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详述:二人台和二人转区别在哪里 二人台和二人转是一种艺术形式吗

来源: 最后更新:23-05-25 12:12:47

导读:

1、详述:二人台和二人转区别在哪里
2、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3、猜你喜欢:




1、详述:二人台和二人转区别在

文章目录:

1、详述:二人台和二人转区别在哪里

2、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3、猜你喜欢:

1、详述:二人台和二人转区别在哪里

二人转是一种流行于东北地区的舞台娱乐项目,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火的。除了二人转还有着叫做二人台的娱乐,二人台是西北地区的。本期戏曲大全小编带你了解一下二人台和二人转区别在哪里。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

而“二人转”流行于东北地区和内蒙东部一带,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道出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宁卖二亩地,也要闹家戏”,表明西北人对“二人台”的喜爱程度。

“二人台”与“二人转”的共同点

产生年代大致相同,最初都叫蹦蹦戏;都产生、发展、继承于民间,都是地方民间艺术;台上表演都以一丑一旦两个人说唱为主,道具都有长绸、扇子等;两者均为喜剧形式,语言都是当地方言等。

“二人台”和“二人转”明显的不同之处

两者主要区别表现在:音乐、唱腔、美术、服装道具、乐器配置、表演艺术上。

“二人台”运用西北方言土语,较难让外地观众听懂,是流传于晋、内蒙古、陕、冀等地的一个地方小戏,是以扮人物为主的小戏,唱腔更为丰富,艺术形式更为完整。

“二人转”则是以说、唱、舞为主的曲艺演唱。有着名演员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高水平的演员、编导的热心扶持和传播,发展比较快。

2、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说起二人转大家第一个应该会想起常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小品时顺便插播二人转的本山老师。赵本山老师把东北二人转带入大荧幕让全国的观众朋友所熟知,它的表演形式就是一男一女相互配合着一唱一和。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到吉林文化里了解二人转吧!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

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是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这种现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剧团二队。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了二人转的知名唱段。

例如《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马前泼水》《西厢观画》《骂鸭》《梁祝下山》《包公断太后》《水漫蓝桥》《二大妈探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编出大批传统剧目的同时,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也培养出了众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丑角演员有韩子平、秦志平、董连海、徐振武、尹伟民等等,旦角演员有郑淑云、董伟、李晓霞、关长荣、闫淑平、杨宏伟、孙晓丽、等等。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

扮妆种类

传统二人转的旦角装束分为两种正装,月装,正装即是戏曲装旦角需要在额前贴片子,还需要挂顶花和偏凤,后面要带线尾子等、有些还需要在戏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装即是仙姑头。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带假发套、后面可以用真模仿真发的假发套、例如胡玉娘。

二人转下装的化妆分为三种小生装,丑装,武生装这三种装。

艺术特点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唱腔特点

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

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可能你也喜欢:

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的妈祖信俗

澳门文化:深具凝聚力的妈祖文化

福建文化遗产有哪些,你知道吗?

至今不衰的苏州评弹

3、猜你喜欢:

标签: 二人转六月雪  二人转叹情缘  二人转学校  人生就是一场二人转  佟长江二人转  别具一格什么意思  别具一格是什么意思  别具一格服饰  别具一格的退休祝福语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31480.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