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详解: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十二缘起三世两重因果图

来源: 最后更新:23-05-19 04:02:43

导读:

1、详解: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2、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的故事是什么
3、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图,解读佛家因果
4、三

文章目录:

1、详解: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2、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的故事是什么

3、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图,解读佛家因果

4、三人观十二因缘简介及词条举例

5、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6、猜你喜欢:

1、详解: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何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未见实行!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的详解。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行是过去造业。

1、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2、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3、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4、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2、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的故事是什么

十二因缘也被称为是十二缘起支。是释加牟尼佛自修得到的真理。在佛教文化中,十二因缘是很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指的是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个环节,那么十二因缘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

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

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2 行

(造作诸业)───────(业)

┌3 识

(业识投胎)───────(苦)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3、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图,解读佛家因果

十二因缘也被称为是十二缘起支。是释加牟尼佛自修得到的真理。那么十二因缘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在佛教文化中,佛教的因果关系有着哪些特别之处,就让我们一起从下文来了解吧。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2 行

(造作诸业)───────(业)

┌3 识

(业识投胎)───────(苦)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缘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10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佛法所说的因果法则,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大至整个世界,小至一粒微尘,无不笼罩在因果的关系网中,没有因果关系的,可说一法也没有。不但佛法是这样讲,就是世人也有说到,世间一切法,各各有其因果。

佛法虽纵横的广谈因果,但佛法是以有情生命为说明的中心,所以一论及因果时,总是侧重于有情所造的善恶因果,因为有了有情,自然就有世界,而且世界的清净或染污,完全系于有情业力的染净。如说:‘器世问为“有情业力”所成的,为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态,如有色即有空。所以虽差别而说为有情与世间,而实是有情的世间,总是从有情去说明世间’。

佛法所说的因果,既以有情为主体,而人类又为有情的中心,所以佛法所说的因果律,特别注重人类思想行为的因果法则,亦即是要人类有情,在这现实世间,如何做个好人,而时刻的注意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活动,不要让他向不道德的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起个念头,或者发一行为,就得想想这是否有益于自己或社会人群?

假定出发于正确思想而采取的良善行为活动,就不妨循着这个路线走去,不然的话,损人而不利己,就不应当去做。所以吾人行为的或善或恶,既不是神意的规定,亦不是宿命的安排,更不是机运如此,而是由自己内心的选择,要怎样的去做,就怎样去做的,造因既可听由自己的选择,则为善为恶当然要由自己负责,而所受的苦乐自亦无用怨天尤人!

4、三人观十二因缘简介及词条举例

“在这个时代里,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我们,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谁能在人生最苦逼的岁月可以死撑得更久,撑到牛逼的那一天。为什么失败永远不会把有成功基因的人(你)击垮?很简单,因为你决心成功!”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三人观十二因缘简介及词条举例。

三人观十二因缘——词条解释

据北本涅盘经卷四十载,通教声闻、缘觉、菩萨虽同观十二因缘,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

三人观十二因缘——词条举例

(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以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证真空之理。

(二)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亦以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渐除习气。以其能观之智稍胜于声闻,故所证真空之理亦深。

(三)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谓菩萨亦用体空之智,观十二因缘之生灭,了悟非生非灭,顿断见、思之惑及其习气。以其能观之智复胜于缘觉,故所证真空之理最深。

5、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即使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你也要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笑,因为这就是人生,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自己更加坚强,成为更好的自己。”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十二烟缘看看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来的?也就是说,人生世界是从何而起的?佛陀解答这个问题,是用缘起的道理。这缘起的缘,有十二种,叫做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学佛者要学习佛法,不论大小乘,都得学习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

6、猜你喜欢:

标签: 六道轮回小说  因果关系举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29347.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