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壮族蚂拐节传说

来源: 最后更新:23-05-10 04:25:08

导读:

1、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2、载歌载舞的壮族歌婆节习俗
3、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4、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5

文章目录:

1、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2、载歌载舞的壮族歌婆节习俗

3、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4、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5、认识壮族,壮族铜鼓习俗文化

6、猜你喜欢:

1、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蚂拐节是壮族一个重要的节日,也被叫做青蛙节,这一天壮族人祭拜的不是掌管施云布雨的龙王,而是青蛙,这不得不说是个奇怪的节日。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蚂拐节的习俗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找蚂拐

正月初一早饭后,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间地头寻找蚂拐,按惯例取两只,一公一母。并交由主持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将蚂拐装入一节剖开的竹筒内(称“蚂拐棺”),合好绑紧,用彩色纸糊面。第二天,青少年们抬着“蚂拐”巡游本屯各户,念诵祝词。祝贺主家新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祭蚂拐

正月十五日,在沿袭固定的蚂拐坟边竖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纸幡,摆上祭品,敲打铜鼓皮鼓,祭祀蚂拐。

地葬蚂拐日期

例如东兰县巴畴乡的巴英屯是二月初二,金谷乡弄法屯是二月初三,而大同乡切近屯则在正月二十八,但都在正月二十五至二月初七这段时间内。葬蚂拐的仪式不同,规模也有大有小,巴畴乡巴英屯仪式最为隆重,每次活动总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以此为例简述。

这天早饭后,屯里响起三声“地炮”,青年们就扛上四面铜鼓上村边高坡上敲打,直到傍晚才回家。晚上全屯男女老少汇集纸幡下,举行葬蚂拐仪式。葬蚂拐前,先将去年旧尸骨取出,观其颜色,据说骨黄预示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骨白则干旱,五谷歉收,而棉花却丰收;骨黑则庄稼、人畜有病有灾。然后,由一老者念诵祭词,埋葬新蚂拐。

化装表演

葬蚂拐前,外村赶热闹的后生源源而来,此时,两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烂蚊帐裹身,扮成“蚂拐公”和“蚂拐婆”,在一群各戴七丑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蚂拐仔”的护卫下走进人群中,众人自动让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来。约成俗定,这条过道一直到散场也无人敢去侵犯。

“蚂拐公”和“蚂拐婆”过过道和巡垌一周之后,即悄然离去。“蚂拐仔”们则留下维护秩序。之后,过道上出现“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几个角色,按角色持道具作兴表演,内容均为预祝新年万事如意,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接着两男两女(女的也由男的装扮)在过道上齐唱赶鬼歌。这一过程,如今大多地方已经从简不盛行了。

对歌

主持人宣布歌场纪律,与一人齐唱开场歌后,蚂拐歌会开始,十多几十对歌手按男女分排,双双对对唱山歌。内容有天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生产劳动等,但大量的还是恋爱歌,直唱到天亮,并约定下次歌会再会后才结束。至此,整个蚂拐节就在天亮以后结束了。

您可能也喜欢:

内容丰富的彝族风俗与文化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化

2、载歌载舞的壮族歌婆节习俗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以善唱民歌着称。可爱的人儿们平日里总喜欢哼着小曲,做着劳务。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的形成了载歌载舞的歌婆节习俗。本期壮族文化就为大家介绍壮族歌婆节习俗。这是欢快的一天。

歌婆节是壮族的节日,而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

歌婆节有名“歌圩”,其中又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最早有载入汉朝刘向《说苑》的《越人歌》。民间传说,初唐时有个叫刘三姐的着名的壮家民歌手,她的歌声优美,感情充沛,寓意深远,并经常用朴实的语言讴歌劳动的喜悦和甜蜜的爱情,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深受群众的喜爱。同时也招来了财主们的忌恨,他们总想害死刘三姐。一天,趁刘三姐上山砍柴财主派奴才盯住了她。当她顺着山藤往山上爬时,奴才斩断了山藤使刘三姐坠崖身亡。广大壮族人民知道这个不幸消息后人人悲痛欲绝。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遭灾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唱山歌三日三夜———“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歌圩”又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壮歌人民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喻志的手法,所唱山歌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内容涉及劳动、爱情、叙史、述事和诉苦等多方面。形式有“五四四句”和“七言四句”两种;前者称“欢”,后者叫“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广西壮族仍然爱唱“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歌词。“歌圩节”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3、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而壮族的民歌特别发达,不论男女都会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山歌,父母也会将山歌交给自己的子女。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壮族民歌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二、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为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二、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壮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

您可能也喜欢:

壮族文化:莫一大王节的传说

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六

4、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要聚集在中国的南方。不过他们十分的崇拜蛙文化,可以在很多的石壁上看到关于它的刻画。那么壮族为何这么崇拜蛙文化呢?本期的云南少数民族,为你解析。

一、壮族蛙崇拜的起源

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蛙的崇拜。壮族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历史的传承一般是由口头文学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从壮族的口头文学中来了解壮族崇拜青蛙的起源问题。

流传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壮族地区的《蚂虫另歌》(蚂虫另即青蛙)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

5、认识壮族,壮族铜鼓习俗文化

铜鼓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青铜器时代就产生。铜鼓这个娱乐敲击乐器,在壮族文化中又有另一番独特风采。在壮族人民的心里,铜鼓是神的象征,它被赋予神力。

铜鼓不仅是壮族人民敲击的乐器,也是壮族人民祭祀祈祷的神物。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认识壮族,壮族铜鼓习俗文化吧。

铜鼓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瑰宝,一般分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个部分。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27402.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