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5-04 08:13:24
1、你所不知道的甘肃彩陶文化
2、甘肃马家窑文化,你知多少?
3、甘肃有哪些文化遗产你知道吗?
4、你所不知道的甘肃风俗文化
5、精美绝伦的青海彩陶文化
6、猜你喜欢:
甘肃是我国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这里的彩陶文化则充分体现我我国的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程度。在人类历史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还无法完全掌握对火的应用,而就地取材的陶土则满足先民们完成了自制容器的需求。
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甘肃文化的彩陶文化吧!
陶器是代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重要物质创造。甘肃陶器,尤其甘肃彩陶的发展脉络,是判断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甘肃彩陶从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起,经师赵村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直至辛店文化、沙井文化,时间跨度长达5000多年,其经历了产生、兴起、繁盛、衰退的发展阶段,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
甘肃地区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彩陶最早源起的文化,与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含有彩陶的西亚两河流域的彩陶出现年代大致相当,这表明甘肃地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
甘肃彩陶文化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从空间上看,遍布于陇原大地的各个角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从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一直延续到约2500年前的沙井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与特色,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
甘肃彩陶刻画符号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上出现的彩绘符号,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被陇原大地的史前先民前后使用了4000年之久,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图案集中展示了我国史前文化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成果,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刺绣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建筑刻画图案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彩陶造型也对后来青铜器的造型,金属铸造和瓷器、雕塑、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甘肃彩陶起源时间早、延续时代长、分布面积广、出土数量多,造型独特、色彩瑰丽、发展脉络清晰,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气磅礴,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甘肃文化之马家窑文化吧。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建筑风格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平方米——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
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丧葬习俗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
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陶瓷工艺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真是数不胜数。而在甘肃境内也有着几处文化遗产,比较出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峪关,除此之外,在2014年,甘肃又有5处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的新成员,甘肃文化也被国内外更多人熟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甘肃有哪些文化遗产吧。
1、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因其各石窟的艺术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饮食、服饰、节庆、信仰等都会有所不同。甘肃是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自古以来,人们特殊的风俗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甘肃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甘肃岁时习俗
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二、金锁、银锁、拴锁锁
张掖民间在过去有拴锁锁的习俗。“拴锁锁”是给孩子“过满月”,请干大(即拜干爹),或给小伙子、姑娘订婚时举行的一种仪式。 孩子呱呱坠地的第29天,须要“过满月”。这天凡是来过满月的亲戚邻里,一进屋门,首先要给孩子拴个“长命富贵”的锁,以示祝福。
待“宝贝蛋”能跑会跳后,父母又要请三个不同姓氏、品行端正的人给孩子当干大(即干爹),说是能镇邪驱恶、逞凶化吉。父母给孩子寻好“干大”后,择一良日,备好酒席,亲自登门请“干大”们届时光临。这一天吃饭之前,三个“干大”须将各自揣在怀里的“锁锁”掏将出来,一一挂于干儿脖上。
娃娃长大后,说下了媳妇,完婚前须先订婚,订婚又要挂锁锁。这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在亲戚的陪伴下,早早来到小伙子家,万事就绪,宾主款款落席,一张大红的八仙桌上,双方的长辈笑呵呵地给孩子和姑娘互挂锁锁,锁锁一挂,这小伙子和姑娘就算被拴住在了一起,两家正式成为亲家。 不论是过满月,请干大,还是订婚所用锁锁,都是同样的东西,旧时,有钱人家专请银匠定制金锁或者银锁,穷家不是铜锁,就是串一串铜钱顶替。
三、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
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
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 《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四、康宁塞外农家风情
康宁村隶属于张掖市小满乡,全村地势比较平坦,由南向北逐渐延伸,水源充足,属于大满灌区,耕地肥沃,主产小麦、玉米、少量糜谷、洋芋、豆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苹果、葵花等。
康宁村由于历年来重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梨树,使得全村人均年收入一直处在全区各乡村之冠,是个名符其实的“小康村”。张掖1992——1993年两届梨花节都在这个村举行,白花的梨花一望无际,令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在新石器时代青海省就拥有了彩陶制作的技艺,并且不断的进行发展,到如今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从不断出土的一个个精美的彩陶看出当时的繁荣景象。从彩陶的做工,纹饰,造型对于我们研究古青海文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青海是彩陶的王国,柳湾又是彩陶的故乡。柳湾墓地是湟水流域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存,数以万计的精美陶器物的面世,展示了无与伦比的的彩陶工艺技术。柳湾出土的彩陶文物数量众多、造型奇特、纹饰繁缛、图案精美,对研究西部史前文明,原始文化的起源和传承、内涵和特征以及祖先们的生产、生活、信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彩陶所透出的史前文化信息的浓烈,彩陶艺术内涵的丰富、外延的宽阔。其中从最普通的彩陶制作原料泥土入手,解读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传说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人类便从此生活在泥土之上,也离不开泥土,在泥土上劳作,从泥土中获得生存必需品。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又从泥土中获得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和彩陶的发生都来自于泥土。
这种将人类的来历与泥土结合起来的说法,与彩陶的制作和彩陶在史前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彩陶产生之后,陶器不仅丰富了人类使用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内容,而且增强了人类生活的稳定性。先民用陶器取水、储水、储粮、煮食物,这对扩大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能力与范围,改善先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增强人类体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彩陶显现着先民们的创造精神,凝聚着先民们的宗教情感和审美意识,有些绘有动植物图案、或者人体形象的陶器,是先民的图腾崇拜物,还有的陶器曾被奉为宗教祭祀的礼器。在原始人类的心目中,陶器是有生命、有灵气的。于是,将人类的起源与制作陶器的泥土联系起来,再也自然不过了。
原始人类把人的生命体与制作陶器相类比,从而产生联想,将生命的起源加以超凡脱俗的解释,是符合原始思维观念的。人类学的考察资料表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同一个部落里的每个女性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母亲,并且都要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
在制作陶器的作坊里,一个小孩向她的妈妈问道:妈妈,我是谁的孩子,谁生下来的?她妈妈一边烧制陶器,一边回答:你是用泥巴捏出来的,是一个叫女娲娘娘的神拿泥巴造出来的。这是母亲对孩子的回答,也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以前,我们对神话的解释,只强调了原始人类思维的幼稚和天真的一面,而忽略了神话产生的现实生活条件。如果从彩陶的制作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层面来考察,人类起源的神话不仅奇特浪漫,并且有它产生的现实生活依据。
神话的解释,超出了一般的生理学现象,使人的生命的起源与先民们奉为神圣的发明彩陶联系在一起,与人类的伟大创造精神联系在一起,与先民们崇拜的创造女神女娲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生命的产生和存在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寓意和象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
标签: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