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别具一格的陕北说书的艺术特色(陕北说书文化意蕴)

来源: 最后更新:23-05-25 12:06:38

导读:

1、别具一格的陕北说书的艺术特色
2、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3、别具一格的杭州滩簧
4、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陕西特色

文章目录:

1、别具一格的陕北说书的艺术特色

2、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3、别具一格的杭州滩簧

4、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陕西特色小吃

5、别具一格的陕西戏曲艺术:汉调桄桄

6、猜你喜欢:

1、别具一格的陕北说书的艺术特色

我们都知道,“说书”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它起源已经可以追溯到至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在宫廷,已经有了管理说书的奴婢。其实这种说书文化是黄帝专门设立来搜集民间的“街谈巷语”的。那么,大家对于陕北地区的说书文化了解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特色与表演特征

陕北方音——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着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激扬粗犷——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脚本程式化——陕北说书的曲目中所保留的传统节目不仅内容题材因袭宋元活本和鼓词中的历史人物故事,而且有的书目连曲本多也一样,如《金镯玉环记》《绣鞋记》《汗衫记》《金箸记》《七侠五义》《包公案》等均是宋代故事的篇目,这一时期陕北说书有个显着的特点就是脚本程式化。

别具一格——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说唱艺术——陕北说书是说唱艺术,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艺人们说:“说是骨头唱是肉”。在书场里除了听远古神话、历史传奇、百姓故事,还可以学历史、听新闻,说书人走州过县、见多识广,朝政大事、奇闻趣谈、张长李短等等,他都能说得活灵活现,并对那些邪、恶、丑予以嘲笑和鞭达,对真、善、美大加赞美与颂扬。

被称为陕北民间艺术中最耀眼的技艺之一的“陕北说书”,虽然在厚重的陕西文化积淀和滋养下,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新的要求,“陕北说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便成了亟待思考、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我国的戏曲文化高度发达,同时也带动了戏曲周边的产物发展,就拿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山东柳琴来说,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久而久之柳琴也成了山东文化中特别的一个。

柳琴的历史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粱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1958年底,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诞生了。三弦柳琴由原来的两根弦变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个增加到24个。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扩大了音域,方便了转调,音色也由闷噪变得明亮起来。7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新柳琴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数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变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秆,用钢丝代替了丝弦。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丰富了表现力。从而使柳琴结束了200余年来仅仅作为伴奏乐器的历史,走上了独奏乐器的发展道路。

如今,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还担任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段落的演奏。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

柳琴的演奏特点

柳琴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还具有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它既适于演奏欢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在乐队中能与琵琶、阮、筝和二胡等乐器和谐默契地合作。

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它与西洋乐队合作时更别有风味,在音色上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民间乐队——常州丝弦中,柳琴能与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作用。在器乐合奏中,有时它还处于领奏地位,能很好地调节音色变化。

3、别具一格的杭州滩簧

中国的戏曲传承数千年,即使在如今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依旧能凭借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特殊的唱腔吸引着人们,同时戏曲也有许多分支,杭州滩簧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城市文化里滩簧的世界吧。

杭州滩簧简称杭滩,为江浙滩簧一支,是浙江杭州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用杭州方言演唱。据传,杭滩起源于宋室南渡,康王建都杭州,患病在床,杭人为迎逢康王,创造这种坐唱曲艺形式,故又有“安康”之称。杭滩以坐唱形式,五、七人为堂,也有多至九及十一人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种;

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彩旦、小旦、老旦。艺人自操乐器,边拉边唱。乐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筝、笙、箫、笛、鼓板,有时也用洋琴。曲调包括滩簧、弋腔、昆曲和小调等,曲牌有“西江月”、“点绛唇”、“醉花荫”、“满江红”等二十多种。

簧,清代以来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代言体坐唱曲艺。民国初年经过化妆演出,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戏曲声腔。滩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嘉庆之际是滩簧的早期阶段,在当时坐唱曲艺风行南北的影响下,它是由南词说唱衍变而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形式。

道光以后,昆曲由盛转衰,滩簧继起,以坐唱形式移植演唱《缀白裘》(新集)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回书。沿用昆曲声腔,或取上半,或抽中段,或截下部,唱腔有繁有简,有时按不同角色变化曲调唱腔。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如弹词,拖腔又如昆曲,是一种将昆曲通俗化的唱法。

这一类移植昆曲的曲目,称为前滩。另有以汉族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的、以滑稽风趣见长的曲目,称为后滩。江南各地的滩簧,由于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词句、曲调各自有所变化,特别是后滩的曲调多吸收当地小曲,民间音乐色彩更浓。所以在总的形式及风格方面虽相类似,而具体曲调、伴奏、过门、唱法等都各有不同。因此各地滩簧多加以地方称谓杭州滩簧、湖州滩簧。

