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之1-10条

来源: 最后更新:24-03-20 06:18:41

导读: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认为,由老人带孩子不是最佳选择。必竟隔代教育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观念,和年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认为,由老人带孩子不是最佳选择。必竟隔代教育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观念,和年轻人大不一样。溺爱孩子是老人最常犯的大忌,为此很多家长都认同一个观念:千万不要让老人带孩子,老人带孩子虽能给自己减轻负担,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却十分不利。

家长所说的上述现象和观点应该说都是事实,都没有错,但现实条件往往不允许我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毕竟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活的脚步越来越急,忙事业、忙应酬、忙加班、忙出差……种种事务让大多数年轻的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带孩子,因此带孩子的任务别无选择地落在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这样就给很多父母造成了既无奈又矛盾的心理。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无奈和矛盾。家长对隔代教育的排斥源于对这种教育方式的认识不全面,他们只看到了弊端,却没有看到优势,因此就更谈不上充分利用隔代教育的优势了。

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祖辈带孙子,其实好处多着呢:俗话说,“老小孩,小小孩”,老人大多都有童心,能理解孩子的幼稚行为,并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养育方面,老人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提前预料到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出现什么问题,并充分预防;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长时间陪伴和安全感,而老人恰恰有足够的时间为孩子创造幸福感和安全感;老人的“隔代亲”能使孩子感受到比父母之爱更浓烈的关爱;让老人看孩子还能使父母安心、踏实地去干工作、干事业……

总之,隔代教育的好处其实并不比弊端少,但很多家庭却没有好好利用。因此,我们说,在失败的隔代教育中,真正的错不在老人,更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没有为老人开展良好的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没有引导老人发挥自己的优势。

隔代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父母在外地工作,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生活由老人全权负责;另一种是父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养育孩子。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父母都要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体,老人只能是辅助。如果与孩子分隔两地的父母只因为不能常见到孩子,就让老人全权负责,不去关注孩子的教育,不和老人就孩子的生活、成长进行沟通、交流,就是不称职的父母。

因此我们说,在存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不仅有时刻关注、教导孩子的责任,还有为老人和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引导老人走出教育误区,正确施教、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责任。

如何让老人发现自己的教育失误?如何提醒老人而不伤害其感情?如何让老人主动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如何让老人对孩子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这些问题,在下面都能找到答案。

1.孩子的事到底谁说了算?——以父母为主,以老人为辅

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一颗心都牵挂孩子,每一双手都呵护孩子。毛泽东曾说,人多好办事。在全家齐参与的情况下,孩子得到了精心的照顾。但是,人多矛盾也多。虽然大家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各人的经验、判断、做法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妈妈觉得孩子应该吃清淡的饭菜,而老人认为盐吃少了人就没有力气;父母想给孩子请一个家庭教师,让孩子的学习更好,而老人认为不能把孩子累着了。这时,谁说了算呢?

当孩子拥有判断能力的时候,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听孩子的。但在孩子还不懂得作出选择时,应该由父母做主,老人提供参考意见。养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养”,二是“育”。“养”仅仅指孩子的身体发育,属于物质层面,因此父母和老人都能够胜任。而“育”属于精神领域,在这一点上,由父母亲自教育,更能培养出品格优秀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优秀的品格含义丰富,自信、诚实、宽容、独立、谦虚、有爱心、有责任感,等等,都属于优秀的品格。很多老人都具有这些优秀品格,但他们非常溺爱孩子,使孩子错过了形成优秀品格的关键时期。

尤其在隔代教育家庭里,隔代亲的现象十分普遍,老人溺爱孩子的情况最为严重,他们爱孙子孙女远远胜于爱子女——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玩就陪着去,甚至为孩子护短。这种教育丝毫没有考虑孩子在身体营养、心灵成长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导致孩子不能全面发展。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曾在广州举行“中国宝宝纪录”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

广州市儿童健康研究会主任李凤芝的调查数据表明,虽然目前大部分孩子在体格方面都能得高分,但在心理健康和相关能力上却不及格。李凤芝指出,这是由于“很多年轻的父母工作太忙,教育权完全‘放权’给老人,但老人容易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幼儿容易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任性等不良个性”。可见,这种教育是失败的,不可能培养出品格优秀的好孩子。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姚宗桥说:“孩子从0岁到6岁是个很关键的习惯形成时期,父母的参与尤其重要。其间爷爷奶奶只能帮忙照看孩子,不能完全代替父母的角色。”那么,由父母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情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许多父母也溺爱孩子,但程度比老人轻得多,加上文化水平、心理素质较高,适应能力、理解能力较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较新,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由父母肩负主要的教育责任,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以及孩子自身特点的品格优秀的好孩子。但在隔代教育家庭中,这种做法执行起来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距离遥远。许多年轻父母在城市上班,孩子留在老家,完全由老人带养。遥远的距离使这些父母无法亲自教育孩子。没有了父母的严格要求,孩子便懒散和放任起来。加上老人身边最亲的就是孩子,于是就对他们百依百顺。在过度的宠爱之下,孩子的品格越来越坏。

二是时间和精力太少。有些父母想亲自教育孩子,但由于工作繁忙,于是把老人接到城市,让老人帮忙照顾孩子。虽然孩子就在身边,但是这些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因此,隔代亲的现象仍然严重,孩子受老人的影响较大。在老人溺爱和护短的情况下,父母仍然难以培养孩子具有优秀的品格。

