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别具一格,高甲戏演绎的“闽南第一丑”

来源: 最后更新:23-04-15 02:18:02

导读:

1、别具一格,高甲戏演绎的“闽南第一丑”
2、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3、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4、别具一格的黑龙江饮食

文章目录:

1、别具一格,高甲戏演绎的“闽南第一丑”

2、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3、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4、别具一格的黑龙江饮食:冰果

5、别具一格的杭州滩簧

6、猜你喜欢:

1、别具一格,高甲戏演绎的“闽南第一丑”

这期高甲戏带来的是:别具一格,高甲戏演绎的“闽南第一丑”。柯派高甲戏男丑高甲戏丑行的表演最具吸引力,影响面最广,盛演于闽南地区的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闻名,是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行当。继续来了解了解吧!

可能感兴趣》》探访名人故居:梅兰芳故居名称是什么

柯派高甲戏男丑高甲戏丑行的表演最具吸引力,影响面最广,盛演于闽南地区的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闻名,是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行当。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创始人为“闽南第一丑”柯贤溪。“高甲戏(柯派)”于2008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2、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说起二人转大家第一个应该会想起常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小品时顺便插播二人转的本山老师。赵本山老师把东北二人转带入大荧幕让全国的观众朋友所熟知,它的表演形式就是一男一女相互配合着一唱一和。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到吉林文化里了解二人转吧!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

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是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这种现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剧团二队。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了二人转的知名唱段。

例如《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马前泼水》《西厢观画》《骂鸭》《梁祝下山》《包公断太后》《水漫蓝桥》《二大妈探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编出大批传统剧目的同时,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也培养出了众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丑角演员有韩子平、秦志平、董连海、徐振武、尹伟民等等,旦角演员有郑淑云、董伟、李晓霞、关长荣、闫淑平、杨宏伟、孙晓丽、等等。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

扮妆种类

传统二人转的旦角装束分为两种正装,月装,正装即是戏曲装旦角需要在额前贴片子,还需要挂顶花和偏凤,后面要带线尾子等、有些还需要在戏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装即是仙姑头。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带假发套、后面可以用真模仿真发的假发套、例如胡玉娘。

二人转下装的化妆分为三种小生装,丑装,武生装这三种装。

艺术特点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唱腔特点

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

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可能你也喜欢:

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的妈祖信俗

澳门文化:深具凝聚力的妈祖文化

福建文化遗产有哪些,你知道吗?

至今不衰的苏州评弹

3、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我国的戏曲文化高度发达,同时也带动了戏曲周边的产物发展,就拿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山东柳琴来说,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久而久之柳琴也成了山东文化中特别的一个。

柳琴的历史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粱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1958年底,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诞生了。三弦柳琴由原来的两根弦变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个增加到24个。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扩大了音域,方便了转调,音色也由闷噪变得明亮起来。7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新柳琴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数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变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秆,用钢丝代替了丝弦。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丰富了表现力。从而使柳琴结束了200余年来仅仅作为伴奏乐器的历史,走上了独奏乐器的发展道路。

如今,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还担任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段落的演奏。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

柳琴的演奏特点

柳琴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还具有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它既适于演奏欢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在乐队中能与琵琶、阮、筝和二胡等乐器和谐默契地合作。

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它与西洋乐队合作时更别有风味,在音色上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民间乐队——常州丝弦中,柳琴能与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作用。在器乐合奏中,有时它还处于领奏地位,能很好地调节音色变化。

4、别具一格的黑龙江饮食:冰果

由于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部,气候较为寒冷。所以黑龙江人民根据气候特征制作出了代表他们自己独特的食物,而冰果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黑龙江文化吧!

冰果有冻梨、冻柿子、冻苹果、冻海棠等,品种很多。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几十斤,甚至成筐,冻在外面。茶余饭后,或亲友来访,吃上几个。冻后的水果因其组织成分发生了变化,故味道独特。冻果中味道最美的要属冻梨。冻梨外表黝黑,硬如铁蛋,一咬一道白印,不懂冻梨吃法的人还真吃不了它。吃冻梨要先把它放入凉水中暖,

5、别具一格的杭州滩簧

中国的戏曲传承数千年,即使在如今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依旧能凭借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特殊的唱腔吸引着人们,同时戏曲也有许多分支,杭州滩簧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城市文化里滩簧的世界吧。

杭州滩簧简称杭滩,为江浙滩簧一支,是浙江杭州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用杭州方言演唱。据传,杭滩起源于宋室南渡,康王建都杭州,患病在床,杭人为迎逢康王,创造这种坐唱曲艺形式,故又有“安康”之称。杭滩以坐唱形式,五、七人为堂,也有多至九及十一人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种;

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彩旦、小旦、老旦。艺人自操乐器,边拉边唱。乐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筝、笙、箫、笛、鼓板,有时也用洋琴。曲调包括滩簧、弋腔、昆曲和小调等,曲牌有“西江月”、“点绛唇”、“醉花荫”、“满江红”等二十多种。

簧,清代以来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代言体坐唱曲艺。民国初年经过化妆演出,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戏曲声腔。滩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嘉庆之际是滩簧的早期阶段,在当时坐唱曲艺风行南北的影响下,它是由南词说唱衍变而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形式。

道光以后,昆曲由盛转衰,滩簧继起,以坐唱形式移植演唱《缀白裘》(新集)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回书。沿用昆曲声腔,或取上半,或抽中段,或截下部,唱腔有繁有简,有时按不同角色变化曲调唱腔。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如弹词,拖腔又如昆曲,是一种将昆曲通俗化的唱法。

这一类移植昆曲的曲目,称为前滩。另有以汉族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的、以滑稽风趣见长的曲目,称为后滩。江南各地的滩簧,由于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词句、曲调各自有所变化,特别是后滩的曲调多吸收当地小曲,民间音乐色彩更浓。所以在总的形式及风格方面虽相类似,而具体曲调、伴奏、过门、唱法等都各有不同。因此各地滩簧多加以地方称谓杭州滩簧、湖州滩簧。

杭滩传统曲目分前、后滩两类。前滩如《琵琶记》、《西厢记》等,每本以四、五回为主,每回由若干曲调组成。后滩如《卖草囤》、《荡湖船》、《马郎荡》等,以唱小调为主,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另有单篇,以唱为主,相传有300多折。后滩曲目有18折。

滩簧的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可长可短,能伸能缩。唱腔舒展与繁促相间。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演出以在喜庆堂会场所为主,演唱者少至3人,多至9-11人,通常是5人或7人,脚色分生、旦、净、丑4个行当。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小旦、老旦、彩旦。

演唱者自操乐器,以鼓板击节,丝竹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筝、笙、箫、双清、扬琴,间或用笛;也有加小锣、小鼓的。唱正书前,有先奏音乐的,有先唱开篇或节诗的。加锣鼓的滩簧,以闹台为前奏曲。在应堂会演出时,一般先唱4个前滩曲目,饭后再唱4个后滩曲目。

早期的滩簧开篇《宫怨》,曾在清代影响到四川清音、广西文场、湖南丝弦等曲种,一直传唱到现在,称为滩簧调或滩簧腔,但多以当地方言演唱,音乐曲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6、猜你喜欢:

标签: 别具一格什么意思  别具一格是什么意思  别具一格服饰  别具一格的退休祝福语  别具一格造句  别具一格造句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20109.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