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这真是对“科学育儿”天大的误会

来源: 最后更新:24-04-29 12:00:21

导读: 我的一位学霸师姐曾向我抱怨,看育儿书累死了。她在孕期时,就把书中提到的不同月龄孩子需要多少奶量、多

我的一位学霸师姐曾向我抱怨,看育儿书累死了。她在孕期时,就把书中提到的不同月龄孩子需要多少奶量、多少睡眠时间的数据,都摘录出来,背诵下来,以便有了娃之后能够“照章办事”,不至于让娃营养不良或睡眠不足。

这样的事情绝非个例。

我的大学同学,因为不知道孩子每顿母乳吃了多少量,害怕孩子吃不饱,可又苦于没有什么好办法知道母乳具体的喂养量,于是就发明了“数口数”的方法。231口——她说,这是她数过的孩子一次吃奶的吞咽数。然后大致估算了下每一口的量,由此算出每顿母乳的总量。和教科书上的一对照,在范围内,她总算心安了。

可是,这种言必称书本的方法,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确定感;相反,很多时候因为书本上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不知所从。

我建立的一个妈群,曾为同一个问题进行过多次“撕考”——如何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睡眠。

赞成睡眠训练的一派认为,训练不仅能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还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使他受益终身。并且,这一票人引用了各种严谨的科学文献,详实的研究数据,来说明这种训练并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而反对睡眠训练的那些妈妈,则拿来各种“亲密育儿”的理论,否定睡眠训练的必要性,还引用了不少来自心理学临床一线的资料,说明睡眠训练在娃儿心中留下的巨大阴影。

结果,搞得那些正被孩子睡眠问题困扰的家长,不知道应该听谁的。究竟是尽快训练,大家都爽;还是用无限母爱包容娃,默默等待长大。更有甚者,一直在尝试训练——不忍训练——无法忍受——再次训练的循环中饱受煎熬。

作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妈妈,以上种种我都深有感触。从孕期开始我就翻阅大量育儿书籍,还会坚持阅读“不说人话”的专业课本,查找艰涩难懂的外文文献。目的就是为了从众多良莠不齐的信息中,筛选出可以相信的那一种,从而为自己的育儿行为寻找依据,做到“心里有底”。

不过,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

一方面,当我们看了越多的育儿书,懂得越多“科学养育”的知识,仿佛烦恼也随之增长。育儿中处处是“标准”,我们却常常“不达标”。

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标准之间相差之大、观点迥异程度之巨,让人不禁疑惑——究竟育儿这事,有“科学”可言吗?

反而家中的老人却很是泰然,大多会跟我们强调:只要孩子在长高、在变重、精神头好,那就没啥大事呀,别瞎操心。

为什么老人们总是能淡定的看问题,我们却不淡然了?

一开始,我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知识分子的臭毛病,宁可信书本,也不信生活,犯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大忌。

但仔细想下去,我发现了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我们之所以会成为“指标控”,之所以“照书养”,之所以把那些白纸黑字的科学数据奉为圭臬,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缺乏育儿的自信和经验。

初为人母和人父,面对一个活生生又变化多端的小生命,我们实在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失常、哪里又暗藏着风险。于是,受过多年良好教育,自诩有些科学精神的我们,就寄希望于“科学”能够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让我们一劳永逸地对照着指标,轻松地判断自己养育孩子的行为正确与否。就如同我们对付一道道难题,撰写一篇篇论文,搞定一个个项目那样。

记得我曾跟一个心理学家朋友探讨过好多育儿的问题。我试图请他从专业的角度帮我判断,哪些理论是靠谱的、可信的。比如,新妈妈如果上班后要出差几天会对娃有影响吗?如果工作太忙无法陪睡,会不会伤害亲子关系?多大断奶才在心理上对他的伤害最小……林林总总。

可这位朋友每次在讲解了一大堆心理学原理后,总会强调这样一个意思:

我其实无法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太不相同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如此特殊的个体。你要做的,就是观察,体会,理解;然后,得出适合你家孩子的结论。这个标准,只有你知道。

几番来往,我逐渐明白,我们对“科学育儿”的最大误解,恰恰在于,追求养娃有确定、精确的答案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我们面前的,不是一次实验,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个人!

孩子的生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又拥有无数丰富的可能性。它怎么可能被抹平成一组数据、几行原理,怎么能用刻板的“标准”来统一应对呢。

正如PET理论所陈述的那样,在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按需喂养还是按时间表喂养、较早断奶和较晚断奶、较早如厕训练和较晚如厕训练这些问题的争论中,人们进行了无数的研究来证明一种方法优于另一种方法,却有大多数的研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孩子在需求方面存在着广泛差异,以及父母在接受孩子的交流方面有着巨大区别。

这里,就让我得出了我们误解“科学育儿”的第二个原因——反馈机制。

那些书本上写的方法,那些被科学研究证明过的理论,就如同别人家孩子身上穿的衣服,无论多么好看,套在自家娃身上都未必合身。一件衣服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关乎娃吃喝拉撒、坐立思行的育儿理论。

我们查遍了书本论文,却忘记了自己最真实的角色——父母。

孩子的情绪怎样,孩子的反应如何,宝宝舒服吗,宝宝适应吗,宝宝正常吗……这些,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体会,都是不难体察到的。动物都具有的本能,人又怎么可能没有。

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光是“照料”孩子那么简单,我们最大的责任应该是尊重孩子——把TA当成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平等个体,试图理解TA,学会和TA相处,解读TA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传递出来的信息——就如同我们和这个社会中的其他成人相处一样。我们其实没法决定要给孩子怎样具体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孩子本身,TA希望被怎样对待。作为父母,我们只是他们的代理人而已。一对父母是否优秀也恰恰体现在这里:你是否能准确地体察和发现,什么对自己的孩子是最适合的。

缺乏经验不是我们的错,但试图埋头于书本寻找标准,却忘记了观察孩子得出一手结论,削足适履,才是“指标控”们最大的错,才是今天对“科学育儿”最大的误解。

如今,家里娃已经快1岁半了,我也依然在看各种育儿书籍,从讲吃喝拉撒的医学科普,到林林总总的教育文献,育儿界总是不缺言之凿凿、流派纷呈、观点各异的理论。然而,我已不再为孩子是否“达标”,哪个说法是对的纠结。因为我知道,所谓“科学育儿”,是在提供给我们选择的可能和范围,提供给我理解孩子的工具和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科学育儿”真正的“标准”,从来都只在——自己父母的“眼里”和“心中”。

标签: 孩子  科学  书本  睡眠  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news/jyzx/448651.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