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上帝传播的爱,基督教受难节讲章

来源: 最后更新:23-05-24 04:02:55

导读:

1、上帝传播的爱,基督教受难节讲章
2、基督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文明?
3、基督教感恩节讲章,传播基督教之爱
4、

文章目录:

1、上帝传播的爱,基督教受难节讲章

2、基督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文明?

3、基督教感恩节讲章,传播基督教之爱

4、来自上帝的爱,基督教复活节讲章

5、基督教福音传播,基督教圣诞节讲章

6、猜你喜欢:

1、上帝传播的爱,基督教受难节讲章

基督教的受难节一般是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是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受难的日子。

受难日是受难周中最重大的日子,而受难和三天后耶稣的复活也是圣经新约的核心内容。

今天的基督教讲章选取了一些教会复活节礼拜时的证道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触碰这段历史。

基督不但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更为我们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之上。基督受死是必须的,此乃我们蒙恩的关键(约3:14-16,12:24),又是基督教的要义,是永远敬拜的根基(启5:9-13),是基督教会信仰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最神圣的信仰。

保罗将基督的死作了最适切的总论:“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林前15:3-4)。“死了”是事实;“为我们的罪死了”是意义。两者构成了圣经中最基要的教义,即基督之死的独特本质。

首先,基督之死是无罪之死。世人因为都是罪人,故是死在罪中;基督却是为担当人的罪,为罪而死。这是本质的区别。圣经说,他生为“圣者”(路1:35加百列的宣称),这是自亚当及后裔未曾有的称呼,甚至连邪灵也不得不如是称之(可1:24路4:34太8:28-29)。人也是这样,称他为圣子(徒4:27、30)。

其次,基督之死是代罪之死。世人的死皆为自己(自己犯罪的工价),惟独基督乃是为他人。虽历史上有多少烈士也为他人死,但他们不死也是得死的(他们原是罪人),不过死的有意义一些罢了。惟独基督为不可爱的、抵挡他的罪人而死,这就是爱的本质与真谛之区别,也就是“赎罪”的意义。

基督的死,不单是死之悲惨而感人;不单是好人英年早逝而感人;乃是因他是“神子、义者、圣者、生命者”为应受他审判的不义者而代死了。诚然,只有“圣者代替罪人”,“义的代替不义的”,“生命主代替必死者”,“神子代替罪人”,藉死败坏死权、彰显永不朽坏的生命,人类才能新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主耶稣的死,必须从司法的观点来研究,才能了解。“他在身体灵魂里担当了神对全人类罪恶的忿怒”,他为我们的罪孽由神处以死刑,而且死在十字架上。

其三,基督之死是胜罪之死。基督为我们受的死,并不仅是肉体的,而且还是永远的。然而更奇妙的,我们从另一方面来看,他虽为我们的罪受尽了神无限的忿怒,但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却又为我们征服了死亡,战胜死的权势。这件事只有他是可能的。

他藉死胜过撒但的权势(西2:15来2:14-15约12:31-32),胜过死亡与罪恶的权势(林前15:55-57启1:17-19),及胜过一切:统治者的错断、军事的铁蹄、宗教的背叛、法律的不义、自然的规律、群众的无知、全世界的敌对势力。他被钉受死,但第三天照圣经所说的从死里复活,证明他一切都得胜了,并且有余,他是人类的救主、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最后,基督之死是赦罪之死。基督之死是赐生命的死,叫人得生、赐人生命且更丰盛生命,这正如主所言的一粒子之死,能产生百倍的大丰收。

结束语:在基督教教义和教徒认知中,耶稣基督的死是人类得以再生的根据与源泉,也是人类得以赎罪的原因。守受难节,是为了纪念耶稣为人类承担罪孽而牺牲,也是在纪念的同时,要求教徒为人处事要“赎罪”、“行义”,成为行为符合神的旨意的更完善的人。

2、基督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文明?

文明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观念形态,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对于基督教的文明你了解多少呢?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一直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中世纪,又因为这一时期的欧洲文明带着显著的宗教色彩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或者信仰时代,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成了时代最强的声音。蛮族部落文化与基督教结合的后果是创造了一种骑士尚武精神与基督教受难、赎罪观念的奇怪混合,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欲精神相抗衡的悲剧主题。正像人文主义者笔下的与风车作战的堂吉可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欧人一直无法摆脱精神和肉体的深刻矛盾,他们既痛苦又无奈的同包括自己在内的周围的一切进行无休止的战斗。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是很不完善的封建制度,政治上的分散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次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发展非常缓慢;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没有保障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中都带上了基督教的色彩。随着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追求知识转变为研究彼岸的学问,这其实不过是缺乏秩序的社会现实在价值和思维方式上的反映,与其说中世纪的西方人在张扬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精神,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痛苦的灾变面前期望通过生活的宗教化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海的精神出路。

