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别具情趣的东乡族鸡尾宴

来源: 最后更新:23-04-10 08:07:29

导读:

1、别具情趣的东乡族鸡尾宴
2、东乡族特产有哪些 东乡族十大特产
3、东乡族阿守拉节 东乡族的粮食节
4、东乡族的信

文章目录:

1、别具情趣的东乡族鸡尾宴

2、东乡族特产有哪些 东乡族十大特产

3、东乡族阿守拉节 东乡族的粮食节

4、东乡族的信仰是什么?

5、别具一格的东乡族建筑

6、猜你喜欢:

1、别具情趣的东乡族鸡尾宴

最近一直传着一句话——“这世界只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一个吃货,理解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民以食为天,人们靠食物汲取养分,而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美食之邦”,不管是正餐还是小吃都数不胜数。

那么,你知道东乡族的鸡尾宴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东乡族文化吧!

在黄土高原的尽头,洮河和大夏河的最下游与黄河刘家峡水库之间,夹着一块中间高、四周低平的土地。这里黄土山峦起伏,村落棋布,炊烟袅袅,层层碧绿的梯田旋上蓝天。黄河、洮河沿岸,绿树掩映,花朵喷香,渠水哗哗,庄稼繁茂,而东乡族人就是世代居住在这块黄土丘陵山地。

关于勤劳诚朴的东乡族人,人们知道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肉质细嫩、不膳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的“东乡手抓羊肉”,但是在饮食方面,东乡族还有更多人所不知道的别具情趣的的鸡尾宴。

好客是东乡族人的美德,只要你是被邀请的客人,你就会感到东乡族人的热情、诚挚、豪爽和对贵客特有的尊敬礼节,这鸡尾宴就是反映这种礼节的典型例子。

到东乡族人家做客,主人会根据来着的身份伺候客人。先是让座,让客人中的年长者坐中间上席,然后主人为客人沏上“三泡台”盖碗茶。茶过三巡,便有年轻人端上油黄酥脆的油香,接着是发子,炒菜,手抓羊肉,而最后一道菜,必定是鸡肉。

东乡族人吃鸡,先请阿訇宰好煮熟后,按鸡的部位解成十三块。先把鸡的两只大腿、两个胯子、两块勺勺解下来,再把鸡翅和小腿剁成四块,鸡胸部的岔子肉剁成两块,还剩一块是尾巴骨,亦即鸡尖。

在东乡族人看来,鸡肉中最上的就是鸡尖。

将剁好的件子按客人的长幼尊卑依次而食后,主人会把鸡尖让给来客中最尊贵的客人品尝。被让到鸡尖的客人也不立即吃下去,而是夹起鸡尖要给自己认为有声望的人和同辈礼让。一般,席间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客套程序,增加了寒暄和谦让的热闹气氛,但让归让,一般客人谁也不能接受礼让的鸡尖。

在东乡族人的席面上谁要是吃了鸡尖,象征着他代表全桌客人,接受了主人款待,说明他是主客,今天的宴席是为他的到来而准备的。吃了鸡尖的客人也感到被客人尊重的满足和骄傲。

关于鸡尾宴的吃法,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很早以前,有位东乡族人请外庄的一位头面人物和本庄的绅士来家中做客,没想到当时宴席上的鸡尖竟被本庄的绅士不客气地吃了,于是外庄来的客人当即拂袖而去,认为自己是贵客,鸡尖理应由他吃,结果被他人吃掉,意味着自己的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生气离席。

此事后来经德高望重者评理,最后以本庄的绅士拉双羊上门赔礼道歉,才算了结。由此可见,东乡族鸡尾宴是种十分严格和讲究的习俗,它说明东乡族人特别重视礼貌和自身尊严。

可能你也喜欢: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名菜

浙菜的文化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佤族的特色饮食文化的标志

与众不同的东乡族日常饮食

2、东乡族特产有哪些 东乡族十大特产

甘肃省独有民族东乡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拥有者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东乡族的十大特产有哪些你知道吗,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快来了解一下吧。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临夏颇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有一种流传:“说起手抓,想起临夏”, “客人来了,不吃顿手抓,枉来临夏”。所以手抓羊肉几乎成了东乡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作。

大红袍花椒

大红袍花椒金秋八月,红椒坠枝。位于刘家峡水库之滨的东乡县河滩镇,一片片大红袍花椒宛如朝霞,染红了田野山川。忙于采摘的椒农提筐背篓,穿梭于丛丛椒林之中,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唐汪大接杏

久负盛名的产于东乡县唐汪川,是当地人民经过长期培选育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400多年栽培历史。 唐汪大接杏肉质细密,味甜多汁,果色艳丽,富有芳香,平均单果重90.3克,最大的达150克,是极好的鲜食和加工品种。

