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

来源: 最后更新:23-05-18 08:07:42

导读:

1、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
2、优美的朝鲜族舞蹈文化
3、民族文化:朝鲜族是朝鲜来的吗?
4、朝鲜文化

文章目录:

1、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

2、优美的朝鲜族舞蹈文化

3、民族文化:朝鲜族是朝鲜来的吗?

4、朝鲜文化:朝鲜族千人针的来源

5、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壮族师公戏

6、猜你喜欢:

1、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

朝鲜族文化大多是在朝鲜族人民辛勤劳作时产生,所以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与地方特色。最灿烂的朝鲜族文化要数农乐舞了,它不仅是朝鲜族人民排解疲劳的娱乐活动,也是贯穿各种文化的精华舞蹈。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吧。

在朝鲜族文化中“农乐舞”俗称“农乐”,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乐舞”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

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琴,翩跹起舞习以为常。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

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

您可能还会喜欢:

著名的台湾旅游景点:九族文化村

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山族舞蹈

丰富多彩的高山族歌舞及乐器

令人诧异的高山族身体毁饰

2、优美的朝鲜族舞蹈文化

我们了解中的舞蹈就有许多种,但是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舞蹈,都是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这种艺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积累下来,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朝鲜族文化吧!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因为朝鲜族历来受汉族的儒家“中庸”思想严重,“礼”学这潜意识的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对称”关系更是朝鲜舞蹈中的重要体现。首先,从动作上看,朝鲜族舞蹈动作多是圆形的。手臂是圆形的,身体是圆形的,路线也是圆形运动,因此不管是静态造型还是动态运动轨迹都体现出这种完美的对称方式。例如朝鲜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划圆手”。即是由小臂带动经手腕到指尖的划圆动作。又如“翻摊扛手”:双手交替做扛顶手时,两只手运动路线是对称的,一只手顶起后向下落,另一只手抽起向上,顶起的手油手心向上转至手心向下,而抽起的手则手心向下转至手心向上,最后落于横开手位时已经变化为一阴一阳相互平衡的状态。

其二,从舞蹈形态角度看,朝鲜舞蹈在形态上体现为围、柠、含、曲、圆,主要的动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由主要体现在手臂、手位上。然而,不论是折臂行,还是各种手位,也都具有上述的“对称”关系。在舞蹈中体现为一种整齐、沉静、稳重、和谐之美感。

其三,从表演形式上,特别是气息运用上朝鲜舞蹈也体现出“对称”关系。气息运用是朝鲜舞蹈表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势,经由呼吸方法及气息运用达成的。每种节奏都有其特定的鼓点和鼓击方法,亦有与其特点相应的舞蹈动作,而且要求舞者的呼吸必须与节奏相吻合。

您可能还喜欢:

哈萨克族曲艺文化的珍珠:铁耳麦

多姿多彩的哈萨克民间舞蹈与民间乐器

形式多种多样仡佬族音乐与乐器

妙趣横生的哈萨克族阿肯弹唱

3、民族文化:朝鲜族是朝鲜来的吗?

中国的朝鲜族跟朝鲜有什么关联也是很多人好奇的。相同的名字却属于不一样的国家。朝鲜族是不是从朝鲜来的呢?你们一定也很好奇吧。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去朝鲜族文化看一下朝鲜族是怎么诞生的。

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冯坚通知借记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北美谋生。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

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

4、朝鲜文化:朝鲜族千人针的来源

朝鲜族文化在中国民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子,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朝鲜族的千人针象征着勇敢,不畏艰险的精神,在朝鲜族,千人针已经流传上千的历史,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朝鲜文化:朝鲜族千人针的来源吧。

“千人针”指的是经多人之手缝制的一条有文图的布带。当青年应征入伍时,斜披在肩上作为克敌制胜的象征。

这一习俗是与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富庶的村落里,人们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有一天来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妖魔,残害村民。村中的壮士与它交手,都因为力量不足,被它吃掉了。有一青年立志要除掉这妖魔,到处寻求方法。

终于访求到一智者,告诉他,要打败这妖魔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行。要想有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得用一条布带,让年轻的媳妇或亲人缝上一针,就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缝在带子上了。有1000个媳妇(自然不能用寡妇)来缝制,这一条带子就有了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便可打败妖魔。

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话办了,做成了“千人针”,披在身上去和妖魔决战,真的打败了妖魔。于是“千人针”便成了胜利保障的象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谁家有应征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带求人缝这千人针,以图吉利。

千人针在近代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又有所发展。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略我国东北时,住在延边的许多朝鲜族爱国妇女,不论有无家人入伍,她们都手捧布带,在车站、码头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缝制“千人针”。缝制时还说一些对日寇诅咒和对抗日战士祝福的话。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人必备:红藤黎锦

黎族树皮布服饰的由来及工艺

黎族文化精品:人形骨簪

黎族酒文化:茅台山兰酒

5、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壮族师公戏

壮族文化中最璀璨的文化是师公戏。壮族是个多种信仰的民族,因此壮族师公戏在这种环境气氛下,便形成了一种宗教与文艺相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壮族师公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冲击,依旧保持原有的风采。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一下壮族师公戏吧。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钦州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师公戏,壮人俗称“唱师”、“跳师”,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壮族“师公戏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武呜、邕宁、贵县等壮族居住区,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师公”是一种迷信职业者。装师公的人,戴假面具,边跳边舞,以表现‘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的宗教内容。因为师公在祭神驱鬼时常喃喃歌舞,它没有道白,一唱到底,接着以师公调唱一些咒语或宗教故事等,边歌边舞,多跳壮族民间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师公将滩祭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独舞时,几个基本动作反复贯串始终,舞段完整,节奏鲜明,故又叫壮族诗剧。据研究,它在清同治年间就具有戏剧雏型。早期的师公戏,演员穿红衣袍,主要以蜂鼓击拍伴奏。后来逐渐分行当,使用管弦乐及其它锣鼓等伴奏,具有健康、朴实、活泼的艺术特点。

“师公舞”源于何时,民间艺人有些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周代,其唱本中确有“周朝唱师传下来”、“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词;一说源于黄帝时代,说黄帝就是运用梅山教密文战胜蚩尤的;又传唐、葛、周为皇帝母亲击鼓舞蹈,驱邪治病,皇帝封其为三元,遂“三元教”广为流传。

又一说源于汉代,葛诸亮南征十洞蛮王时,有梅山教徒随征,后流落于十万大山传教,由此出现师公。以上种种,均属口头传说,没有可靠的文字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公舞”起源甚古。与岭南(广东、广西古称岭南)古代巫舞、傩舞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傩舞的表演形式,至唐、宋后,由于道、佛二教相继传入广西,又触到了道教的影响,师公艺人为了招徕观众,还大量吸取了民间的传统文艺、体育形式,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半宗教性、半文艺性的独特的表演形式了。

您可能还会喜欢:

蒙古族奶茶文化对于蒙古族的影响

东巴教,纳西族的独有宗教信仰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及精神

纳西族庄重高雅的白沙细乐

6、猜你喜欢:

标签: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基本动作  朝鲜族舞蹈大长今  朝鲜族舞蹈特点  朝鲜族舞蹈视频  朝鲜族舞蹈视频大全  朝鲜族舞蹈阿里郎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29224.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