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6-15 04:07:04
1、别有风韵的扬州巷子文化
2、探究扬州盐商文化的历史
3、扬州包子的文化,你了解多少?
4、扬州清明节的习俗与文化
5、国画四君子:竹子风韵及其文化
6、猜你喜欢:
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以我国5000年历史的成就,积累下来各种各样的文化更是数也数不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文化,上海的弄堂、扬州的巷子,其中扬州巷子文化是怎样的呢?你有多少了解呢?本期扬州文化为你解析。
扬州巷子反映明清时衙署痕迹的有运司街、兵马司巷、馆驿前、参府街、县学街;因寺庙祠宇所在而得名的有弥陀巷、三祝庵、观音堂巷、真君巷;因卖食品得名的有牛肉巷、羊肉巷、糖坊巷;自古扬州手工艺发达,依据作坊取名的有蒸笼巷、铁锁巷、打铜巷、皮坊街、糖坊巷、漆货巷、油货巷。
有些巷子名称很奇特,如黑婆婆巷、鸡鸭巷、吃吃看巷等,取名五花八门。我比较偏爱具有浓烈民间色彩的小巷,总是和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相关,牢牢地接地气。
如剪刀巷过去是专门打剪刀和卖剪刀的巷子,长长的巷子里尽是做的剪刀生意,只是而今已没有了专门的剪刀铺子,但销售生活日杂品的小店却是随处可见。
扬州的巷子和瘦西湖一样,“瘦”得别有风韵。巷子大多用石板铺成,也有用小青砖一块块砌成。由于年代久远,石板被踩得油光,青砖已生满苔藓。
每户的院子里通常会有天井,抬眼可看到一片天空,周围都是别人家的山墙和屋顶,山墙密密地散布?用于固定墙体的铁钉,鱼鳞般的灰瓦像是非洲少女的发辫整齐地排列。这些老屋都是木结构,并不太隔音,脚步稍重点,屋子都有动感,这养成了他们动作安静的习惯。
许多巷子无法容得下两人并行,即便是再好的阳光也难以穿透进小巷的窗棂。行走在巷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谦让,迎面走来,往往都会侧身让对方先过。有的巷子稍宽,居民出去办事,会骑上单车,一路铃声,顺巷子传出很远。
还会有候客的脚踏黄包车,车主漫不经心地坐在车上等待?出门的住户和在巷子里已经走累了的看客,黄包车已成为小巷最离不开的交通工具。巷子窄且长,巷子连巷子,有时看似已经到头,可走近却大有玄机。有时看似四处连通,可三转四折之后却是死胡同。
扬州有民谣:“扬州城,巷子深,户对户,门对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清晨开门问个早,小巷虽窄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巷子里不时会看到杂货店、烧饼油条店、鞋匠铺等,为里面的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走近深巷,看树,看木瓦结构的老屋,看平静如水的生活,你才会真切地体会到扬州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宁静与祥和。
您也许还喜欢:
狂欢之旅:炫酷的厦门荧光夜跑
常德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武陵戏
镇江最有特色的景区:焦山
中山新十景之一——孙文公园
扬州在古代就是一个富商很多的地方,其中也有着不少的艺妓随着富商去其他地方做生意,而在扬州商人当中盐商也是十分多的,这商人大多都来自徽州。本期小编就带你去扬州文化了解一下扬州的盐商文化。
这是一个被商人改变的城市。这商人,还不是扬州本地人,而是来自徽州的客商。在近代人陈去病的《五石斋》中有这么一句话:“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所谓扬州盐商,是指侨寓扬州,或者说坐镇扬州经营两淮盐业的商人,但究其实,扬州盐商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扬州人。那么为什么经营两淮盐业的商人会选择扬州作为其聚集地呢?这和扬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关。扬州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方圆数百里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是自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
加之扬州附近有当时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场,即江苏境内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片产盐区,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而两淮盐业的管理中心就在扬州,扬州自然也就成了两淮盐商的聚集地。对于扬州盐商来说,市场就是他们的生命,通过垄断市场而低价获得商品、高价出售是他们的创富路径。
由于淮扬自古就是税赋重地,凭借政府给予的特权,他们获得了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6个省份的巨大市场,而这6个省份几乎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而成就了扬州盐商的鼎盛,也造就了扬州的繁荣。尤其是清康雍乾年间,扬州盐商的财富和影响力可谓达到了极至。
如乾隆37年(1772年),扬州盐商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的60%左右。而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世界8%的经济总量,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扬州盐商”四个字也几乎就成了盐商的代名词。
在封建社会,盐课是政府仅次于田赋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国家盐业政策的根本动机就是获取税源。中国古代的盐业制度比较复杂,但归纳起来,其实质不外乎专卖制和征税制两种。前者是由国家经营,寓税于价;后者是由商人经营,课税于商。
但产运销的一切活动都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这一点是毫无例外的。在这种严厉管制之下,盐商的生存环境是比较艰难的,可以说政策就是盐商的生命。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的发韧和衰败,无疑都受到了国家盐业政策的根本性影响。
