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傈僳族的刀杆节怎么过(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来源: 最后更新:23-06-11 10:18:24

导读:

1、傈僳族的刀杆节怎么过
2、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3、傈僳族传说,你所不知道的傈僳族
4、傈僳族乐器,属于傈僳族的

文章目录:

1、傈僳族的刀杆节怎么过

2、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3、傈僳族传说,你所不知道的傈僳族

4、傈僳族乐器,属于傈僳族的传统乐器

5、傈僳族的刀杆节是几月几日

6、猜你喜欢:

1、傈僳族的刀杆节怎么过

傈僳族的刀杆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到会场参加庆祝活动,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上刀山下火海。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傈僳族的刀杆节怎么过。

傈僳族的刀杆节怎么过:

上刀山

次日上午举行“上刀杆”的活动。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栗树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

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

在鞭炮和锣鼓声中,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赤脚蹬在锋利的刀刃上,双手抓着刀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他们上到杆顶后,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

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最后,“上刀杆”的人齐聚杆顶,以示胜利,又把一面面小红旗掷向四方八面,祝愿傈僳儿女大吉大利。然后,他们又从容地脚踩锋利的刀刃,一台台次第而下,待他们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时,一个个神情自若,皮肉无一损伤。

下火海

刀杆节前夕,熊熊烈火映红天际,声声芒锣在山谷回荡。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火堆,参加刀杆节的开幕式“跳火海”。在阵阵鞭炮和锣鼓声中,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

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他们毫不畏惧地在火堆里跳来跳去,并将烧红的铁链在手上传来传去,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2、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傈僳族人民有着自己的语言,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日刀杆节。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刀杆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刀

3、傈僳族传说,你所不知道的傈僳族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来自民间,传说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而在不少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传说,这些传说也是根据当地故事改编而成。下面的傈僳族文化为你讲述傈僳族的传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傈僳族红腰带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傈僳小伙子,常常在山林里安下绳套,不是套住野猪,就是套住獐子,每次“取山”都不落空。这样,大家都喊他安山匠。

这天早晨,安山匠喜喜欢欢地来取山,走到一棵大槠木树下,

4、傈僳族乐器,属于傈僳族的传统乐器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传统乐器,例如,中国常见乐器是有芦笙、笛子、唢呐、箫等。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乐器,那么,在傈僳族文化中,他们的传统乐器有哪些呢?小编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笛朽篥是傈僳族传统的气鸣乐器,又称笛篥吐、笛哦玛、哦里哦玛等。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福贡、碧江、泸水等地。常采用多节金竹管制作,上粗下细,尾端留节,其余竹节通透。管长13厘米,内径0.9厘米,上端边沿开一个“u”字形吹口,下部边棱甚薄,以使其发音灵敏。管身开有4个圆形按音孔(前三后一)。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食指按第一孔,左手食指、中指按第二三孔、拇指按背孔,下唇堵住上端管口,上唇绷紧,气流冲击吹口下端边棱进入管内而发音。音列为五声音阶,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独奏自娱或歌舞伴奏,是傈僳族儿童或未婚姑娘喜爱的民间乐器(见左图),传统乐曲有《笛里吐鲁调》等。

决列,是由景颇族传入的双管单簧气鸣乐器,主管长29厘米,中下部开有6个音孔,副管长20厘米,不开音孔,都在管首设有一枚三角形铜制簧片,吹吸均可发音,主管可以演奏旋律,副管的持续音像是一条彩色长带,飘浮在乐曲的上方,使旋律丰润而饱满。音色柔和圆润,优美如歌,常用于独奏或伴奏,男女均可演奏。传统乐曲有《决列调》和《傈僳小调》等。

傈僳族的葫芦笙,陇川县傈僳语称瓦特炽烈,有5支音管,在最长的音管上端还安有一个竹筒作为共鸣箱,多用于为民间舞蹈伴奏,由男子吹奏。竹簧是傈僳族女性喜爱的乐器,维西县称单片竹簧为“马锅”,称三片竹簧为“出出”。竹簧采用楠竹片制作,长8厘米左右,用刀在中间刻出簧舌而成。传统乐曲有《谈情调》等。

每逢傈僳族年节、丰收或喜庆举行集体歌舞盛会之际,女子吹起笛朽篥、弹响竹簧,男子弹起其布厄(傈僳琵琶)、三弦,人们边奏边舞,尽情欢乐,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您可能也喜欢:

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服饰文化

极具特色的裕固族民俗风情文化

独具民族特色的裕固族民歌文化

门巴族神秘的习俗文化:门巴人下毒

5、傈僳族的刀杆节是几月几日

傈僳族的刀杆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傈僳族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傈僳族的刀杆节是几月几日。

问:傈僳族的刀杆节是几月几日?

答:农历二月初八是傈僳族的刀杆节。

傈僳族的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由祭祀明朝兵部尚书王骥、下火海、上刀山等流程构成。

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傍晚来临,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

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

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

第二天,就是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

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

6、猜你喜欢:

标签: 傈僳族文字  傈僳族服装  傈僳族服装图片  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歌曲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节日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35740.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