三是难以和老人沟通。一些父母意识到了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想和老人好好沟通,但是遇到了重重困难:有些父母不好意思,觉得指出自己父母的错误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有些父母没有沟通技巧,不仅弊端没有消除,反而产生了新的家庭矛盾;有的老人明白了儿女的意思,但是出于面子问题,明知自己错了,却不改正;有的老人由于知识结构、语言技巧、观察能力的不足,想纠正错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

四是经验不足。目前,我国部分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小时候由于父母溺爱,本身就存在各种人格问题,所以意识不到老人的一些错误。加上没有育儿经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难免犯各种错误。因此,孩子的优秀品格难以形成。

由于以上四种困难,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难度极大,但只要坚持以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中心,老人辅助教育,这样是完全可以培养出品格优秀的孩子的。

北京有一对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所以请奶奶来照顾孩子。奶奶很疼爱孩子,穿衣、穿鞋、系鞋带、系红领巾、整理书包……全部一个人揽下来。上学、放学的路上,奶奶还替他背书包。

没过多久,老师就找父母反映孩子的问题,比如东西掉到地上不会捡、鞋带松了不会系、红领巾松了不会系、衣服丢了都不知道……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父母开始留心观察,很快就发现了奶奶的做法。他们想法很明确:不能再让奶奶这样带养孩子了,但是怎么处理呢?是告诉奶奶不要再娇惯孩子,还是把奶奶送回老家呢?他们觉得奶奶太爱孩子了,只要看见孩子,奶奶就会不由自主地娇惯孩子,还是让奶奶暂时回老家去最好。

可是怎么跟奶奶说呢?当初可是自己请她来的啊!叫她回去,父老乡亲会不会瞧不起她,说一些风凉话呢?想到这些问题,夫妻俩谁都不好意思开口,但是看着孩子被娇惯得没有一点独立能力,父亲最终鼓起勇气,婉转地把想法告诉了奶奶。奶奶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经儿子提醒,发现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奶奶默默地点了点头。

父母开始亲自教育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们都会提醒孩子把书包收拾好,不要第二天早上再急急忙忙地收拾;早上一起来就叫醒他,教他穿衣、穿鞋、系鞋带……一段时间下来,孩子逐渐改掉了那些坏习惯。放暑假的时候,父母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于是让孩子跟爷爷奶奶回辽宁老家住了一阵子,去体验了一下农村的生活。孩子回来之后,父母发现以前那些改掉的坏习惯又回来了!一问得知,爷爷奶奶又开始娇惯孩子了。从此以后,父母再也没有让孩子单独回老家生活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发现隔代教育的问题并不难,难在如何处理。爱孩子是老人的情感需求,但是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让孩子脱离这个溺爱的环境十分迫切,父亲由此鼓起勇气劝奶奶回老家。亲自教育孩子之后,孩子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勤劳的人。奶奶看到孩子的成长,也没有计较父母的决定。

坚持以父母为主、以老人为辅的教育方式会遇到很多问题。总的来说,父母一要有勇气,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延误了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二要摆明利害,让老人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危害。老人爱孩子,就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将来无法在社会立足的人,因此会尊重父母的决定,主动卸下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由父母承担起主要责任,既能保留隔代教育的优点,也能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因此是解决隔代教育各种问题的核心。当然,隔代教育的问题多种多样,解决方法也必须有针对性,这些将在后文中一一讲述。

2.工作太忙了,顾不上孩子——再忙也要有亲子时间

都说现代人活得太累,各方面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不是吗?事业、住房这两座大山就已经让城市人不堪重负,倘若上有老下有小,就更加苦不堪言了。在所有觉得累的现代人当中,年轻父母最累,为什么呢?

大多数年轻父母的事业刚刚起步,好比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难免磕磕碰碰,经常摔倒,因此需要年轻父母集中精力把这个“孩子”带好。在家里,他们还要面对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比另外一个“孩子”更难对付,因为年轻父母没有一点带孩子的经验,经常在孩子哭闹时束手无策。

他们通常顾此失彼——顾上了事业这个“孩子”,就顾不上家里的孩子。这两个“孩子”已经把年轻父母搞得心力交瘁了,可是,房子、老人的问题让他们难上加难——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责任,无奈有限的积蓄只能买来狭小的房子,加上房贷不低,年轻父母被搞得焦头烂额,他们只有拼命工作,首先解决经济上的压力,于是,年轻父母都非常忙碌。

忙碌的工作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会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为人父母者,总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耍,这带来的快乐是金钱的增加、事业的成功所比不了的。可是,年轻父母不得不牺牲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时间,换来事业上的发展。

为了工作,许多年轻父母把孩子送回乡下,完全由老人带养,夫妻俩则住在城市,齐心协力,不断创造财富。在乡下,老人成为孩子最亲的人,孩子成为老人的情感寄托。

在一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的情况下,孩子对老人的依赖特别强,而老人也把对子女的思念转移到孩子身上。于是,隔代亲的现象产生了,孩子跟老人比跟父母亲得多,每到年底见到父母时,不免带有一种令父母心痛的陌生;而老人对孩子格外迁就,总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这种隔代教育导致孩子失去了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导致无法形成优秀的品格。

