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八大藏戏剧目是什么,八大藏戏故事简介

来源: 最后更新:23-04-05 08:09:23

导读:

1、八大藏戏剧目是什么,八大藏戏故事简介
2、藏戏风俗取材佛经故事,劝行善德
3、蒲剧的传统剧目及其代表人物简介

文章目录:

1、八大藏戏剧目是什么,八大藏戏故事简介

2、藏戏风俗取材佛经故事,劝行善德

3、蒲剧的传统剧目及其代表人物简介

4、豫剧八大红脸王是谁,豫剧八大红脸王简介

5、越剧陆派的后起之秀:张宇峰简介及经典剧目

6、猜你喜欢:

1、八大藏戏剧目是什么,八大藏戏故事简介

藏戏的藏语名叫做“阿吉拉姆”。“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妹”的意思。根据传说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而且演出剧的内容大部分为佛经的神话故事。藏戏是一个很庞大的剧种。藏戏中有其中最为出名的八大,你知道八大藏戏分别是什么吗?又在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到戏曲大全看看吧!

《智美更登》:

《智美更登》它褒扬佛教利他主义信徒,在被冤屈流放的境遇中仍然坚持乐善好施,最后将儿女、妻子,以至自己的眼珠都献给乞丐。该剧是《大藏经方等部》中《佛说太子须大(上奴下手)经》的直接演绎

2、藏戏风俗取材佛经故事,劝行善德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可见藏戏在藏族文化当中的重要性。关于藏戏的传统剧目,里面有些戏剧中含有佛教内容,取材自佛经故事,以此在表演中向民众劝行善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看看藏戏风俗,其表演有何作用。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的演出风俗分为三个部分:

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劝行善德,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

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雄”是正戏,先由“温巴格更”(即戏师)用快板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等,然后人物上场。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由于传统剧目一般都是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典之作,所以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他们观看演出主要是欣赏剧中唱腔、舞蹈和特技等。因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人物可专心演唱或表演绝技。通过戏师巧妙安排,一台故事动人、唱腔优美、特技表演扣人心弦,并有同台演员帮腔伴舞的精美艺术形式就展现在观众面前。“扎西”是藏剧演出结尾时的集体歌舞,意为祝福吉祥。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等内容。

藏戏的传承意义: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3、蒲剧的传统剧目及其代表人物简介

不论是哪一种戏剧,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有优秀作品诞生,并不断发展改善,成为传统剧目。而这其中,演员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蒲剧文化中了解其传统剧目和代表人物吧。

传统剧目: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蒲剧艺人聚集在陕北延安南区合作社组成蒲剧班,曾演出《正气图》等。

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的翼城解放剧团曾演出现代戏《赤叶河》等。在西安有晋风社﹑唐风社。此外,在晋南也有班社坚持演出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蒲剧得到迅速发展,晋南﹑豫西﹑陕北等地相继成立的蒲剧团共有40多个。其中以山西晋南蒲剧院(今临汾地区蒲剧院和运城地区蒲剧团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员有王秀兰(小旦)﹑阎逢春(须生)﹑张庆奎(须生)﹑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主要乐师有车林娃(鼓板)﹑车太娃(板胡)等。又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工作者共同参加艺术创作和革新工作。

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贩马》﹑《杀驿》﹑《出棠邑》﹑《破洪州》﹑《少华山》﹑《麟骨床》,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代表人物:

本世纪三十年代,蒲剧舞台上的三个小旦的表演---王存才的“路数”,冯三狗的“乱弹”,孙广胜的“走”,都各称绝。特别是王存才在《挂画》中扮演的少女含嫣,更是唱做俱佳,技艺超群。因而时人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意即不当民国总统),“宁肯误了收秋打夏,不能误了存才挂画”之说,可见当时的蒲剧表演艺术确有极大的魅力。蒲剧艺术除具有各种梆子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表演艺术方面,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

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也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谚语里说的(孙)广盛,(王)存才,都是30年代红极一时的名旦。到了蒲剧艺术空前兴旺的20世纪50年代,不但整理改编出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徐策跑城》、《麟骨床》等,更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五大蒲剧明星--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联袂出演的戏剧电影《窦娥冤》,遍映大江南北,倍享美誉。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蒲剧艺术还体现在演员们的特技功夫上。阎逢春当年独创的“翎子功”,已被许多剧种演员推广承袭;80年代一批青年蒲剧演员们,又以传神的表演和精彩的水袖、椅子"双绝"等功夫获得戏剧“梅花奖”。