川杏

又名大桃杏,主产于唐汪川,以个大色鲜,皮薄肉厚,汁多味美,纤维少为特色,营养丰富,宜生食。其仁味甜,也可食用。桃杏栽培源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

地耳

俗称地耷、地衣,属野生菌类。产于东乡县境内黄土表层上的地耳,较其他菌类营养含量更高,属黑色类绿色食品。

三炮台盖碗茶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顾名思义,即它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

地锅锅

地锅锅地锅锅是东乡族吃洋芋的一种方法。其做法很独特,不用锅,不用油,而味道却很特别,是一种别具情趣的野餐。

米面窝窝

把米面用滚烫的开水搅拌成团块,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带甜味,有时窝窝里还放上甜枣。

酥散

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细,扭成盘旋状,一尺见方,食用时掰开分食。东乡人对所有的面食,无论大小,都得掰开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囵吞咽,这是规矩。

罗婆弱

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3、东乡族阿守拉节 东乡族的粮食节

在中国的甘肃省,有一个叫做“东乡族”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是大多数的人也会汉语。那么,就让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东乡族阿守拉节,也就是东乡族的粮食节吧。

阿舒拉节,在每年伊历元月十日欢度这个节日。东乡族人欢度这个节日时,一般要吃一种用羊头、羊肠、羊肚、羊腿等杂碎和肉以及燕麦、小麦、包谷、青棵、扁豆等五种粮食熬成的稀饭。

“阿守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十”,即伊斯兰教教历的一月十日。它是东乡族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由于人们作恶深重,真主用洪水惩罚人类。这一天有位如哈造了方舟使部分生物乘上方舟,免遭洪水的淹没,致使人类能够繁衍延续下来。依布拉欣就在这一天出生,并且生下来就能和大人对话。依布拉欣因反对偶像而被多神教徒扔进大火中,安拉在这一天从火中救出了依布拉欣,还从鱼腹中又救出了尤努斯等人。

这一传说在东乡族人民中广为流行,并被重视。在东乡族地区,阿守拉节也是妇女儿童聚会的节日。东乡族各家主妇轮流操办这一节日。在东乡族村庄里,谁家的主妇吃上了鸡头,第二年就要轮到她来操办了。其余的各家各户都要出一些小麦和菜籽油。这一天,村里的男人念过经,作过祈祷仪式之后,简单地吃些饭,就各自出门了。这时只剩下妇女和儿童,她们可以大声地说笑,大口地吃各家的饭菜。

阿守拉节上,有一种特别的美味可口的肉粥,东乡语叫“罗波弱”,它是用小麦、青裸、蚕豆、扁豆、玉米粒和肉丝等混煮在肉汤里做成的,粘糊糊的,再泡上油饼,吃起来美味可口。在东乡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流传一首童谣,“阿守拉,依结之唐土啦!”意思是,在阿守拉节日时,罗波弱吃的肚子都快涨破了!“阿守拉”节还有另一层寓意,是粮食节,表示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是东乡族传统的阿守拉节。阿守拉节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的主妇轮流主持(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就走了)。在阿守拉节上,有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东乡语叫“罗波弱”,它是专门用各种圆圈粮食做的。如将小麦、青棵、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等混煮在肉汤里,粘糊糊的,再泡上油饼,吃起来可香啦。粮食节寓有对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4、东乡族的信仰是什么?

在中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宗教也满足了人们对于信仰的需求。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信仰,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这种信仰也是从古代时期延伸而来。那么,你知道东乡族的信仰是什么吗?下面的东乡族文化为您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在东乡族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东乡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阿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约在元末明初时,由哈木则率领的第一批40名传教士到达东乡地区。后来人们尊称他们为40个“舍亥古杜布”(即智者、哲人、贤人)。据说,哈木则精通阿拉伯文,持两种文字的经卷,足迹遍及东乡各地。哈木则选择了一个林密草茂的山梁定居,今称“哈木则岭”,并用本山的木材,在那里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称大礼拜寺。其余的一些传教士,在去河州路上的一个村庄里相聚后又分散到其他各地。

此后,第二批传教士来到东乡地区,由阿俩塔率领,共8人,后人尊称八大“赛义德”(阿拉伯文音译,意为“主人”、“先生”、“首领”)。阿俩塔落居在高山乡布隆谷。这40名“舍亥古杜布”和8名“赛义德”除远走他乡传教外,有14人落居东乡,至今坟墓尚在,并留有后裔。约在明末清初,穆豪引吉尼来到东乡地区,曾落居在北岭乡大湾头地方。这些传教士的到来和礼拜寺的相继建立,为伊斯兰教在东乡地区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清中叶以来,东乡地区也是西北伊斯兰教内部产生教派与门宦的主要地方之一。