年轻父母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许多父母认为,当下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孩子一起生活,于是暂时把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抚养,等经济条件好了,再把老人和孩子一起接过来,全家团圆。这是一种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但是,等经济条件好起来时,父母可能错过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孩子一旦形成了顽固的恶习,将很难纠正。而且,没有亲子时间,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心理。

年轻父母小时候大多生活贫苦,苦尽甘来之后,他们很自然地认为:自己小时候没享受到的幸福,一定要让孩子享受到。这种心理就是补偿心理,在它的驱使下,许多父母不停地给孩子买玩具、做好吃的饭菜、穿名贵的衣服、睡软绵绵的大床……这种溺爱孩子的做法对正确教育孩子形成一股强大的阻力。甚至,有些父母一见到孩子,就把想好的教育计划抛到九霄云外。

因此,有条件的父母应该尽早和孩子一起住,就算忙于工作,也应该在自己的看护下,让老人带孩子,以便及时减少隔代教育的危害。那么,忙碌的年轻父母如何处理工作和教育孩子的关系呢?

我们认为,父母再忙,也要有亲子时间。与工作相比,教育孩子是一项更加重要、更难完成的事业,是每一对父母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是每一对父母必须承担的重任。那么,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怎么教育好孩子呢?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父母既做好工作,又教育好孩子呢?我们建议父母平时留意老人对孩子的影响,周六、周日多跟孩子在一起,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发现孩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及时纠正,没有就鼓励他继续发扬优点或引导他养成新的优点。

周一到周五,许多父母习惯于把白天没做完的工作拿回家来做,那么,当孩子打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是放下工作,和孩子逗乐一番,还是请走孩子,继续忙碌呢?无论作出哪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

选择前者,可以增进两代人的亲密关系,但是工作的思路被打断了;选择后者,工作几乎不受影响,但是和孩子的距离拉远了。父母该怎么权衡呢?要工作,还是要孩子?这是一种残酷的选择,但是现实不得不逼着父母作出选择。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发生这种事情,方法是父母要调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在家里加班的事常有,大人可以理解,但是孩子不能理解,这是父母左右为难的原因之一。在孩子眼里,家庭是一个制造欢乐的场所,孩子见了父母,没有不乐呵呵地走上前,央求父母亲一亲、抱一抱的,这是血缘关系使然。

假如父母在家里加班,投入地工作必然导致忘我,因而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不要在家里工作,工作没做完,应该在公司加班,做完了再回家。回家后,父母应该尽到父亲和母亲的责任,而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谈工作,因为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心里没有自己,从而转投老人的怀抱,形成隔代亲。

到了周六、 周日,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去户外游玩。平时,孩子要上学,父母要上班,两点一线的生活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太单调了,全家人的内心都十分渴望到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充分放松身心。而且,接触大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

在大自然中,孩子可以学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动物的繁殖、变异、争斗、习性,等等。在大自然中学习这些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亲切,效果比看教学挂图或者标本要好得多。

大自然蕴涵着美,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能从它们身上发现美,比如绿油油的稻田、怒放的野花、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的溪流、辛勤采蜜的蜜蜂、蝉的鸣叫、奔跑中的飞禽,等等。它们可以美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大自然还是孩子活动的天堂,在这里,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充分展现。玩水、玩沙子、捉蝴蝶、捕蜻蜓、爬树、荡秋千等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忘掉烦恼,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在这里,孩子可以看到种种生命迹象:小草竟然可以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看似枯萎的树木到了春天竟然长出了嫩绿的新芽;狂风暴雨之后,树木依然屹立不倒……看到这些迹象,孩子的心灵将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会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对自己充满信心。

大自然是一个奥妙无穷的课堂,因此,父母应该充分利用周六、周日两天时间,带孩子到公园、郊区等视野开阔的地方畅玩,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有一对父母在孩子6岁的一天全家人去爬山。爬山有很多条路,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探险精神,没带他走石梯,而是走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了两个多小时,一家人终于到了山顶。拍照、休息之后,他们准备下山。孩子爬累了,嚷着要坐缆车下山,妈妈就对他说:“缆车是给懒人坐的,可是,你是一个懒人吗?”

孩子使劲地摇着脑袋说:“当然不是啦,如果我是懒人,我就会坐缆车上来,而不会一步一步地爬上来了。”

“对了,既然你不是懒人,就不要坐缆车。在山脚下的时候,你说要自己爬上来,结果真的自己爬上来了,这说明你是一个有勇气的小男子汉,爸爸妈妈都很佩服你。现在,你也应该自己走下去。上山的时候,你是一个小男子汉,怎么这么快你就变了呢?”

孩子“刷”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上山的时候我是一个小男子汉,下山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男子汉!”

