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漳州丧葬习俗的讲究(闽南丧葬风俗-简书)

来源: 最后更新:23-06-18 12:07:01

导读:

1、漳州丧葬习俗的讲究
2、广州丧葬习俗十分讲究
3、客家丧葬习俗浅谈,客家丧葬习俗
4、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
5

文章目录:

1、漳州丧葬习俗的讲究

2、广州丧葬习俗十分讲究

3、客家丧葬习俗浅谈,客家丧葬习俗

4、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

5、烟台丧葬习俗有什么讲究

6、猜你喜欢:

1、漳州丧葬习俗的讲究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都会有一死,赤裸裸来到这世上,也要赤裸裸的离开,但是,离开的时候要风风光光的,漳州文化中对待逝者的礼节可是很讲究的,往下看。看小编给你解说。

古时,漳州人办丧事常因迷信风水,企求吉穴而停柩不葬,棺材停放在佛寺、野外或家中,久的竟达数十年。南宋朱熹知漳州时,曾明令禁止这一陋俗,限一个月内安葬,“如违依杖一百,官员不得注官,士民不得应举”。但停柩不葬的陋俗并未禁绝,直到清代蔡世远还指出闽人有的“不修人事,专恃吉地以为获福之资,遂有迟至三年而不葬者”。清末,漳州还有贫穷人家将父母的灵柩停放在厅堂中,三餐时权当饭桌,全家围着棺柩吃饭。民国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日渐传播,愚昧的停柩不葬陋俗终于慢慢消灭。

送终

在漳州,长辈寿数将尽,眷属要日夜守护在病榻前,子孙即使在异国他乡也须回来送终。病危者若为女性,还须及时通知娘家。老人濒危时,家人应先整理正厅,将神明及祖先牌位用红纸或米筛遮住,俗称“遮神”。儿孙要赶到病榻前,聆听遗嘱,死者临终有儿孙到齐才算“有福气”。

现在漳州的风俗,老人断气后,儿孙要不断呼唤老人,期望通过呼叫将死者的灵魂招回阳间,这就是古礼“复”的孑遗,俗称“精神”或“叫精神”。呼叫一段时间老人均无反应,即可确信已经去世,下辈亲属一律下跪,脱下鞋帽,女性要披头散发,丧眷哀号痛哭,并在尸体未变冷之前及时为死者翕闭双眼,把四肢和头部与身体摆直。有的家庭在病人弥留之际,要请和尚、道士或长者为病人诵经。

旧俗,濒危者未断气之前,后辈不许啼哭,抑止不住悲伤也只能转身掩面抽泣。

发丧

发丧是办丧事的开始。辈分高的人要办得隆重,辈分低的人丧礼从简。

初遭丧事,孝子心情哀恸,不能视事。丧家往往要请亲族中德高望重,熟悉古礼的长者代主丧事,安排一切。孝子也要完全根据长者的吩咐行事。

长辈谢世,子孙应及时通知亲友,并告以大殓成服和出殡的日期,通知亲友参加丧事,也通知“有喜”的人回避以免冲克。

漳州人报丧,忌讳说“死”字,而改说“老去”、“无去”、“行去”、“过去”、“过身”、“过往”,小户人家死了人多以口头报丧,并请人互相转告。大户人家则要正式发讣告,包括由宗亲、姻亲、世交代告的写在红纸上的“公启帖”和孝眷自署的“白帖”。有的地方,死了祖辈要鸣钟鼓告丧。但死者若仍有直系长辈健在,则不能鸣钟鼓。

报丧时,死者的子孙要披麻戴孝,奔赴亲友家门口叩首报丧,对方均不必还礼。有的地方报丧者不得进入人家的门,如要送丧帖讣告,也只能从门缝塞入。报丧人来去匆匆,故漳州人讥行路匆忙者为“报死”。

搬铺

依古礼,老人病危时应将铺位搬到厅堂中,俾得以寿终正寝,并用敛衾覆盖起来。

漳州士人之家按古礼搬铺,让长辈“死得其所”。搬铺时,必须头在前,脚在后,如果病危者父母尚在世,则不能搬到正厅,只能将铺位安放在后厅或正厅的侧旁。该风俗也从漳泉带到台湾,《台湾通史》记载:“父母病笃,置床堂左,谓之‘搬铺',易箦之义也”。但民国以后,漳州民间大多是等死者断气之后才行搬铺。

死者断气后,子女(媳)要为其擦洗遗体,趁尸体尚未僵硬换上死者结婚时穿过的白色内衣裤,称“贴dah7肉衫”。然后将尸体移置厅堂中的铺上,死者仰卧,身上覆盖布衾(白布制成,镶红边,长足以蔽足,俗称“天地被”),也即“用敛衾”。死者头上覆盖白布,头下枕以砖块垫纸帛。死者在厅堂里的铺由三块木板拼成,丧事是死者单身上路,所以忌双,无论什么都要用奇数(单数)。

