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7-29 10:02:49
1、唯美的锡伯族贝伦舞文化
2、锡伯族的出殡入葬文化,你知多少?
3、锡伯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全羊席
4、锡伯族的丧葬风俗文化
5、锡伯族贝伦舞的种类及介绍
6、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的人民大多都能够善舞,他们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歌舞中,而这些歌舞也更加的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锡伯族的歌舞以自娱自乐著称,而正是这种自娱自乐让歌舞显得更加的唯美。下面的锡伯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锡伯族贝伦舞的内容。
贝伦舞流行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其他县市、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散居区。新疆,凡是有锡伯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的即兴表演。贝伦舞形成于早期锡伯族的渔猎生活时期。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强身键体的娱乐形式,现今流传民间的贝伦舞保留了这种遗风,具有较强的模拟性。乾隆年间数千名锡伯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戌边屯垦,二百多年来,在和新疆各民族的交流中,贝伦舞具有了新的舞蹈语汇、表现手法和舞蹈风格。
锡伯族贝伦舞种类
锡伯族能歌善舞,舞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锡伯语“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前者指宗教的、创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后者则是民间舞蹈的总称。贝伦舞流传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锡伯族聚居区。它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色彩,不选时间,不择场地,只要点燃了舞意,乐手弹起贝伦舞曲,人们便翩翩起舞。跳贝伦舞,传统伴奏是民间乐器东布尔,迄今已发现10多种:
一、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在其中。察布查尔锡伯群众喜欢弹奏“卡吾尔登”曲调来跳锡伯贝伦,老翁老妪都喜欢跳这种贝伦舞。
二、单阿克苏儿:这是一种单步踢舞,移动范围小,要求严,风格庄重,多半为行家表演。它有专门的舞曲。
三、双阿克苏儿: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
四、多禾伦阿克苏儿:舞者的步法是,先出左脚,接移左脚,动右脚,第四步停顿。舞步灵活富有变化,可以自由发挥,着圈儿跳。
五、行礼舞:锡伯语“多若罗贝伦”,大多在男婚女嫁的喜庆时刻和贵宾光临的欢乐场面表演。其形式由一个男性青年表演,舞者视观众的民族成分,开始在舞步中插入各民族的行礼动作。如果贵宾光临,即首先贵宾行礼,然后按客人的年龄大小依次行礼。行礼舞,文雅庄重,虽时时透出幽默感,但富有分寸,绝不流于庸俗怪涎。
六、拍手舞:它的曲调叫“扎克处尔登登”。此舞主要由男性青年表演。舞时,时而双手击胸,时而双手拍腿,时而双手在头前上方相拍,时而在胸部左侧、右侧相拍,可拍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两个拍手的动作之间,其穿插的舞步,如同东北秧歌。拍手活泼明快,欢畅热烈,时时流露出幽默诙谐的情趣。
七、招媳妇舞:锡伯语叫:“赫赫胡拉热贝伦”,往往在年假日和婚礼上跳。小伙子踏着节拍表演恋爱情景,他舞步来到姑娘的闺房外,向着窗户招手示意。狗叫了,引来了姑娘父亲的警觉。老人故意咳嗽,小伙子吓跑了;但他不甘心就此撤退,带着夸张的表情,闲跳一阵,他又来到窗下。姑娘终于被他召唤出来,双双对舞,男欢女爱,情意缠绵。观众配合舞蹈动作,自发地学狗叫,学老人咳嗽,吹口哨助兴。舞者与观众心心相印,配合默契。
八、仿形舞:锡伯族民间亦称乌兰克。在舞中模仿许多禽兽的动作,滑稽夸张,引人发笑,给人美感,富有浓烈的喜剧风味。
九、耶尔克尔德克舞:这纯粹是年青人的舞蹈,可以是两个小伙子对舞,也可以一男一女同舞。动作特征是扭屁股,前后扭,左右扭,趴下扭。只有这种贝伦舞才允许表演者说话。
十、烧茶舞:锡伯语叫“查伊付伊不勒贝伦”,是女性舞蹈,它模仿一个主妇早晨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等等日常生活动作。烧茶节奏舒缓、细腻温柔,别具一格。
十一、醉舞:锡伯语叫“梭克托火贝伦”,这是男性舞蹈。醉舞,模仿喝酒,微醺酩酊,脚步趔趄,走不动以至醉倒的姿态。舞蹈幽默滑稽,具有讽刺警世之意。
十二、走马舞:锡伯语叫“着若莫林贝伦”。这是男性模仿马慢步、小跑、驰骋的舞蹈动作,尤其表现马在草坡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态,形象生动逼真。
贝伦舞在锡伯族民间,家喻户晓,男女老少大都可跳其中的一、二种舞蹈。
葬礼,是世人为离世的人举行的告别仪式,借此表达人们的缅怀之情。葬礼包括出殡、入殡、入葬等仪式,各地区、民族之间的仪式习俗都会有不同的地方。锡伯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葬礼比较讲究,那么,锡伯族的葬礼有哪些习俗呢?又蕴含着怎样的锡伯族文化呢?