“这就对了。不坐缆车还能省下一笔钱呢,既然你下山的时候也要做一个小男子汉,妈妈就把省下的钱给你买玩具作为奖励。”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山上的时候体力充沛、兴致勃勃,一路上景色美不胜收,脚步自然轻快。到了下山的时候,体力有了很大的消耗,兴致也不那么高了,沿途的美景上山时早就欣赏过了,因而很容易产生坐缆车下山的想法。

孩子的体力本来就不充沛,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爬上山之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要坐缆车下山是再合理不过的想法了。但是,这对父母认为这是锻炼孩子意志的好机会,于是巧妙地激发了孩子的斗志,让他经历了一次难以忘怀的考验。

大自然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还能引发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是父母减少隔代教育危害的好去处。因此,在时间充沛的周六、周日,父母应该把工作放一放,把教育孩子提上日程。除了全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同龄人的世界里,孩子的身心同样能舒展开来,父母同样能发现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工作和孩子虽然很难两者兼顾,但是,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能推卸,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不能错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不能觉得带孩子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而应该尽到父母的责任。

在工作和教育孩子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父母再忙,也要有亲子时间,甚至应该牺牲一部分工作时间来照顾孩子。父母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亲子时间,尽最大努力把教育孩子这件大事做好,争取工作和教育孩子这两项事业都取得胜利。

3.孩子不在身边怎么教?——实施“遥控式”亲子教育

在忙碌的年轻父母中,有一部分父母的确没有把老人和孩子接过来一起生活的经济实力,他们大多数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和孩子短暂相处,其余时间都只能让老人带孩子。那么,这些父母如何防止老人溺爱孩子而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性呢?

我们建议这些父母实施“遥控式”亲子教育。虽然这些父母不能天天见到孩子,但是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及时纠正孩子走偏了的脚步。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忙碌的父母较为轻松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呢?

在通信网络遍布全球的今天,距离不再是阻隔亲子联系的障碍,冷漠才是亲子关系变淡的主要原因。因此,父母即使不能亲自教育孩子,也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其无法施行亲子教育,所以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难度也要大得多,要付出的精力比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母要大得多。

保持适度的联系是维系亲子关系的方法之一,也是及时了解孩子成长动态的方法之一。这里说的“联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写信、打电话,还包括网络相册、视频聊天等新颖的通信方式。微软为了推广其新版操作系统,曾作过系列广告,这些广告都有一个特点:主角都是孩子。

有一个广告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一边说,一边独立操作电脑,把最近的照片传到相册里,和远方的父母分享成长的喜悦。这说明,孩子具备了独立操作电脑和远方父母保持联系的能力,而年轻父母在工作中也几乎都能接触到同样的网络通信。此,即便相隔遥远,父母和孩子都可以熟练地使用网络通信平台,及时听到、看到对方的音容笑貌,在长时间见不到对方的情况下都能够保持一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是“遥控式”亲子教育的重要基础。

接下来,父母如何实施“遥控式”亲子教育呢?实际上,由于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遥控式”亲子教育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直接作用于孩子,二是通过给老人灌输父母的教育思想来间接作用于孩子。

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意思是,通过可见、可听的通信方式引导孩子形成优秀的品格。在众多即时通信方式中,视频聊天是首选。在视频聊天的过程中,父母的话语和身体语言都能够被孩子轻松捕捉到,因而具有最好的沟通效果。父母还能看到孩子率真的、细微的举动,通过孩子的言行,父母能观察到自己一个寄予厚望的眼神、一句富有教育意义的话、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在孩子心中产生的影响,因而能够根据孩子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的手段和轻重程度,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视频聊天是“遥控式”亲子教育的最佳途径。

视频聊天是动态的教育手段,倘若结合静态的网络相册,教育孩子的效果将更加理想。相册可以提供静止的记忆,供父母和孩子不断回想,以增进亲子关系和教育效果。

有一对父母工作特别忙,所以把孩子留在老家,夫妻俩在城市打拼。他们一年才回老家一次。每次见到孩子,母亲就冲过去抱起来,舍不得放下。父亲也是思子心切,不忍一年才能见到孩子一次,于是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配上摄像头,装上网络,然后教孩子用聊天软件。小孩子学东西就是快,一会儿就会用了。

一年才能见孩子一次,母亲夸孩子都来不及,因此很少批评孩子的缺点,而父亲认为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想方设法在短暂的相聚里尽可能多地纠正孩子的缺点。

过年了,市里很热闹,一家四口高高兴兴地到市里逛街。有一条街专卖吃的,有很多大排档。孩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好吃的,就不停地求父母给他买。父亲一一满足了孩子的胃口,当他把新买的羊肉串递到孩子手上时,看见孩子随手把刚吃完的糖葫芦棒丢到路上。

尽管地上很脏,有很多竹棒、木棒,但是父亲觉得孩子丢的那根最刺眼。长时间在城市生活使夫妻俩养成了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因此,看到孩子随手丢垃圾,父亲几乎是条件反射似的把糖葫芦棒捡起来,放到孩子手里,说:“乖乖,你看地上脏不脏啊?”

孩子低头一看,顿时晃着脑袋说:“太脏啦!太脏啦!”

“假如你把这跟棒子丢到地上,是不是更脏了呢?”

“当然啦!”

“地上脏了,裤子就很容易踩脏,奶奶和妈妈就要使劲洗才能洗干净,那样奶奶和妈妈会很累的,奶奶和妈妈这么疼乖乖,乖乖还要她们那么累啊?”

“不要!不要!”孩子一边说一边摇头。

“那应该把棒子扔到哪里去呢?”父亲一边说一边朝不远处的垃圾桶指了指。

“扔到垃圾桶去!”

