种,不由火冒三丈。当幺姑娘返回天上时,神仙就把她抓起来,吊打了一顿后,又把她送进天牢里。但是,幺姑娘为了让凡人都能吃到五谷杂粮,都能穿上棉、麻纱织的衣服,她想方设法逃出天牢。
一不做二不休,她干脆把另外七十六种谷物种子也偷了,带到凡间教人们栽种,还教人们纺纱、织布、做衣服。从此,凡人才过上了人人有衣穿,个个有饭吃的好日子。
神仙发现幺姑娘偷下凡间,一再触犯天条,就把幺姑娘捉回天上,吊起来狠狠打了一顿,并罚她永远不准再回到天上。说着,神仙就把幺姑娘变成一只母狗,贬下凡间。幺姑娘变成母狗以后,再也不能和人们一起劳动了,就帮人们看门守户。
从那时起,哈尼族人每逢到了初秋时节,把第一批稻谷收割回来后,都要杀猪宰羊,煮上新米饭,举办一次尝新米节。过节时,在吃饭前,每家都要先盛一碗饭给家里饲养的狗吃,表示哈尼族人永远不忘记幺姑娘。
哈尼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在以前,哈尼族是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其民族文化不断成熟,它的文字也跟着出现,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形,民族方言为基础,形成一套专属的民族特色文字。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哈尼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自称或他称哈尼、糯美、糯比、艾罗、各活、各作、腊咪、期弟、奕车、哈欧、白那、卡别的哈尼人均操用哈雅方言中的哈尼次方言;自称阿卡或雅尼,他称爱尼的哈尼人操用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
自称碧约的哈尼人操用碧卡方言中的碧约次方言;自称卡多、西摩洛的哈尼人操用碧卡方言中的卡多次方言;自称豪尼,他称布都、阿梭的哈尼人操用豪白方言中的豪尼次方言;自称白宏的哈尼人操用豪白方言中的白宏次方言。
哈尼语元音分松紧,韵母以单元音为主,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韵尾和鼻化韵。哈尼次方言塞音,塞擦音分清浊。而碧约、卡多两种土语的塞音和塞擦音没有浊音。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有些音节只有韵母和声调。声调一般为三个。句子成分的基本顺序为:主语——宾语——谓语。
您可能还会喜欢:
满族茶文化你了解有多少?
朝鲜族人的葬礼礼仪与文化
一起来看看朝鲜族秋千的传承与发展史
布依族的礼仪文化你知多少?
哈尼族文化中有一首其多列,这是哈尼族一首带着民族特色的儿童歌曲。其多列是哈尼族每个儿童都会去学,都会唱的儿歌,音乐的曲调轻盈欢快,简短易学。这样的活泼的音乐,给孩子带来快乐,美好的童年,有益他们的健康成长。
儿童歌曲《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着名民歌,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旋律以do mi soi 三音为主。歌曲短小,精练,音乐形式鲜明。歌曲轻快、活
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以下标志:①祭献本家族(村寨)神灵的丛林;②苦扎扎节祭献天神的磨秋桩;③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④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⑤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共食制度等。(《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208页。)
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昂交交”是一种换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轮流借钱用于办喜事或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昂罢木”是一家盖房,大家帮忙的传统互助习俗。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平和互济的人际关系。
“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这些现象。“阿高高”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村寨外、相识人之间。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关系。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当地哈尼族产生商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
“牛亲家”:居住在红河县的哈尼族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之间,有一种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叫“牛亲家”。双方共同买一头母牛,两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共有,宰杀出卖时互相分成,这种关系定下后不再变更。
婚后妇女一旦怀孕,一般不再出家远行,但产前始终坚持劳动。婴儿降生后,要在门头上悬挂象征性的避邪物,并在母子床铺上悬挂用笋叶做成的人像,表示保护婴儿。婴儿落地后头三声哭啼,被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向天地、祖先和村落宣告自己已降临人世间。婴儿出生后3-11天左右,要为婴儿举行隆重的命名礼仪。模拟劳动是命名礼仪的核心内容。若是男婴,便请来村中一男童,让他肩扛锄头,身穿劳动服,手提糯米饭,在房外母子面前挖地三锄,象征男婴长大后会栽田种地,勤劳勇敢。若是女婴,则请一女童,左手提糯米饭,右手持小砍刀,肩挎蓑衣背架,在屋外母子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婴儿长大后会砍柴割草,勤劳贤惠。随即给婴儿命名。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给婴儿取名有一套奇妙的礼俗。无论男女,凡五六岁以前的儿童或婴儿都有数名,少则二三名,多则七八名不等,而且随时可以更换。但决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已故哪怕可追溯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一般到七八岁之后方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死不再更换。换名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与家里父母、兄姐“闯”了对头,使其得病。叶车人的名字一般都是有象征美好事物,或降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父子连名家谱表明,叶车人只有名而无姓氏(多是二字音),近现代姓氏的使用显然是受汉民族文化影响。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中,都有关于该民族的民间故事,讲述了关于该民族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善与恶的交锋等等。今天,要介绍是哈尼族民间传说故事,是什么样的呢?一起到民族故事中了解一下。
火童指的是哈尼族民间传说中的明扎
《火童》是根据中国哈尼族民间传说改编,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4年出品的剪纸动画美术作品。由王伯荣先生担任导演,王沄担任编剧,王世荣先生担任摄影,吴应炬先生担任音乐指导。
该片讲述了远古时候,妖魔抢夺走火种,哈尼族地区陷入黑暗;少年明扎继承父志,在与妖魔争夺火种的过程中,吞下火种化为火球后消灭妖精,用生命换来大地夜晚中光明的故事。
故事简介:
远古时候,妖魔抢走了火种,使哈尼族地区变成一片黑暗,五谷不长,民不聊生。少年明扎(哈尼语中“火”的读法)的父亲为夺回火种,离家十五载杳无音讯。明扎决心继承父志,
村中长老儒玛得知后,祈求天地与山林赐予明扎以神力,送给他一把神弓,并告诉他凶狠无比的妖魔住在很远的石门山。明扎告别亲人,途经热浪遍地的赤水谷,帮助了快要干死的老树根,老树根为他指了路。后来明扎来到冰雪世界,经受了山边溪水化成的女子的考验,没有逃避,并且为其用神箭封住峡谷的风口。
明扎到了石门山,随后拾得父亲留下的金竹刀,并见到无法恢复人型的父亲,又遇见妖魔的镇山虎在追逐一只小羚羊。他救了小羚羊,并用家乡水解除了魔法,使小羚羊变成了少女。原来她是天神的女儿,被妖魔所害。
在少女带领下,明扎深入洞底找到妖魔。趁它熟睡时夺回火种,在与之周旋时不料被妖魔抓住。明扎立即把火种吞下,他的身体很快变成一个火球。妖魔被他用神箭消灭了,而明扎再也不能恢复人型。火球被少女带回到了哈尼山寨,那里的人民从此又见到光明。
标签: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