锡伯族的民族葬礼,比其他的民族传统的葬礼比较繁杂,从为死者洗理到出殡,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死尸的洗理。锡伯族的传统禁忌,当人即将断气之际,不能大声喊叫,更不准摇动他,认为人有魂灵,如果此刻去摇动或号啕大哭,则魂灵不能安然离开肉体,会带来更大的痛苦。等断气之后请来哈拉长或邻居中的长辈来进行洗理,男女分别由男女性长者来洗理,如为死者洗澡,剪头发,剪手脚指甲等。穿完寿衣之后,才可以放声大哭。洗理时,年轻妇女、小孩要回避。
怎样设灵堂停尸
灵堂一般设在死者常住的房间,或者设在西屋。灵堂布置肃穆,装饰品等都拿掉,房间里的摆设一般都不移动,灵床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姿势:西墙边摆一张八仙桌,在八仙桌旁设一架无挡拦的板床,床上铺一层白纸和冥钞,其上铺寿褥,寿褥共两条,一大一小,上面的小而薄,灵床四周都围以色彩艳丽的绸子。尸体的放置也有特定的姿势,头朝西脚朝东,男的仰卧直肢,女的曲肢侧卧,头朝八仙桌,头上盖以白纱巾或绸巾。
桌上点一盏长明灯,祭供自制的点心、水果、鱼肉、油饼、煮熟的羊胯骨或肩甲骨、一碗米饭、一盘菜、一双筷子(竖插在饭上)和一把刀子(要插在肉上)。灵床脚后置一个小炕桌,桌上点长明灯(蜡烛、油灯、煤油灯均可),炕桌旁放一个烧纸钱的盆和水酒瓶。灵堂地上铺麦草。灵堂内不让进猫、犬,把它们都拴起来。年轻人在灵堂炕上不能随便躺卧,也不能随便说笑。
怎样报丧
在设置灵堂的同时,派人向四处报丧,并在大门口插招魂幡一杆,称之为“方子”,一杆“佛多”。首先向直系亲属和左邻右舍报丧,然后才向其他亲朋好友和隔乡的亲属报知。报丧的人一般不进屋,在庭院门口或院子里将主人叫出后再报丧。报丧时对长辈要行跪礼,对同辈行打千礼,忌直说“死”字,而说“百岁”、“寿终”、“殁了”。
怎样举行吊唁仪式
人们等知噩耗以后,一般都携带一些白纸或纸钱等前来吊唁。吊唁的人一进大门就放声大哭,门外有专人守候。吊唁的人进灵堂后跪在死尸脚后,由死者的儿子将点着的纸钱递过去,边哭边烧,并在烧着的冥钞上祭酒。一有吊唁的人进来,死者的儿女和亲属都跪在灵床两旁陪来者哭灵。和死者有特殊关系的亲朋好友,往往边哭边诉说和死者的以往情谊,表白心中的怀念,愿死者安息,场面悲恸感伤,旁观者无不为之所动。诉说时带有特殊的音调,接近于歌调,音节分明,抑扬顿,富有音乐格调,久而久之发展成为锡伯族民间歌曲中习俗歌之一“哭丧歌”。
从死者断气到出殡这些天,夜间都不熄灯,而且由死者的儿女、亲属和亲朋好友轮流守灵,守灵者一般不能躺着睡,而是坐在铺麦草的地上守灵。守灵期间,每日三餐,都要进行祭祀,祭祀仪式完毕,方可用餐。同时还请本哈拉长者或亲朋好友中的长者陪灵,他们都可以在灵堂的炕上睡眠。
怎样出殡
锡伯族出殡都选单日,因为单日代表奇数,具有防患避祸的寓意。停尸时间一般为三、五天,多则七天至九天。一般多为三天出殡。如果死者远方的儿女亲属没有到达就要等几天。出殡忌申日和午后。出殡的前一天,死者家属派人向四处报知出殡日,并准备好马车、皮绳,指定挖墓穴的主要人员(挖穴前要请本哈拉年长的人或对本哈拉茔地熟悉的人,先去茔地确定墓位,并挖第一铣土)。
出殡日的早晨,送葬的人们都来哭灵,接着将死尸入殓。入殓前,亲属先给死者净容。入殓时连同寿褥一同抬起,尸体脚先出门(其意思是用头出世,用脚离世),避免阳光直射尸体,须用毯子遮光。在棺材底层撒一指厚的锯末子后,上面铺一层冥钞,冥钞上面再铺寿褥。棺材里面的四壁挂红绸布帷幔,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人则用白纸糊上。尸体入殓后盖上棺盖,但不能立刻钉死,等放入墓坑后,亲属做最后一次整容后再钉死。
尸体入殓之后,由年青人把棺材抬到大门外,在大门外两旁,死者的子女扛两杆招魂幡齐跪(“佛多”,由长子扛,次子扛“方子”,没有子女的,由其兄弟扛)。在抬出棺材的同时,死者亲属将烧冥钞的瓷盆甩到门外,称“甩盆”,接着把棺材装到车上。这时,车夫不马上驾车,而等举行出门仪式。
其仪式是:把炕桌放到灵车前面,众人同死者家属一起哭祭一番(如果死者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得跪下来),同时,还给门旁的“土地神位”祭祀一番。等哭祭完毕,“佛多”、“方子”在前面引路,随后是拉棺马车,马车两旁由死者亲属守护,其后是送葬的队伍,扛幡的人边走边撒冥钞,意思是给引路神留引路费。在送葬的路上,一切马车、行人都让道于一旁,如果死者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路人也行跪礼相送。
