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服饰区别)

来源: 最后更新:23-05-21 04:02:55

导读:

1、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2、哈萨克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
3、盘点有关哈萨克族谚语
4、中国哈萨克族明星有

文章目录:

1、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2、哈萨克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

3、盘点有关哈萨克族谚语

4、中国哈萨克族明星有哪些

5、哈萨克族乐器,你知道是哪些吗

6、猜你喜欢:

1、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中国刺绣在古代就名扬于海外。刺绣是中国妇女最喜欢的一门工艺,在中国已经流传上千年的历史,一说起刺绣,大家第一个会想起苏杭刺绣的高超技艺。其实哈萨克族文化中的传统刺绣文化也很不一般,不信就跟小编一起走进哈萨克族去看一下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柯赛绣”是哈萨克族的传统刺绣技艺,由于其刺绣制作技术独具特色,图案层次分明,光彩夺目,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柯赛绣”绣法源于一位美丽而充满智慧的哈萨克族女性——柯赛·阿娜。她出生于13世纪中期,不仅心灵手巧,在部落中也有极高威望,是部落首领、巾帼英雄。

柯赛·阿娜有四个儿子,为了教育孩子们团结一心,她设计发明了哈萨克族毡帽,毡帽四个面紧紧向中心会合,寓意深刻。她发明、设计的多种绣法和图案,直到现在还广泛流传。鉴于她对部落的卓越贡献,其部落就以她的名字命名,这在哈萨克族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她发明的刺绣工艺经过后人的沿用和步步更新,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工艺品。

“柯赛绣”包括十字绣、钩绣、平针绣、珠子绣、贴花绣、镂空绣、钩针等七种绣法。“柯赛绣”创作的各种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做工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一般绣在白布、平绒、金丝绒、条绒、毡子上。绣品主要用于男女老幼服装、花帽、家居饰品、各类小纪念品等,也可用于哈萨克族毡房装饰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手工业不断发展,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原有的民族刺绣得到了发展和繁荣。如今,哈萨克传统民族“柯赛绣”的部分样式也被其他民族吸收采用,其独有的特色展现着哈萨克族的风采。

据尼勒克县妇联副主席袁静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浓厚民族底蕴、极具市场潜力的特色手工艺品“柯赛绣”始终停留在家庭制作的原始状态。为了发挥它更大的价值,近年来,尼勒克县妇联充分发挥“刺绣协会”的作用,打破过去以户为主的传统模式,把零散的生产户集中到民族刺绣基地,形成加工、生产、销售、培训一条龙产业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

目前,全县已有4个刺绣基地、17个刺绣专业村,每年销售各类手工绣品数万件,刺绣基地的绣娘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每人每年可获得4500至5000元的收入。该县为加大民族刺绣基地的管理,努力打造品牌,成立了“柯赛绣”民族刺绣厂,并注册了具有代表哈萨克刺绣特点的“柯赛绣”商标,使该县的民族手工刺绣产品逐渐走向品牌化的道路。

您可能还会喜欢:

侗族文化大歌的重要价值

侗族文化:侗戏的艺术特点

侗族牛腿琴的来历传说

最有特色的民间建筑:侗族风雨桥

2、哈萨克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

哈萨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历史迁徙的长河中融合了许多部落和部族,直到解放后才逐步安顿下来。那么,想知道与哈萨克族有关的由来吗?哈萨克的起源有时怎样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解放前的哈萨克族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皇俄国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19世纪后半叶,沙皇俄国武力征服中亚,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使大批哈萨克牧民遭受到残酷统治。哈萨克人民不畏强暴,多次起义,打击了沙皇俄国在中亚的统治。《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皇俄国强迫伊犁各族人民迁移,遭到哈萨克人民的顽强抵抗。

不仅如此,在1855年火烧俄国“贸易圈”的斗争中,在1871年抵抗沙皇俄国入侵伊犁的战斗以及阿勒泰地区抗俄的斗争中,哈萨克人民均表现出了坚决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的哈萨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哈萨克族人民进入了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1951年1月,甘肃省敦煌县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员会”。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甘青新三省边境哈族头人联谊会及各族团结会”。会上讨论了划分哈萨克族牧居区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权,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问题,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族的协议意见》。

规定:甘肃以海子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尔图,上述地区为哈萨克族居住和放牧区域。青海都兰方面以格尔木为中心,东至达赍,西至乌图美仁,南至古尔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带为哈萨克族居住放牧区。从此,甘青新边境的哈萨克人民彻底结束了长期漂泊动荡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场。

1952年至1953年间,经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乌斯满匪帮裹挟到镇西的3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回阿勒泰。从此,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一批批哈萨克族牧民由甘肃、青海陆续迁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区在伊宁市正式宣告成立,区下设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专区,并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后改称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行政区域划分的规定,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猜你可能也喜欢:

美妙绝伦的景颇族织锦文化

云南傣族服饰特点与独特之处

壮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你了解吗?

3、盘点有关哈萨克族谚语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谚语,这都是文化的象征,人们经过漫长的经历总结而得出来的。言语就是要告诫后人,是文化的传承。那么,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族文化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谚语呢?同时这些言语代表的寓意又是什么呢?

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

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

力气只能摔倒一个莽汉,告智慧才能打倒一百能人。

灯光只能照亮毡房,智慧才能照亮世界。

财富的钥匙在天上,有志者才能够取上。

头脑是智慧的口袋,智慧是人的光芒。

团结是冬天的太阳,纪律是宽阔的大道。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

只要人心齐,冰山也能燃着。

宽阔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

劳动的手能够把石头变成金子,不劳动能把金子变成石头。

再长的路总有终点,再长的夜总有尽头。

不论知识藏在那里,好学的人都能找到。

责备是亲人最宝贵的礼物,奉承是灾难的来的近邻。

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友。

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

辛勤寻求智慧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猜你可能也喜欢: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

云南纳西族图腾:青蛙崇拜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浅析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4、中国哈萨克族明星有哪些

灿烂的哈萨克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自己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涌现出了许多明星和歌星。下面我们就一起盘点一下哈萨克族的明星有哪一些吧。

嘉娜·沙哈提

哈萨克族,1969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国内地女演员、导演。执导的电影《孤女恋》、《红樱桃》、《红色恋人》、《走向共和》和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明王朝》、《恰同学少年》等作品。《黎明前的暗战

5、哈萨克族乐器,你知道是哪些吗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人文艺术的民族。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也随之诞生。先人们经过长期的创造,为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的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和器乐演奏方式,以及大量优秀的器乐曲。本期的哈萨克族文化带你了解哈萨克的传统乐器。

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大豆油是松木和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线替代,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现在的冬不拉,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还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他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

节特根

节特根,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类似汉民族的古琴和古筝式的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

库布孜

库布孜,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行,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60-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木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走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

色布孜克

色布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布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类似于汉民族的竖萧,是一种竖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做原料。色布孜克长约50-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先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走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头堵住关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

尚库布孜

尚库布孜为哈萨克民间近代流行的一种复合拉奏乐器。此琴由铁皮制成,梨形,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铃,拉奏钢弦。演奏时,琴弦与铃声融汇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和音响,此乐器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

阿萨塔亚克

阿萨塔亚克,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师跳神时所用,形同花伞,由一大一小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月1.3米。演奏时主要靠撼摇发出沙沙声,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

6、猜你喜欢:

标签: 哈萨克女排  哈萨克族人口  哈萨克族女孩  哈萨克族明星  哈萨克族服装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歌曲  哈萨克族歌曲故乡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30126.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