母亲乐呵呵地把孩子抱到垃圾桶边,孩子弯下腰把糖葫芦棒丢进了垃圾桶。在一旁的父亲抓住时机,用数码相机拍了一张照片。

回去的时候,孩子已经忘记了父亲的话,在车上又开始乱丢东西了。这时,父亲就把刚才拍的照片调出来,讲起了刚才的故事。孩子想起来后马上就不乱丢东西了。父亲趁机说:“要是在车上有垃圾,就先装在袋子里,下车了再扔到垃圾桶里。”孩子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

春节假期很快就过去了,临走前,父亲特意叮嘱老人,要把孩子的不良习惯统统说给他们听,当天发生就当天说,老人看到儿子教育孩子的效果不错,因此非常支持。

和城市相比,农村的环境还是差一些,而且人们对此也不重视,孩子的奶奶对乱扔垃圾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受环境的影响,孩子不久就把父亲的教导抛诸脑后,恢复了往日的坏习惯。父亲知道后,想来想去,终于计上心头。他在网上建了一个相册,把春节回家拍的照片都上传到相册里,然后对老母亲传授了一个计策。

父母思念孩子,孩子又何尝不想念父母呢!没过多久,孩子就打开相册,一边看照片,一边乐呵呵地想起和父母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和孩子一起看相册。他们一边看,一边说当时的情景。当看到父亲拍下孩子把糖葫芦棒扔到垃圾桶的照片时,奶奶不失时机地说:“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是爸爸为了表扬你不乱丢垃圾拍下来的。你今天又把掉到桌子上的菜弄到地上去了,搞得地上都是油,你自己还差点摔倒了呢!”

孩子一听,脸红了,他觉得不应该忘记爸爸的教导,也不应该让奶奶好辛苦才把地上的油清理干净。虽然孩子没说什么,但是奶奶已经看出他的决心来了。果然,孩子以后再也没有乱丢东西。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两次教导就能做好的,尤其是一些顽固的坏习惯,需要家人反复教导。而对于一年才能见孩子一次的父母来说,仅凭春节回家的时间是不可能亲自教育好孩子的,父母必须善于借助美好的记忆以及老人的引导等间接作用。

网络相册是间接作用较好的体现,它比不停地打电话回家,在孩子耳根唠叨同样的话起的直接作用要大得多。话说多了,孩子就会烦躁,而将记忆凝结在一张张精心设计的照片里,将对孩子产生无言的启迪。倘若加上老人的正确引导,孩子将会下定决心自行纠正顽固的不良习惯。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相结合,可以使孩子不在身边的父母取得“遥控式”亲子教育的最大效果。通过视频聊天、网络相册以及老人的正确引导,距离不再是阻隔亲子教育的障碍,父母依然可以肩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依然可以培养出孩子优秀的品格。

而新型的通信方式还可以让孩子及早掌握现代生活、办公所依赖的电脑、网络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即使孩子不在身边,父母也不必过于担忧老人会宠坏孩子,只要父母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就能大大消除隔代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危害,给孩子优秀的品格。

4.为什么从来没有开过家长会?——父母才是家长会的主角

紧张的商务会议结束了,张先生急忙收拾好笔记本,准备回公司向主管汇报。路上,合作公司的一位主管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那孩子太让我操心了,老师几乎每个星期都打电话来家里,反映孩子的各种问题,光家长会,这个学期我就已经参加过三次了,真是搞得我分身乏术啊!”张先生一听,猛然想起来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家长会。

张先生的孩子正在读一年级,上小学以来,由于工作繁忙,张先生很少问及孩子的学习,只听奶奶说孩子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发展得不错,也就不担心孩子的成长,渐渐地就忘记了还有家长会这回事。

现在听合作伙伴这么一说,才觉得有点不对劲:孩子缺点多,老师自然要电话来访甚至家访,开家长会时也会直接指出来;孩子优点多,老师也会在家长会上表扬孩子,以便其他家长学习。可是,没有参加过家长会,这算怎么回事呢?孩子的成长到底有没有问题呢?带着这些巨大的疑问,张先生整个下午都无法集中精力工作,下班后匆忙赶回家。

回到家里,张先生看着趴在奶奶身边看书的儿子,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直到吃完饭,大家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他才提起这件事情:“快上二年级了,你们班还没有开过家长会吗?”孩子一听,条件反射般地往奶奶身上靠,奶奶则吓了一跳,没说一句话。张先生觉得不大对劲,怎么一提家长会一老一小就吓成这样呢?里面肯定有问题。但他没有逼问,而是第二天向孩子一位同学的家长打听了一下。

“家长会?都开过两次了!对了,两次都没见到你,都是你孩子的奶奶跟着去的。你孩子说你生病了,我本想打电话问问,谁知事情一多就忘记了,原来你啥都不知道啊!”张先生顿时明白昨晚一老一小为什么被吓住了,他想:“原来两次家长会他们都瞒着我呢!可是,为什么要瞒着我呢?”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和张先生有同样遭遇的父母不在少数。孩子为什么瞒着父母,让老人参加家长会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害怕。孩子害怕些什么呢?