过去,棺材拉到茔地前,在茔地入口处用苇杆或柳条插一道象征性的“大门”。灵车行到大门口,稍停顿,撒冥钞后车子才进“门”,这象征着阴间也和人间一样,有庭院、大门等。棺材拉到墓穴旁,由长者指挥慢慢放入墓穴里。棺材放入墓穴中,不能马上下土,先由死者的亲属下坑,打开棺盖再看一眼死者的遗容,并把盖在脸上的纱巾取掉放在旁边,然后才把棺盖钉死。下土时,第一把土由死者的亲属下,以示敬重和致哀。
掩埋之后把两杆招魂幡插到墓堆中间,在墓前打一个龛状坎,上置蜡烛等祭祀用品,并在墓前方置小炕桌,桌上供各种祭祀食品,由死者的亲属和亲朋好友一个个轮换往烧着的纸钱上撒水酒祭奠,然后,主持祭奠的人(妻子或丈夫、或长子)将祭祀的每一种食品左右两边撒一点,意思是一份送给守茔的土地神,一份给死者,然后,收拾东西回家。死者的子女将送殡的人们一个个行跪礼请进家,热情款待。挖墓穴的人们入上席。席间,死者的子女行跪礼向他们敬酒,表达谢意。至此,送葬仪式结束。
过去,丧家请本牛录有名的喇嘛,在出殡前和下葬前为死者念经超度,以此安慰死魂安然入阴间。
锡伯族中最具代表的全羊席,是跟满汉全席是一个意思,都是由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菜肴组成一桌宴席。一桌满汉全席可以让你吃遍大江南北,而一桌全羊席却是能让你吃遍羊的每一个地方。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锡伯族全羊席是该民族最具特色的肉类菜肴,是锡伯族饮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全羊席的锡伯语为“莫尔雪克”,意为“盛在碗里的菜肴”。2009年,全羊席作为传统技艺类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主要用料为羊的心、肝、肺、大肠、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风味独特。
锡伯族全羊席这个菜肴是用羊身上的杂碎做的,需要新鲜的羊心,肝,肺,大肠,小肠,肾,羊舌,羊眼,羊耳朵,羊肚,羊蹄,羊血,血清等材料。每种材料做两种带汤的菜,分被盛在16个瓷碗里。锡伯族全羊席不能盛满,随吃随添,始终保持食物温度诱人。每碗菜上要撒少许香菜和葱花,用来装饰和提味。品位时还配有各种蔬菜腌制“花花菜”和美酒,看起来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吃起来香喷喷的,沁人脾肺。
这些菜肴中,花样最多的要数羊肠子做的菜了,他们把大小羊肠洗净后,灌上羊血、血清、羊肝、羊油、洋葱、肉沫、调料、大米等做成五六道菜,每道菜的做法都很考究,风味不一。席间,主人还要端上用各种蔬菜泡制的的花花菜,这种菜有点酸、辣、成的味道,吃起来清淡爽口,配合全羊席一起吃,那真是锦上添花。在吃这些小菜时,主人还要拿出酒来,边吃小菜边饮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酒罢,主人还要端羊肉汤和羊肉,并有烙得很薄的发面饼子。发面饼也是锡伯族人的“特产”,味香、松软,令人上口,与全羊席相配,可谓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由于锡伯族全羊席做起来费工,所以吃起来时间也长,一顿全羊席大约要吃上两个多小时。一顿“锡伯族全羊席”,把羊的每个部位几乎都吃到了,甚至连羊血和血清也没有放过。这种餐,才是名副其实的“全羊席”。此外,锡伯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尤其在锡伯族“抹黑节”等各种节日中会有明显体现。
您可能还喜欢: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一起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你了解吗?
