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一起领略,不一样的怒族音乐(怒江傈僳族音乐)

来源: 最后更新:23-07-20 06:07:02

导读:

1、一起领略,不一样的怒族音乐
2、怒族在哪个省,怒族的分布
3、怒族为什么叫怒族,你知道吗


4、猜你喜欢:




文章目录:

1、一起领略,不一样的怒族音乐

2、怒族在哪个省,怒族的分布

3、怒族为什么叫怒族,你知道吗

4、猜你喜欢:

1、一起领略,不一样的怒族音乐

现在喜欢唱歌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就连电视上的综艺节目也是越来越多。对于音乐的热爱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说得明白的。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对音乐的看法也都不同。本期怒族文化,就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怒族音乐。

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伊呀学语的幼童,几乎都能闻歌起舞。要问怒族有多少歌多少舞?请听他们的回答:“你想知道我有多少歌,就去数数沙滩上的沙粒;你想知道我有多少舞,就去数数山坡上的树叶”。

怒族民歌的特点是运用隐喻手法,句式简练,语言质朴,由于怒族的生活为农耕生活,所以与劳动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

民歌《龙潭》反映了怒族人民由狩猎生活转到农耕生活的过程;《猎人调》描绘了怒族人民狩猎时的情景和捕获野曾后的欢乐心情。《求婚调》、《出嫁》、《逼嫁》、《迎亲调》控诉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歌颂了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孤儿歌》反映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哀叹调》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此外还有边舞边唱的《跳舞歌》等。

2、怒族在哪个省,怒族的分布

怒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怒族的别称很多:怒苏族、阿怒族、阿龙族等。怒族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当地的婚俗、酒文化都是别具一格的。当地的人都是能歌善舞的,而且是很讲究礼貌的,有客人来的话就会鞠躬相邀回家做客。怒族文化丰富多彩,一起深入了解吧。

怒族如今主要生活在今云南省和西藏省。

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

怒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

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人口约为2.8万人(2000年)。使用多种语言,差异明显,互相不能通话。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怒族没有自已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无自已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怒族的传统信仰是火教,同时很多人也信仰藏传佛教,近代以来更多的人信奉基督教。有四个支系:怒苏支系,12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和福贡县,自称怒苏,说怒苏语……

猜你可能也喜欢:

俄罗斯族的体育活动都有哪些?

裕固族语言文化,你知多少?

保安族的风土人情习俗,你知多少?

沙俄移民的后裔:俄罗斯族的起源

3、怒族为什么叫怒族,你知道吗

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五十五个,但人数还没有汉族人数多。有些少数民族不为人知。说到怒族文化,估计也没多少人知道。那么怒族为什么叫怒族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一一介绍。

怒族地区从8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17世纪开始,怒江怒族除受丽江木氏土知府所属的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千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人口作奴隶。

这样,怒族人民不仅要向纳西、藏、白各族土司和喇嘛寺缴纳贡物,而且还要受傈僳族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与此同时,怒族社会内部也不断分化,族内也出现了家庭蓄奴。有的蓄奴户从独龙族地区通过放债换取奴隶,然后再转卖到其他地区。这种蓄奴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期。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有27万多人,是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端,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怒族人无自己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怒族过去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住在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区最早的土着,他们自称“阿怒”、“阿龙”;住在碧江、泸水一带的怒族人则是从丽江、剑川以东陆续迁徙而来的,他们自称为“怒苏”,与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两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区域逐渐形成一个民族。

过去汹涌奔腾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溜索和独木舟过江,十分危险,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20世纪中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怒族人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近几十年来,一座座钢索大桥跨越滚滚的怒江,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打开了山封江锁的怒江地区,怒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4、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41900.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