死者在厅堂里的位置依死者的辈分而定。如果是未婚而殇亡,则要放在角落里。一般的安放位置是男尸偏左,女尸偏右,头向内足向外,也有将死者横放在厅堂中以避免“担楹”。死在外面的尸体不能入屋,必须在屋外搭棚停尸。

帆绫

搬铺后要在铺前张挂“绫”(白布做成的幔),将死者遮挡起来,这相当于古礼的“帷堂”,漳州称“帆(张挂)绫”。以前漳州的大户人家有挂多重白绫以示隆重,多者达到九重。挂上九重白绫者,子孙须在死者身边守灵,不得走出绫外。

2、广州丧葬习俗十分讲究

有人说过:“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命中注定的,所以根本不用害怕”。对于那些过世了的人。我们只能送上我们最真诚的祝福。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过得更好,早听说广州的丧葬习俗十分讲究,今天终于找到了一些资料了解广州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1、送终

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所有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逝后,即在其床前燃香点烛、化纸钱,并于床头点长明灯(以花生油或煤油作燃料),放一把黑雨伞,给死者两手各置一饭团,意谓让死者安然上路到阴曹地府。

2、报丧

由儿子向舅父家报丧,报丧孝子要穿孝服、着草鞍,见到受报者要下跪,向对方泣诉丧者死期、死因、出殡日期后即离开,一刻不能停留。

3、入殓

由丧家长子拿新瓦堡率全家亲属到门前附近水溪或水塘取水(谓之向水龙王“买水”),为死者淋浴、梳洗、更换衣服。衫裤件数为3—5件,多的放棺陪葬。穿的衣服不扣钮(有钮也要切掉)。一些山区习俗给死者嘴里放煎蛋,县北境则多以硬钱币置于口中(意为其子女是孝顺的)。

死者人棺后则抬至门外空地停放(城镇街坊和大洲、白垢部分乡民习惯把棺材停放在屋内厅堂)。至出殡日,早晚由丧家大小人等装饭、上香,下跪哭泣供祭。死者生前使用的床板、床凳抛到水塘或水坑浸泡。

4、出殡

村中不分姓氏,各户均派人参加送葬。葬前,一般请道士做道事,为死者亡魂超度。一些有钱人家更讲究,请道士“念经”、“哺斋”1-3天。死者女家亲戚前来吊唁,丧家主要成员要穿孝服、持孝棍齐出门外下跪相迎,待亲戚向各人背部按一下(示意同情并劝慰节哀)才起身。

出殡时,密锣开通,道士吹牛角,其声凄婉。抬棺上山时,丧家男女披麻戴孝持孝棍悲哭相随送葬,沿途鸣炮、撒纸钱、谷壳,俗称“路钱”,以作幽冥之资。其余送葬人由主家备发给一白布条,男扎左臂,女扎额头,送到中途,就可返回,丧家亲属要直送到坟地,待安葬下土后才能返回。

参加承办丧事的人员回主家吃顿索餐,主家儿子向他们谢孝,表示其感激之情。次日复坟、修整坟墓后再祭奠。

5、安灵

主家办完安葬后,立灵堂于正屋厅堂,早晚上香,从立灵之日起,逢七日烧纸祭奠,“三七”和“五七”请道士做道事,满七七(四十九天)再请道士做道事,把灵堂的一切搬到门外焚烧,死者生前的用具和衣物,无用的焚烧,有用的则在化灵的“火焰”中抛过,谓之“过火河”。

主家大小脱孝服、更新衣,女的换红头绳,并备红枣、饼食、果品,由道士将死者“灵魂”送入宗祠神位,谓之“祖宪”。至此,丧事完结。

一些年岁较高的老人去世,说是“好命”,一些送葬者,喜欢拿一只殡葬之日所用的饭碗回家使用,据说能延年益寿。明、清时期,父母丧后,守制三年,名曰丁忧,有官职者要离任,儒生不准赴考,家门不贴红纸对联,不办婚嫁喜事,衣不华丽,行不远游,谓之守制,又称守孝。

解放后,旧式丧礼习俗已逐步简化或淡化,尤其是70年代后,兴起开追悼会,亲友送挽联、花圈等摆放追悼会场两旁,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由主持人宣读悼词致哀。但农村相当部分地区仍按旧俗。

3、客家丧葬习俗浅谈,客家丧葬习俗

人的一生有三次最重要的仪式:第一次呱呱落地,第二次是成家立业,第三次是撒手人寰。葬礼是否用心是对已逝之人的尊重。如今还有着许多的少数民族用着崖葬这样特殊的丧葬习俗,你知道客家丧葬习俗是什么吗?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吧!