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在少数民族中算是较多的一个民族。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所以在丧葬上沿袭了鲜卑的一些风俗习惯,葬礼文化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因此在丧葬方面延袭了鲜卑的风俗习惯。历史上,满族、汉族是对锡伯族影响较大的民族,因此,在丧葬仪式上锡伯族与满、汉民族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况下也实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夫妇合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安葬时,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现在逐渐消失。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仪式十分繁琐。在通常的情况下,亲人逝世,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吊唁。小殓后,请喇嘛念经,择吉日(忌申日)大殓,尸体放入棺木,头向西,脚朝东南,埋葬坟院墓穴中。棺木有两种:未婚男女病故,锡伯人认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没有房顶”,只有成家后,房子才圆满,所以一律殓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内,俗称“无底棺”婚后身亡者的棺木则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绘制得十分精致。凡未出嫁的闺女、孕妇死亡,或死于横祸者,均不得在家族坟院安葬,而是另择坟地埋葬,过些时候进行火化,将骨灰装入坛中再行埋葬。萨满、巫职人员死后也要实行火葬,幼儿(三个月以内),死后实行天葬。
长辈病危,儿女守在旁边,亲眼看到老人咽气叫送终。人不能死到炕上,咽气前抬到屋地中间搭好的床上。咽气后给死者剃头净面,剪指甲,口含铜钱,手握铜钱,打开屋门,长子从窗户出去到烟囱下喊爸(或纳纳),这叫指路,送老人登高归天,然后才许亲人放声大哭。停放时头朝西北,前方放长明灯一盏,小米饭一碗,内插三支夹棉花球的秫秸节,脚前放丧盒,供烧纸用。
亲人去世后,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间不能去娱乐、喜庆场合。男子不理发刮脸。妻室在守孝期间,不得改嫁。
亲友向死者告别,迸灵堂后在死者脚后下跪,磕三个头,此时伺候在小桌旁的子女将纸钱递过去,亲友边哭边烧,哭诉哀情。纸钱烧完后接过死者子女递给的两杯水酒(水里渗进烧酒),将水酒洒在已烧尽的纸钱上,以示向死者告别。
送葬前夕,生者要向死者告别,称“辞灵”。辞灵过程中,有吹鼓手以笙、管、笛、箫、锣、钗等乐器吹打着哀婉的乐曲。辞灵人的多少,标志着死者后代人丁多少,亲属关系如何、邻居感情深浅等。
安葬在凌晨进行,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安葬完毕。安葬时长子将“灵头幡”放在棺木上面,并亲手埋第一锹土,接着其他人帮助填满墓坑。并在上面凸起一个坟堆。
在家族的坟圣地,男埋西边,女埋东边。之后送葬人还要在坟前烧纸致哀。
死者死后四十九日举行祭奠仪式,请亲戚朋友参加。这天死者的妻(夫)、兄弟、姊妹、侄子女、外甥女等脱孝衣,称“脱孝衣”仪式。亲友们还为失偶者送腰带、衣料,意为他(她)为死者尽到了最后责任,表达对死者亲属的慰问。同时亲属及亲戚朋友带着丰盛的食物到墓地进行祭奠,由服孝者为死者烧纸钱,将脱下的孝服晃三下。
死者死后一百天也举行一次祭奠仪式,这天是儿子、儿媳、孙子及未婚子女们脱孝衣,请近亲来参加,亲友们为脱孝者送礼物。到这时,整个葬礼才算结束。
锡伯族还实行合葬,即夫妻二人死后将两个棺材埋入同一墓穴中,以男左女右为排列顺序,妻棺略低于夫棺。尸体的放置姿式,男为仰身直肢,女为左侧卧屈肢面对大夫。夫棺的右侧棺墙和妻棺的左侧棺墙各凿一小孔,意让两个灵魂相互往来。