包子可是说是对于我们来说最为普遍的一种食物,在古代街道上随处可见卖包子的人。而如今的时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狗不理包子,可扬州包子却也是有着很多的特色。本期跟小编一起去扬州文化了解一下扬州包子的文化。
扬州是中国淮扬菜之乡,维扬点心作为淮扬菜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千余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美食文化,它以其精美灵巧的造型和清鲜细腻的口感而闻名遐迩,享誉中外。
“妙手纤纤和面匀,搓酥参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世上名传肖美人。”扬州包子以枵皮大馅,皮馅配合相宜,馅心多变,花式精巧,咸于时令而擅长。调味趋于清鲜香酵,突出主料,注重本味,以咸定味,以甜提鲜,配方讲究,制作精湛,形质兼优,兼有北方点心浓郁实惠,南方点心细腻多姿的特点。
许多美食家凡品尝之后,无不交口称赞:扬州点心,清鲜与甘甜搭配,荤腥与蔬素组合,蓬松与柔韧相辅,酥脆与绵软对成,养荣全面,口感良好,富有回味。
扬州有几个比较出名的包子:五亭,富春,冶春。而扬州最出名的食物之一也是这些个茶社的包子,一般来扬州的人都是尝包子和扬州的另一道名菜:煮干丝的。
包子都有不同的馅。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清淡为主,没有辣椒。包子里一定要尝的就是蟹黄包,用一根吸管把汤喝完,皮也是有滋有味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诗中所写,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来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就因为这雨增添了积分淡淡的哀伤和忧愁。不过清明节的习俗却是丰富多彩,跟小编一起看看扬州人的清明节习俗是什么吧。
做份茵陈膏
民俗专家黄继林先生表示,除了上述民俗之外,清明扬州人还要做一种茵陈膏的食物。茵陈是一种中药,茵陈膏用茵陈粉拌糯米制成的,最近几年已经在市区看不见了。在去年作非遗调查的时候,在杭集的船村看见过,一位姓陈的居民做得很好吃,茵陈膏可以做成皮,里面包上韭菜或者菜肉等馅,十分美味。
以前还流传过,清明要吃荠菜,但是由于现在荠菜已经很老了,现在来说吃荠菜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不过从中可以看出,也许以前清明的气温不像现在这么热,荠菜在那时很美味,当然这只是种猜测。
家家都会祭祖
不管是老扬州还是新扬州,清明祭祖是少不掉的,如果问到老扬州们,清明的习俗,他们第一句话就是“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意思就是清明祭祖。
要在早晨,清早的天气是晴朗的,大冬则是晚上祭祖,七月半中午祭祖。虽然,大家对祭祖的时间不统一,但是每到清明,都是每家每户纪念先祖亡灵的日子。
“新坟要去坟前祭拜,三年后的老坟就可以在家祭拜了。”在家里祭拜将先祖的牌位或者照片放在桌上,用蜡烛香火供起来,摆上饭菜,菜一定会有凉粉和青菜豆腐,寓意先祖亡灵抱有子孙后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祭祖的过程已经简化了,不少家庭手捧鲜花来祭祖。“献花换香烛,这个举措很好,保护环境。”一位退休教师如此说。
一天不洗晒
清明,老扬州有个习俗——一天不洗晒,然而一些讲究的人家,在清明前一天就不洗晒了。“清明的前一天叫做清萌,基本上就不洗晒了,”住在老城区丁家湾的黄老太原先是大户人家出身,她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年代扬州人的旧习俗。“你去问问老扬州,大家都知道,清明这天不要洗晒,连晾在外面的鞋子什么的,也要收回来,”据老一辈的扬州人介绍,清明这一天是要专门留给亡人的魂魄晒衣服的,活人不要和他们抢太阳。
猜你可能也喜欢:
义乌清明习俗有哪些
解惑:东北立夏节气吃什么
宁海清明节习俗知多少
泉州立夏节的习俗吃什么
竹子,有着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品格,其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更是令人崇拜。作为国画四君子之一,竹子也在用它的美好形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先去了解竹子的风韵文化吧。
在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竹子与松树、梅树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许许多多叶似剑鞘的竹子,枝繁叶茂,在竹波荡漾,连片成海时。它们有的如绿珠坠地,有的又如翠云接天,那千姿百态的竹海里,竹叶婆娑起舞,摇曳万里。
置身于竹海,处处饱含着竹的清香。其情其景其幽香,无不使人陶醉。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千百年来,竹子清峻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文人爱竹,古已有之。
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知之者很多,称颂者也不少。竹对苏东坡来说,竹比每天必须的食物都重要了。李贺的“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写出了竹的几分哀怨,把情与恨的感叹用竹写了出来。
范成大的“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则在竹中写出了含泪的离愁,让人感觉那绿竹也有着一分与人相同的离愁别恨。
竹子风韵: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
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
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标签: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