在东乡族中,伊斯兰教通常分为三大派系,即老教、新教、新兴教(又称色勒夫,俗称三抬)。老教分为四大派系,即哲赫林也、虎菲也、库不稳也,嘎底林也。各大派系又分出若干小支系。西北地区习惯上把伊斯兰教的这种老教派派系称作“门宦”,“门宦”属于伊斯兰教中的神秘派,在国外称为“苏菲”(阿拉伯语),在我国新疆称为“依裨”(波斯语),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亦称为“门宦”。

东乡族信奉老教(门宦)的人数最多。共有九个门宦。即胡门、白庄、华寺、大拱北、张门、穆尖提、沙沟、海门、风门等。新教(又称伊赫瓦尼)信徒分布也较广。新兴教(又称色勒夫,俗称三抬)是解放初期产生的,信徒较少。各门宦都有自己的教主,又被称为“老人家”,教主的地位由创始人的嫡系世袭,有的门宦也有不世袭的,传给贤徒或教徒们举贤。

老教和新教各有自己的清真寺,教民只参加本教派清真寺的活动。新教(伊赫瓦尼)的教民一般都与本教派的教徒结婚。老教有门宦,有拱北,有教主,新教没有门宦,没有拱北,也没有教主。老教的主麻日(礼拜五聚礼日)在任何清真寺都可以做,新教则认为非在中心地区的大寺不可。

老教阿訇在教民中进行宗教活动时,先念《古兰经》,尔后吃饭,也可以接受“哈吉牙”(教徒施舍的财钱)。新教阿訇念了经就不能吃饭,吃了饭就不能念经,并且不能接受“哈吉牙”。

新教对天课五拾勒,非提勒,则卡提(宗教规定的税捐)看得很重,老教注重念经、“哈吉牙”。新兴教(色勒夫,俗称三抬),礼拜时要抬手三次(老教、新教只抬一次),教徒留长发,而老教和新教均不留长发。

5、别具一格的东乡族建筑

家对很多工作在外的人来说是一个只能在梦里才能经常到达的地方。家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容纳了小小家庭看穿冷暖的地方。远古时代的房子只是一个山洞,再发展到现在,人们更着重于房子的构造,那么,你想知道东乡族的建筑特色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东乡族文化吧!

庄窠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意为庭院。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东乡族人盖房打庄窠,一般没有择地看风水的讲究。但受汉族影响,立木时,用红布包梁。盖房打庄窠,除了请少量木匠以外,打墙、泥水活,都由家庭邻里和亲戚朋友帮工,先打庄窠墙,尔后盖房,上梁时,家庭主妇拿出红布和金银首饰之类,包在大梁上,用几束散麻扎住。之后,不解不取,任其久远。

庄窠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长辈谢世了,一般把长辈的上房空着,打扫干净接待贵客。

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间,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

厨房设在上房与乔也格相连的角落里,与住房分开。厨房除了做饭用之外,一般还作为洗大净的澡堂。牛羊圈和厕所多盖在门道的窝角里。有的则放在低矮的拦羊墙围成的小石园里,远离日常起居的卧室。厕所设在屋后,三堵墙围成一个露天的坑,便后盖上白土,有的另砌一个小屋作厕所。

东乡族现在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土房、瓦房。近几年在东乡族地区有建楼房的,原来的窑洞如今已经很少住人了,大多用于畜圈、草料棚、水房、洋芋窖或存放农具。

瓦房和土房的格局一样,都是一户一院,木制双扇大门设在东面或西面,门上镶嵌铜环等金属饰物。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为配房,正房两侧还建有角房,东北角设厨房。北房为正房,当地叫上房或大房子,建筑庄重,地基高于院面和其它屋基,房顶起脊盖瓦,正面为砖木结构,屋廊宽阔,檐前雕刻复杂精美。正房一门两窗三间,即房门在中间,窗户在门的两边。

居室内红箱、画柜耀人夺目,墙上挂有阿拉伯文字的对联。屋檐下的台阶上,始终放着一个随时洗手洗脸用的“汤瓶”,既节约又清洁。东西偏屋为晚辈居住,南边为牲畜和草料房。东乡人认为家居四方平正,财源广,子孙荣,门庭兴旺。厨房是独立的,砌锅灶,有大案板,方便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

可能你也喜欢:

最具朝鲜族特色的文艺表演:阿里郎

朝鲜文化:朝鲜族千人针的来源

朝鲜族特有的风俗之一:捣衣

朝鲜族食俗的代表:泡菜

6、猜你喜欢:

标签: 别具一格什么意思  别具一格是什么意思  别具一格服饰  别具一格的退休祝福语  别具一格造句  别具一格造句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18683.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