4、豫剧八大红脸王是谁,豫剧八大红脸王简介

红脸是脸谱中的一种脸谱,也被认为是好人的代表,红脸脸谱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关公。豫剧作为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悠长的历史也创造出不少在戏剧上有所成就的人,更是有着豫剧八大红脸王。

那么,本期豫剧文化一起了解豫剧八大红脸王是谁。

“红脸王”最初是豫东观众对唐玉成先生的专有称呼,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后来,唐玉成的弟子杨启超因在同辈弟子中表现突出,被人们称为“小红脸王”(以区别于“老红脸王”)。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古装戏,刘忠河及其红脸剧目走红。因刘称唐玉成为“师爷”,故刘忠河被人们称为当时的“小红脸王”或“豫东红脸王”。但当时尚无“几大红脸王”的提法。

八十年代中期,音像公司出版了唐玉成、张枝茂、刘新民、洪先礼、索文化、朱坤芳、陈传明、谢庆军等八人的录音录像,发行了命名为《豫剧八大红脸》的6碟装vcd。从此便有了比较流行的“豫剧八大红脸”的说法。

逐渐地,又把“豫剧八大红脸”的称呼,演变成了“豫剧八大红脸王”的称谓。后来又有人认为,把老“红脸王”唐玉成同其弟子辈的演员合并为“八大红脸王”似乎不合适(比如把常陈崔马阎桑“六大名旦”与她们弟子辈中找出四人合并为“十大名旦”。

或者把老“六大名旦”与“93十大名旦”合称为豫剧“十六大名旦”是否可行?这是同样道理),于是就把唐玉成从“八大红脸王”名单中去除,加上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由于各人的理解标准不同,这就有了不同版本的“八大红脸王”。

这些不同版本的“八大红脸王”,总计起来演员远远超出了八个,于是就有人综合归纳出了“十大红脸王”等说法。还有人对凡是认为唱得好的红脸演员,索性都叫做“红脸王”了。这样,就出现了“红脸王”称号被滥用的现象。

为了规范“红脸王”这个称谓,有人提出以下几种改进意见:

一种意见是:把“红脸王”的称号还留给唐玉成,其余的都称为“着名红脸演员”。

另一种意见是:按师承辈分,将其划分为:老红脸王、第二代红脸王、第三代红脸王、第四代红脸王等。但这种划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非唐门红脸恰当地(按年龄?年代?)分别比照到相应的辈分中去。

第三种意见是:仍把音像社已经出版了《豫剧八大红脸》6碟装vcd的唐玉成、张枝茂、刘新民、洪先礼、索文化、朱坤芳、陈传明、谢庆军等8人,继续称为“八大红脸王”(这不分辈分和年代)。

另外,可以推选出“当今豫剧八大(或十大)红脸王”(确切地说,是指活跃在21世纪初期,其剧目流行较广、演出走红、且都在世的着名红脸演员)。这可以采取举办“红脸王艺术节”、红脸剧目展演、调演、红脸演员擂台赛、投票推选等办法产生。网友也可以对此发表意见。

【结束语】如今的红脸王似乎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当初的红脸王是一定要有着深厚的功底以及唱腔。如今的大多数百姓但凡是认为唱的好听的都被冠上了豫剧红脸王的称号。

5、越剧陆派的后起之秀:张宇峰简介及经典剧目

现在是信息的时代,很多人可能对于戏剧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也不懂得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戏剧没有古时候那么的受欢迎。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对于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越剧中的张宇峰就是其中之一,她是越剧陆派的后起之秀。本期的越剧文化带你了解她。

张宇峰,1983年8月8日出生上海,越剧小生,主攻陆派,为上海越剧院演员。

1995年进入上海市戏曲学校,95届越剧班,师从曹银娣,主攻小生“陆(锦花)派”。2001年6月毕业,同年进入上海越剧院工作。2008年排全本陆派经典大戏《珍珠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17158.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