现在,由于“移风易俗”的宣传,锡伯族的丧葬习俗由繁到简,由旧到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渐渐淡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全部实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时男尊女卑现象不存在了,禁锢妇女守寡三年的樊笼也被打破了。人们越来越注重父母在世进的孝敬,而厌于死后虚假的形式。吊唁时,死者子女及近亲、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寄托哀思。
舞蹈的种类有很多,目前盛行的却是西方的舞蹈,较为西方而言中国的历史更加的久远。那为什么中国民族舞蹈却盛行不起来呢?这可能是区域的限制与文化的不同吧,但是民族舞蹈也有着它独特的美。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锡伯族能歌善舞,舞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锡伯语“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前者指宗教的、创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后者则是民间舞蹈的总称。贝伦舞流传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锡伯族聚居区。它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色彩,不选时间,不择场地,只要点燃了舞意,乐手弹起贝伦舞曲,人们便翩翩起舞。锡伯族的贝伦舞源于古代锡伯族的渔猎生活时期,历史悠久。锡伯族西迁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使贝伦舞成为在锡伯族民间非常流行、广为普及、几乎人人会跳的一种民间舞蹈。
跳贝伦舞不需要特别时间或场地,只要弹起东布尔,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跳起贝伦舞。在锡伯人眼里,东布尔与贝伦舞是一个整体。凡是有东布尔的地方就会有热闹的贝伦舞,而且只有在东布尔的伴奏下,才能使贝伦舞更原始、更自然、更和谐、更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布尔演奏的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音乐,使贝伦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特色舞蹈。目前已搜集到十六七种东布尔曲子和贝伦舞蹈。
贝伦舞贝伦舞一般为男女双人舞,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肢,下肢动作不多。特点是扭肩、甩臂、拍地、甩胯。男子舞姿粗犷、洒脱,含有一些野性。女子舞态优美、舒展,带有浓郁的妩媚。贝伦舞多为男子先出场独跳一段后邀请女伴入场。在男女共舞时,两人身体不能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技艺不高。跳贝伦舞,传统伴奏是民间乐器东布尔,现金多用小提琴等乐器伴奏,迄今已发现10多种:
锡伯贝伦
是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在其中。察布查尔锡伯群众喜欢弹奏“卡吾尔登”曲调来跳锡伯贝伦,老翁老妪都喜欢跳这种贝伦舞。
单阿克苏儿
这是一种单步踢舞,移动范围小,要求严,风格庄重,多半为行家表演。它有专门的舞曲。
双阿克苏儿
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
多禾伦阿克苏儿:舞者的步法是,先出左脚,接移左脚,动右脚,第四步停顿。舞步灵活富有变化,可以自由发挥,着圈儿跳。
行礼舞
锡伯语“多若罗贝伦”,大多在男婚女嫁的喜庆时刻和贵宾光临的欢乐场面表演。其形式由一个男性青年表演,舞者视观众的民族成分,开始在舞步中插入各民族的行礼动作。如果贵宾光临,即首先贵宾行礼,然后按客人的年龄大小依次行礼。行礼舞,文雅庄重,虽时时透出幽默感,但富有分寸,绝不流于庸俗怪涎。
您可能还喜欢:
达斡尔族“哈库麦”的起源
怒族有趣的风情与传统民俗
源远流长的藏族茶文化
达斡尔人心中柳蒿芽的位置
标签: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