杭滩传统曲目分前、后滩两类。前滩如《琵琶记》、《西厢记》等,每本以四、五回为主,每回由若干曲调组成。后滩如《卖草囤》、《荡湖船》、《马郎荡》等,以唱小调为主,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另有单篇,以唱为主,相传有300多折。后滩曲目有18折。

滩簧的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可长可短,能伸能缩。唱腔舒展与繁促相间。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演出以在喜庆堂会场所为主,演唱者少至3人,多至9-11人,通常是5人或7人,脚色分生、旦、净、丑4个行当。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小旦、老旦、彩旦。

演唱者自操乐器,以鼓板击节,丝竹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筝、笙、箫、双清、扬琴,间或用笛;也有加小锣、小鼓的。唱正书前,有先奏音乐的,有先唱开篇或节诗的。加锣鼓的滩簧,以闹台为前奏曲。在应堂会演出时,一般先唱4个前滩曲目,饭后再唱4个后滩曲目。

早期的滩簧开篇《宫怨》,曾在清代影响到四川清音、广西文场、湖南丝弦等曲种,一直传唱到现在,称为滩簧调或滩簧腔,但多以当地方言演唱,音乐曲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4、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陕西特色小吃

陕西是曾经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饮食文化陕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陕西的饮食文化都是风味俱佳,品种繁多的,它传承了古时候多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和美食。想了解陕西的饮食文化吗?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陕西省是公认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堪比紫禁之巅。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像

5、别具一格的陕西戏曲艺术: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曲牌大约有200多首,陕西人民非常喜欢在戏楼观看汉调桄桄,它的形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明万历年间非常的繁盛。汉调桄桄在我国的戏剧文化中,它具有重要的价值。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带来别具一格的陕西戏曲汉调桄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汉调桄桄又称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面理》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经失传或残缺。

汉调桄桄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旦角唱腔高昂,讲究唱“硬三眼调”;花脸擅用“犟音”,声高八度,多以假声演唱,尾音拖腔较长,人称“老少配”。唱腔的板路包括二流、慢板、尖板、拦头等多种,且有“软”、“硬”、“快”、“慢”之分。“软”为表现悲凉情绪的苦音,“硬”为表现欣悦情绪的欢音,“快”为快板,“慢”为慢板。汉调桄桄的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原以盖板二弦为主奏乐器,后改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与之配合;武场使用尖鼓、平鼓、钩锣、铙钹、梆子、牙子、木鱼等打击乐器。

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民国以前,汉调桄桄演出时,生、净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头上插花即可出场。其服饰和化装虽简单,唱工却十分讲究,当地人习惯于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2000年以来,汉调桄桄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到2006年底,仅有南郑县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仍面临经费困难、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难以长久坚持下去,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抢救和保护。

1、汉调桄桄历史悠久,对研究我国戏曲剧种的源流走向,演变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汉调桄桄对研究汉水上游(汉中地理位置处我国南北交界之处)文化交流、文化变迁、文化整合及文化特质、大众审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3、汉调桄桄传统剧目丰富,对研究中国戏剧文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上古时期,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的歌舞艺术。1976年,在汉中市城固县苏村出土的青铜面具,证明早在商时,已经有了类似戏剧人物面部化妆的专用道具。西周以后,民间歌舞广泛发展,诗歌说唱相应繁荣。至汉代,已出现了“百戏”。在百戏的孕育中,戏曲集歌舞、诗歌、说唱的要素,并加入了情节故事,则形成戏曲独特的综合艺术。到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又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宋元杂剧奠定了基础。也催生了以秦腔为主的陕西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并在西秦旧地(即以凤翔为中心的西府地区)形成了“西秦腔”。

据《陕西省剧种概观》记载,“西秦腔”于1465~1487年(明成化年间)、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先后传入洋县、南郑等地,在吸收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调及其它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步衍化为地方声腔,再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造,唱腔有了鲜明的乡土特色,表演和伴奏亦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形成了以洋县、城固为中心的东路桄桄和以南郑、汉台为中心的西路桄桄。新中国建立后正名为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在其自身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由于汉中毗连四川,水路直通湖北武汉,又与川剧和汉调二黄进行了艺术上的不断交流,致使汉调桄桄既保持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川剧和汉调二黄柔和婉转等长处,使其特点也显得更为突出。

6、猜你喜欢:

标签: 世界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关于饮食文化的论文  别具一格什么意思  别具一格是什么意思  别具一格服饰  别具一格造句  别具一格造句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31262.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