在孩子看来,虽然能够天天见到父母,但是距离十分遥远,因为父母很忙,很少关心自己,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后,父母更少关心自己了,于是产生一种疏远感,因疏远而产生畏惧。在孩子眼里,忙碌的父母是那么陌生,即便偶尔关心一下自己也显得是应付了事,甚至关心不到点上。久而久之,父母变成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年轻父母大多属于白领阶层,工作繁忙,在工作中形成的接人待物的方式,会不自然地移用在家庭里。工作上一丝不苟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其他父母严格;在单位受了批评,回到家很容易找孩子撒气,即便情绪控制力较强,脸色也不会好看,亲子活动也会骤减。

在许多父母看来,这些都是一些不经意的举动,毕竟目前各单位对员工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但孩子无法理解职场上的琐事,因而在孩子看来,这些举动犹如风云突变,又如暴风骤雨,会对天真的心灵造成不小冲击。加上孩子自制力不强,往往会把父母的举动放到“爸爸不理我了”、“妈妈不爱我了”的层面上,因此非常害怕父母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

孩子害怕父母,最主要的不是上面所讲的两个方面,而是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好不好、各方面表现如何、听不听话是父母比较关心的事情。三者之中,学习是父母的头等大事。

孩子要起床上学了,父母宁愿上班迟到也要为孩子做好早餐,送孩子到学校;孩子对枯燥的内容不感兴趣,父母便买来各种营养品,妄想从生理上加强孩子的记忆力;孩子放学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小太阳转,把上课的事情问个详详细细;孩子要做作业了,父母都怕打扰孩子,躲到房间里安安静静地看书,电视不敢开,说话声小得像蚊子一样;孩子作业做完了,父母要拿过来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生怕孩子做错题目被老师批评……

父母对子女的学业如此关怀备至,子女的成绩稍微不如意,便会引起父母的抱怨,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引发家庭“地震”。孩子的成绩低于班级的平均分,父母便忧心忡忡;孩子排名靠后,父母便心急如焚;孩子有一科不及格,父母便大发雷霆;孩子留级了,家里便电闪雷鸣;孩子不想上学了,家里便山崩地裂……不只是孩子的父母,老人也会加入到引发“地震”的“力量”中来。

正如马有失蹄,学习成绩一直上升的孩子如凤毛麟角,偶尔分数低了,并不能说明孩子偷懒了、变笨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比如身体不适,又如状态不佳,等等,但是父母往往不加以分析,抱怨就飞流直下三千尺,把孩子喷成“落汤鸡”,孩子当然害怕父母批评自己,更加害怕在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一起批评自己了。

那么,为什么让老人去开家长会,孩子就不害怕了呢?首先,和回到家依然很忙碌或者板着脸的父母相比,老人的亲和力要大得多,主要原因是老人的压力比其父母要小得多。其次,孩子上学放学都由老人接送,孩子和老人之间的情感远比父母亲密,这就是隔代亲。

再次,很多老人喜欢为孩子护短,孩子因而不怕在家长会上受到老师的批评。基于以上三点,很多害怕批评的孩子都冒险撒谎,说父母出差了、生病了,不能来开家长会,于是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拉到学校。老人呢?很多老人认为小孩子嘛,犯点错是正常的,父母不必老是批评孩子,于是和孩子配合,演了一场场成功的戏,祖孙两辈人把父母蒙在鼓里。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核心,而家长会是家长和老师直接交流的宝贵平台。在家长会上,父母能够直接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而老师也能结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提出全面、有效的改正方案。因此,父母是绝对不能不参加家长会的。那么,父母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开家长会,又说服老人把宝贵的机会让给最需要的人呢?

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从老人身上入手,父母要让老人明白以下几点:

一、参加家长会是父母的权利,老人不能剥夺这项权利。老人是长辈,但不是家长,家长的事还需父母负责。

二、父母参加家长会的目的,是把孩子的学习搞好,让孩子各方面表现优秀。尽管在家长会上可能批评孩子,但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对孩子要求严格是希望孩子进步。

三、老人不忍心批评孩子,会耽误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养成优秀品格的黄金时期。尽管老人溺爱孩子,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已经成功养大过一代人的老人最终会接受儿女的意见。

其次,父母要改变自己,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再害怕父母的批评,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孩子害怕父母参加家长会的问题。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批评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呢?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应该遵循八大原则:

一、尊重孩子。孩子犯错,并不能说明他是坏孩子,他犯的许多错误都是无心的,只要知错能改,父母就应该停止批评。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喜欢把孩子臭骂一顿,这固然可以让父母出一口气,但是孩子会觉得十分难堪。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大打折扣,随着父母斥骂次数的增多,家庭不和谐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最终导致两代人生活的距离很近,心灵的距离却十分遥远。

二、不要当面批评孩子。在朋友聚会、家长会等人多的场合,切忌当面批评孩子,这会让孩子颜面无存,以后在同样的场合就会抬不起头来。正确的做法是等亲戚朋友走了之后,父母和孩子心平气和地好好谈一谈。

三、对事不对人。孩子犯错之后,心里会非常紧张,心灵处在崩溃的边缘,生怕父母严厉批评自己而不再喜欢自己。这时,倘若父母语气过重,或者方式过于强烈,都会让孩子产生误解,孩子脆弱的心灵就会破碎。因此,父母除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还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一件事情并不会导致父母不喜欢他。这样,孩子才会获得巨大的力量,促使他改正错误。

四、在错误中发现优点。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错误,孩子所有事情都做错的可能性较小,这时,父母不要轻率地全盘否定孩子,而要仔细分析,在指出错误的同时,肯定其中做得对的地方。在批评孩子缺点的同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会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对和错的鲜明对比之下,孩子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积极地保持自己的优点。

五、首犯必须批评。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教育之家”的创始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的夏洛特·梅森认为:“当儿童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必须制止他,只需给他们一个表示遗憾的眼神就可以了。”孩子第一次犯错时,精神会特别紧张,父母及时批评孩子,会给孩子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许多父母对孩子屡教不改感到迷惑不解,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作出恰当的批评。

