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有哪些

来源: 最后更新:23-04-04 12:25:50

导读:

1、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有哪些
2、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白仓高跷
3、极具民族特色的德昂族服饰文化

文章目录:

1、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有哪些

2、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白仓高跷

3、极具民族特色的德昂族服饰文化

4、极具地域特色的苏州传统民居

5、极具特色的羌族服饰文化

6、猜你喜欢:

1、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有哪些

服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使用再普遍不过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服饰来装扮自己,正所谓人靠衣装,美靠靓装。所以不同的服饰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每个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的传统服饰。那么,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中国传统服饰看看吧!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2、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白仓高跷

踩高跷的艺术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汉族传统娱乐项目。白仓高跷也被称为踩高跷,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脚上绑上长长的木跷进行表演。还想更加了解白仓高跷吗?下面的湖南文化带你更加深入的了解白仓高跷,一起来看看吧。

踩高跷俗称“踩高脚”,又称“耍高跷”。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晋时期已相当成熟,明清时,流传大江南北。在白仓,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把踩2米多高的高跷当成一种传统,一种艺术,流传至今。关于白仓高跷的起源,己无从考究,但文字记载己有203年的历史。据《邵阳县志》载,咸丰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仓赛神会、踩高跷、扎故事,复衍百戏。“白仓高跷”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险。

“高”是指白仓高跷的高度,一般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表演艺人踩在这样异乎寻常的高跷上,以奇险的动作表演谐趣的情节,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成为人民心中的神灵巨人。“奇”是指白仓高跷的造型奇特。人物角色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戏剧人物造型为主,化妆用色夸张古拙,形象力求生动有趣。高跷艺人们动用他们扎实的技巧,在高跷上把表演者的真脚”扎”起来,假腿动起来,真臀坐起来,假臀跷起来,以栩栩如生的奇巧技艺给人以艺术享受。

“险”是指白仓高跷的表演难度大。高跷艺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腿脚功力和武术基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练成灵巧的表演技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在高跷上表演出耍龙舞狮、前翻后滚、腾跃盘旋等高难特技而腿不软、心不乱、队伍不散。才能让观众惊心动魄,耳目一新。白仓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以表演戏剧角色为主,扮相滑稽,表演风趣。武高跷以展示特技和功力为主,动作惊险,表演激烈。清代乡土诗人高雄有诗赞曰:“高跷秧歌夸捷足,群儿联臂欲升天”。

白仓高跷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每次表演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十里八乡的乡亲父老吸聚到白仓,形成“红男绿女,填街塞巷”的场景,呈现出一派节日欢乐景象。

2007年,“白仓高跷”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3、极具民族特色的德昂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在中国的众多少数民族中,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德昂族的服饰是最具有浓厚的名族色彩的,而他们的服饰也与民间流传的故事紧密相连。想更了解德昂族的服饰文化吗?下面的德昂族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

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4、极具地域特色的苏州传统民居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那么在苏州文化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苏州传统民居会说什么样的呢?是不是会很有江南风味?一起来了解吧!

苏州传统民居的门当有着独特的造型样式,雕刻带有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从苏州园林及传统民居门枕石的寻访中,作者对这一建筑构件的分布、类型、造型和装饰纹样做了比较,从中感悟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儒家思想和民俗文化的密切联系。

传统民居的大门口常有一对石质或木质构件,它们在门槛两侧下方承托大门转轴,因形状像个枕头故名“门枕石”,俗称“门当”,与门楣上方的短圆柱形“户对”相望。这也是古代婚配嫁娶时门当户对的由来。

江南地区数苏州的门枕石保存较多,且年代较早。虎丘云岩寺断梁殿门前的一对螺纹抱鼓石就是元代造断梁殿时的原物,形状如卧狮,历经千年仍显出它古朴而大气的风韵。苏州地区目前能见到的门枕石大多为明、清所遗,明清时期江南的富裕使得建筑文化飞速发展,门枕石在形式、内容和艺术品位上也都达到了顶峰。

5、极具特色的羌族服饰文化

在羌族地区,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这些刺绣在羌族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服饰也非常有特点,现在我们就一起从服饰看羌族文化。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制作纺织毛布简单,其年代要有3000年了。文献记载,两汉甘青羌族人“女披大华毡为盛饰”,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经很普及。《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裘褐,被毡”。近代,羌族基本沿袭了袍服之制。

羌族人们的生活很注重场合,不同的场合穿不同

6、猜你喜欢:

标签: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ppt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文  民族特色服饰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xingzuo/fenxi/16843.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