不一样的地方过岁:人在病危弥留时,其子孙要守护在床前待其断气。旧时老人过逝时,要祖上有血缘关系的裔孙,才能在厅厦里断气。而女人是外人,故不能在厅厦里断气。所以男去世曰“正寝”,女人去世曰“内寝”。现在男人、女人都在间房里断气后才抬出厅堂。

人在临死

4、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

葬礼是一种送别死者的传统仪式,在我国古代的传统中,葬礼有着许许多多严苛的规矩和繁琐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也逐渐形成了独特并且简单的葬礼风气和习俗。那么在上海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丧葬习俗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海文化中的传统葬礼以及风俗吧。

哭丧

据说哭丧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在当地死了亲属,妇女不唱哭丧歌,被视为不孝。但是地道的哭丧歌已经不为常人所掌握,因此现在的丧礼往往花钱请专业人员前来哭丧。

哭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部分。经是结合丧葬仪式唱的,亡人从断气、入材、出殡一直到做七,每一过程都有一种仪式;套头比较呆板,不能自由抒发,只要掌握套头的基本内容,哭丧时一般可以应付。

所谓散哭,就是人死后,亲人悼念他时哭唱的歌,一般是围绕者生前的种种好处,和今后没有亲人的苦况的哭诉。这种哭还往往勾起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悲苦的诉说,所以一发而不可收,虽经人家再三劝阻,还情犹未尽,欲止不能。

吃豆腐

和北方一样,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故去都谓为喜丧,儿女们除了举办丧礼以尽孝心外,还要备下酒席以答谢亲朋好友。在上海,参加这样的丧礼俗称“吃豆腐”。

说起“吃豆腐”的由来,可谓是传说众多。一个说法是,战国时人乐毅非常孝顺,父母喜吃软食,乐毅便用黄豆制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寿。父母故后,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们吃豆腐宴,祝愿大家健康长寿,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饭的风俗并流传至今。

另一个说法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崇尚神仙之术,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长生。其父病死后,按礼仪三日之内须停厨熄火,所以刘安连吃三天冷豆腐。旁人见他把一团雪白的东西往嘴里塞,以为他吃的是什么凤髓羊酪,遂说他不守礼节。

刘安乃于三日小殓后举办素席,答谢各方宾客,席间特备一道冷豆腐,说破真情。从此,孝子居丧多以豆腐为冷食,而成殓后以豆腐答谢吊唁宾客的习俗亦由此形成。当然,关于“吃豆腐”由来的说法还有很多种,但各种传说中都少不了豆腐,可见豆类食品确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第一天法事

五七祭奠仪式的隆重还在于内容丰富的超度法事。超度法事一般要进行两天两夜,有着比较严格的礼仪规范和超度程序。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用八仙桌摆起供奉祭品和法器的台面。正南方是主祭台,摆放着死者的灵牌以及香炉烛台、贡品礼器、八九个用白纸折叠而成的长方形书册码放整齐,置于祭台左侧。

东西祭台后方悬挂着描绘阴曹地府各殿情景的布幔。约一刻钟左右的时间,法师完成了主祭台前的超度仪式,接着带领一干道士分别又在东、西、北祭台诵经膜拜、做法超度。想必此项法事是在一一礼拜阴曹各殿,以求对亡者的礼遇。

第二天法事

用六张八仙桌叠起三层,最高一层上面放一座纸桥,一条白麻布从桥顶横贯,斜落于高高叠起的八仙桌两侧,远远望去极像一座石拱桥。此桥即象征着亡灵走完阳间的最后一步,也是踏入阴间的第一步——奈何桥。“桥”旁几条长凳一字排开,又像一座平整稳定的桥。

死者的长子手托方盘,上面放有父亲的灵牌及香炉,他的对面是那个年轻法师,法师手摇铜铃口中念念有词的吟诵经文,身后有两名道士手持笏板附和吟唱,亡者亲属则围桥而立,随着法师的诵经节奏鞠躬默哀,气氛极为庄严。

伴着法师的吟诵、哭丧人的痛哭,其他道士吹拉弹奏,奏响礼乐。就这样,法师一步一诵经,引导灵牌从地面踏上长椅,然后又在长椅上一步步诵经后退,直至走完长椅,象征着亲人平安走过奈何桥,也体现了亲人对死者的最终送别。

猜你可能也喜欢:

去兰州必去景点之一:白塔山

民族文化的瑰宝:羊皮筏子

兰州非遗:兰州太平鼓简介

独具一格的兰州方言文

5、烟台丧葬习俗有什么讲究

人固有一死,其实不必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

只是对于逝世者该有的尊重要有,该走的程序要走。

本文将带你了解烟台文化,看看烟台丧葬习俗有什么讲究。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

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

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

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37159.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