六、不要翻旧账。唠叨是许多父母的毛病,他们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搞得孩子脑袋都快要爆炸了。唠叨是不对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唠叨,更是不对。许多父母唠叨的时候喜欢“忆往昔”,把孩子以前犯的错误,不管有没有改过来,都一股脑儿说出来。

他们以为这样会加深孩子的印象,其实不然,说得越多反而越说不清楚,效果比不上三言两句把话说明白。而且,翻旧账会让孩子迷失,让他们搞不清楚哪些已经改过来了,哪些要尽快改过来。最重要的是,唠叨本身就让孩子十分反感,用它来批评教育孩子,其效果可想而知。

七、引导孩子自我批评。父母批评孩子是批评的初级阶段,引导孩子自我批评是批评的高级阶段,其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时机恰当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作一番检讨,反省自己的过错。

八、批评错了要道歉。由于时间匆忙、知识水平等各种原因,父母的批评不一定都是对的,有时会产生误会,有时会做错事情。这时,父母要勇敢地向孩子道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一来自己的形象会大受影响,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勇敢地向孩子道歉,会使孩子明白承认错误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孩子会仿效父母的做法,坦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遵循了以上八大原则,父母批评孩子的做法就会得到老人和孩子的认同,批评的效果会有很大提高:老人为孩子护短的情况将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孩子不会从内心抵触父母的批评,慢慢变成一个不害怕批评、虚心接受批评、耐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有了这两点改变,父母会变成家长会的主角,在与校方的沟通中引导孩子在各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5.孩子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了——理性认识“隔代亲”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隔代亲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老人和孩子非常亲密,父母夹在中间,跟老人和孩子的关系相对显得疏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该浓浓的亲情变淡了呢?父母该怎么面对这种现象呢?

一亲一疏,两种相对的亲情存在于三代同堂的家庭中,是和父母的成长轨迹有密切关系的。当下的年轻父母大多数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的意识形态普遍存在叛逆心理,这是孩子不好教的原因之一。

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明显,一是因为父母的意识形态更强,比如对子女的期望更高、要求更严格等;二是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获得叛逆的成果——其成果不用和兄弟姐妹分享。基于独生子女叛逆性更强这种现象,当下,年轻父母和老人的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虽然这种状态随着儿女当上了父母而有所缓解,但小时候较为疏远的关系仍然是隔代亲产生的原因之一。

父母在外打拼,老人和孩子在老家生活,大多数隔代教育家庭都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距离和时间疏远了父母和老人的关系。大多数父母一年才回一次老家看望孩子和老人,如果夫妻是两个地方的人,则有可能两年才能看望双方老人一次,而难得的一次机会时间又非常短暂,父母和老人的关系因此减少了几分。

另一部分有条件把老人和孩子接到城市一起生活的父母,因为增加了经济压力而不得不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时间,因此虽然在一起生活,但是交流的时间很少。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父母和老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都导致了隔代亲的产生。

在照顾孩子这方面,当下的许多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身为独生子女,独立性本来就不强;二是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因此,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由老人来带孩子。这样一来,父母能够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好,但是少了很多亲子时间,孩子自然和父母疏远起来。而老人天天照顾孩子,祖孙两代的关系自然亲密起来。

基于以上多种原因,隔代亲将长期存在于隔代教育家庭中。身为父母,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尽孝道,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带养孩子,心里面自然充满了愧疚感,同时渴望改变隔代亲的局面,使三代人既同堂,又同乐。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面对隔代亲呢?

隔代亲的产生有较多的现实因素,它们是父母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困难,因此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考虑隔代亲的问题。首先,所有父母都想让孩子在身边成长,迫于经济压力才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因而隔代教育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

其次,老人在乡下十分寂寞,有了孩子,生活就多了很多乐趣,因此,隔代亲满足了老人的感情需要,父母必须正视这一点。再次,对于孩子而言,长辈的关怀极为重要,在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关怀的情况下,老人的爱尤为重要,它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成长,更是感情上的慰藉。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建议父母不干扰隔代亲,让祖孙两代人其乐融融地生活。但是,隔代亲毕竟不利于父母和老人、父母和孩子之间培养感情。因此,在尊重老人和孩子感情需求的情况下,父母应该通过沟通,增进和老人、孩子之间的亲情。

大人之间的沟通还是比较容易的,老人和孩子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沟通也相对容易,最难的是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因为缺乏沟通和不善于沟通,许多父母和孩子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从而加剧了隔代亲,甚至扭曲了隔代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呢?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工作忙,忽略了孩子的感情需求,而老人空闲时间多,因而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根本原因还是父母没有带孩子的经验,不懂得了解孩子内心的方法,从而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相比之下,老人在这方面比父母要强得多。那么,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好好沟通呢?我们认为,父母首先要懂得倾听。

美国一位大牌主持人曾经主持一个和孩子对话的节目,很受父母和孩子的欢迎。有一次,她问一个孩子:“假如你是一辆客机的机长,在一次旅行中,飞机突然出现问题,没有燃油了,你怎么办?”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就第一个跳伞,让他们等着我。

”在节目录制现场,许多观众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还从椅子上摔下来,他们都觉得这个“机长”发生灾难时第一个逃生,很不负责任。主持人并没有笑,她接着问道:“然后呢?”孩子说:“我去拿机油,回来救他们。”这时,观众都收起了笑容,他们没想到这个“机长”很有爱心,而且很聪明。

许多父母如同上面的观众一样误会了孩子的内心,究其原因,是父母不懂得倾听。倘若主持人没有往下追问,孩子就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观众也就听不到孩子的心声,而误会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机长”了。

在我们周围,不懂得倾听的父母非常多,而且,他们对孩子抱有偏见,认为孩子头脑简单、异想天开、自私自利,从而误会甚至冤枉了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倾听,怎样引导孩子主动向父母倾诉呢?