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是拯救理念,这一理念相信上帝之国必将来临而基督徒最后会获得终极解救。教会通过教士制度和神圣的仪式使人获得拯救,拯救的观念表现为上帝的公正和上帝的爱的统一,拯救的观念与在世界中受苦的观念和人有原罪的观念相联系,从而唤醒人的负罪意识和行善意识。这样,通过对于拯救的体验,基督徒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情绪,使自己摆脱本能的私欲而进入对一切神性的善良的维护。从根本上说,拯救是要人通过苦难和负罪意识,认识上帝的恩典,以便让上帝引导自己,最终回归上帝,脱离苦难和罪恶。

基督教在欧洲文明的继承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构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种元素是古典的希腊文化,希腊人所崇尚的主要是个性和理想主义;第二种基本成分是罗马的文化,罗马文化是剑的文化,它强调理性、功利和实用,因此制度和法律在罗马帝国时表现得很充分;第三种基本成分是日耳曼文化,它具有具大的生命力,它的野蛮传统、地方主义和强调血缘的传统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把这三种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第四种元素:基督教文化,它融古代的伦理和教理于一身,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超个人、超家庭甚至超越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并且期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祷的时候,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并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生日。

3、基督教感恩节讲章,传播基督教之爱

感恩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功课,犹太诗歌中充满对上帝的感恩,献祭以表感谢圣恩也是不在少数。

而到了今天,感恩节这个节日的存在,也为教徒提供了自省、反思和感恩的机会。

那么教会在感恩节时的证道又会怎么教导信徒们呢?让我们通过基督教讲章来一探究竟。

“内中有一个见自己已经好了,就回来大声归荣耀与神,又俯伏在耶稣脚前感谢他。”(路17:15-19)

一、感恩需要抓住机会

人生为何常常不知感恩?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太忙了,太过于执着于我们当下的工作。而忽略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更重要的精神的世界。耶稣就对那些指责因为感恩而打碎玉瓶膏主之妇人的门徒说: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耶稣是告诉他们,你得抓住那个最为宝贵的机会,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被常规的选项和习惯局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需求。

二、感恩永远第一

感恩是什么?感恩就是对上帝作为的回应,是由内心感激借由外在行为表达的报恩之情。感恩不是要你付出什么以给恩典赎价。那是一种我不欠你的骄傲心理。感恩就是心灵的知恩与感激,从而也能有恩与人。感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感恩让人谦虚接受恩典,善用恩典,珍惜恩典,让人知道生活就是恩典,我们所有的一切莫不是领受的祝福,也能以感激的心学会给人以恩典。感恩永远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选项。

三、感恩由心到行

这个感恩的人首先想到要感恩,他就立刻付诸了行动。感恩首先是心,其次要行!是情感的感激,也是行动的表达,是知恩图报。这个感恩的人首先是向神感恩,又俯伏在耶稣的面前下拜。他虽然没有什么支持耶稣的事工,但他懂得以心灵的感激表达上帝和他的恩人耶稣的帮助。他首先知道恩典是源自上帝,因此,他首先向上帝感恩。其次,他也向那直接给自己医治的耶稣表达了谢意。从经文中我们难以断定这个感恩的人是否就已经确定了耶稣就是上帝。他对耶稣的下拜更多地是表达对帮助者的感激。

感恩是心灵的感激,但我们不能让感恩仅仅停留于心灵的想一想,那一瞬间的感动。而是要让感恩变成行动。如此,感恩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感恩首先是荣耀神,其次是要感谢人。

这个感恩者的感恩有两步举措。首先他向神感恩,其次,他向人感恩。对基督徒而言,我们相信所有的恩典都是来自父上帝。但是父上帝给你的恩典也是借由人和环境给你的。因此,你不仅要对神有感恩的心,也要对人有感谢的心。

有些基督徒只会感谢神。但是对人给他的恩惠他总会视为理所当然,是出于神的感动。这是对感恩的误解。感恩首先要感谢神,其次,也要感谢帮助你的人。

结束语:感恩,在现代社会忙碌快节奏的背景下正越来越多地被提及,感恩节现时的流行也正反映了人们开始发现懂得感恩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和能力。而这样宝贵的心境,早在千百年前的圣经经文中已得到了体现,正可以说明,正确又良善的品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也是基督教教义要求教徒要做到的。

4、来自上帝的爱,基督教复活节讲章

复活节是基督教世界的重要节日,是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离世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

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重生与希望,而基督教会长期以来也在复活节的讲道中弘扬教义。

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基督教讲章来了解复活节证道的内容。

空坟墓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它表达了耶稣基督复活,耶稣基督的受死是完成了上帝永恒救赎计划的救恩,复活节是教会中最重要的节期之一。因为:

一、主耶稣基督的复活是福音的核心

圣经告诉我们:“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10:9-10)

耶稣为我们的罪在耶路撒冷被钉十字架,受死、埋葬、第三天复活,今天仍然活着。耶稣为我们的罪死了,耶稣的死与其他宗教领袖的死是不一样,没有一个人死后能像耶稣能够复活。复活是神的大能,只有神才具有复活的大能,我们所信的是死而复活的神,是能叫死人复活的神,“若死人真不复活,神也就没有叫基督复活了。因为死人若不复活,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林前15:15-16)

二、耶稣基督复活是我们称义的确据

“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3:22-24)因我们众人都犯了罪,连一个义人都没有,罪的工价就是死,因为神不愿意让他所造的儿女最后的结局都是死,所以差下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到我们中间,以他无罪的代替我们有罪的,将他自己献上。用他的宝血洗净我们的罪孽,使我们得救。

我们相信耶稣为我们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们也相信,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从死里复活,我们相信这些,神就算我们为义,我们是因信称义。神告诉我们: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我们得救了,就要更有好行为,要多结圣灵的果子,将荣耀归于我们的神。

三、耶稣基督复活带给我们的恩典

平安:耶稣复活后,来到门徒中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愿你们平安,主耶稣基督赐给我们的平安与世人不一样,耶稣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14:27)耶稣还告诉我们:“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

喜乐:圣经告诉我们在神那里“有满足的喜乐”(参诗16:11),耶和华使我们喜乐代替悲哀、凌辱,我们的“心必因耶和华喜乐”(参亚10:7),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凡是得救的人,都因耶和华喜乐。

盼望:我们因信耶稣基督的复活,使我们的灵魂得救,我们指望将来死了的身体还会复活,将来我们复活的身子与基督荣耀的身子相似复活。我们死去的生命如同一粒长出新生命的种子,虽然种子没有了,但是一个新的生命茁壮成长,这是我们的盼望。

基督徒与世人不一样的是,盼望耶稣基督荣耀的再来。基督徒所以有平安,有喜乐,是因为我们有盼望。我们基督徒可能与世人一样会有困难,有疾病,但是不一样的是:“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耶稣基督是卑微地降生在马槽中,但是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是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

结束语:耶稣基督的复活,是基督教信仰中极重要的内容,守复活节是对基督复活的纪念,而复活节的证道讲章,其内容一般是对基督复活的确证,同时探讨基督复活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教徒信仰的要求,是使教徒的信仰更为强化、更为纯粹的一个途径。

5、基督教福音传播,基督教圣诞节讲章

近年来,西方节日圣诞节在东方越发流行,每年此时街头都充满喜悦欢乐的气氛。

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圣诞原本的宗教含义也不应被忽略,各教会在圣诞节时都会选取教义内容进行宣讲。

今天的基督教讲章就为你节选圣诞节期教会礼拜的部分宣讲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平安,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亦是共同的追求。日常生活中与平安有关的俗语,比如“平安是福”、“平安二字值千金”,这些话表达了人们对平安的渴盼。人类向往平安,但要如何才能得着平安呢?天使的颂歌告诉我们,真正的平安在耶稣基督的手里,他要把来自上帝的平安赐给一切“他所喜悦的人”。那么,谁是“他所喜悦的人”呢?请看《圣经》给出的答案:

一、相信上帝的人

《希伯来书》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相信上帝是成为基督徒的先决条件,也是得着真平安的先决条件。《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相信上帝有两个最基本的体现:第一,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必须信有上帝”;第二,相信上帝的眷顾:“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当我们对上帝有了这两个最基本的认识时,平安就属于我们了!

二、完全奉献的人

《罗马书》中说:“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这段经文两次提到上帝的“喜悦”,使徒藉此告诉我们,上帝“所喜悦的人”,是那些愿意“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的基督徒,这样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5:15),他们会拒绝世界的诱惑,更新自己的观念,以“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三、虔诚侍奉的人

《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我们:“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上帝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上帝。因为我们的上帝乃是烈火。”(来12:28-29)这里告诉我们,上帝“所喜悦的人”,是“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上帝”的人。这样的人不以物质世界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因此他们会因上帝的国而常怀感恩之心,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上帝的恩典,都不会漠视上帝的要求,他们对上帝的慈爱与公义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成为上帝“所喜悦的人”。

四、热爱生活的人

保罗在《罗马书》中说:“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因为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在这几样上服侍基督的,就为上帝所喜悦,又为人所称许。”(罗14:16-18)马丁路德在解释这节经文时如此说:“对上帝而言,上帝的国乃是公义,要藉着信心或信任来实现;对邻舍而言,乃是和平,需藉着彼此的爱、包容与互相关怀来实现;对个人而言,乃是在圣灵中的喜乐,要透过盼望及诚挚地依赖上帝才能实现,而不是藉着为了邻舍、或是为了上帝的缘故所作的。跟自己的关系是一致,跟邻舍的关系是和睦,但跟上帝的关系是公义。”信仰不仅要藉着宗教礼仪体现,而且要藉着日常生活体现。一个能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处理好与上帝、邻舍及自己的关系的人,一定能经历真正的平安。

结束语:如今,每年圣诞节的节日氛围总是分外浓厚,而作为基督教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基督教会每年此时也希望通过圣诞节证道来凸显它原本的宗教意义。在圣诞节时宣讲平安,既是对世人的祝福,也是呼吁教徒为人行事符合教义要求,成为基督“他所喜悦的人”,这样,人人都得赐福,万众向往的平安也就不会遥远。

6、猜你喜欢:

标签: 基督教圣诞节歌曲  基督教圣诞节舞蹈  基督教圣诞节节目  基督教复活节舞蹈  感恩节和复活节  感恩节复活节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30928.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