小作家张蒙蒙的母亲张世君认为,倾听孩子说话必须饱含热情、充满耐心。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下班回到家时都身心疲惫,渴望早点吃饭然后上床休息。而这时,假如孩子唧唧喳喳地跟父母说一些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琐碎事情,比如和哪个同学争位子、哪个同学碰掉了他的课本、哪个同学把他的铅笔弄坏了、值日时同桌偷懒等,父母就会烦躁不安,挥一挥手把孩子甩开。

父母上班时受了领导的批评或者做事不顺心,忍不住还会唠叨几句,何况是孩子呢?这时,孩子的一腔热情就会被冷水浇灭,久而久之,孩子有什么心事都会埋藏在心底,两代人的心就越来越远了。

张世君在孩子喋喋不休地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时非常有耐心。为了尽可能地引发女儿诉说的欲望,她通常把母女俩聊天的时间安排到吃午饭和晚饭后。吃午饭时,张世君一边吃一边听,时不时还点头称赞女儿表现好的地方。晚饭过后,母女俩喜欢散散步,一边走一边聊,有时张世君还提出意见,让女儿做得更好。通过这些方式,张世君和女儿成为了知心朋友,母女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很大改进。

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倾听是不够的,父母必须主动和孩子沟通。许多家长害怕主动和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有很多问题不跟孩子说孩子会变坏,而说多了孩子又不爱听。其实,父母这种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许多父母只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却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孩子理解不了,当然不爱听了。培养出双博士学位钢琴家吴纯的母亲吴章鸿在这个问题上很值得广大父母学习。

1998年,吴纯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年仅16岁就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儿子出国后,吴章鸿特别落寞,觉得心里面空荡荡的。她担心年纪轻轻的儿子在异国他乡的身心健康,于是从各种报纸杂志上精心挑选了许多好文章,她在空白处写了许多评语,还写了许多读书笔记,然后以“每周一信”的方式寄到千里之外的儿子手里。

这些充满激情的文字成为吴纯的精神食粮,是他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的精神动力。为了更加密切地和儿子交流,2001年,已经45岁的吴章鸿学会了电脑,和儿子进行网上交流,她每天给儿子写一封邮件,鼓励儿子努力学习。

沟通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一旦打开了孩子心灵的大门,就会发现潜藏在里面的能量,恰当地激发这种能量,孩子就会做出一番成功的事业。在母亲的殷切期盼和鼓励下,吴纯学业有成。2001年,他在吉利尔斯国际青年钢琴大赛中摘取桂冠。

2002年11月21日,他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办的“李森科国际钢琴决赛”中,一人囊括四项大奖。2003年,年仅21岁的他就担任“李赫特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评委。2004年6月,他成为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钢琴系博士生。

从吴章鸿母子的故事可以看出,距离和时间不会成为父母和孩子沟通的障碍。因此,隔代教育家庭中的父母不必担忧孩子不在身边而无法沟通或者孩子在身边却没有时间沟通。无论哪种情况,父母都能依靠发达的现代通信网络和技术,进行亲子交流。

当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必须抱着积极的心态。迫于工作的压力而应付了事,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孩子的心灵都很脆弱和敏感,父母稍有不耐烦,孩子都能轻松地捕捉到。

一旦孩子形成了父母只会应付了事或者流水线式沟通的印象,将对亲子关系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因此,孩子不在身边也好,孩子在身边却很少有时间沟通也好,父母都要珍惜每一次机会,特别是孩子主动倾诉的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拉近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是父母减少隔代教育弊端的基础。基础打不好,隔代教育的危害将长期甚至终生影响孩子。基础打好了,父母既尊重了老人和孩子的感情需求,又能增进因为隔代亲而变淡了的亲子关系,渐渐走向三代人同堂又同乐。最重要的是,它能一一化解隔代教育的种种危害,因而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6.“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用新观念战胜过时的老经验

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父母和老人经常会发生矛盾。比如,老人认为冲奶粉的水要热一些,否则化不开,所以孩子应该喝热奶;而父母认为水太热就会把奶粉的营养破坏掉,而且还很容易把孩子烫着。

又比如,老人认为大人、孩子的衣服可以一起洗,多过几遍水就能洗干净,非常经济;而父母认为孩子的抵抗力还不强,很容易感染大人身上的细菌和病毒,因此孩子的衣服要单独洗。再比如,老人认为没必要给孩子买那么好的洗发水、沐浴露等日常用品;

父母则认为,孩子的皮肤很容易过敏,必须买专为孩子设计的、刺激少的洗护用品。诸如此类的矛盾不胜枚举,对家庭关系和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矛盾呢?父母又该如何面对这些矛盾呢?

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和老人带孩子的方法不一样。老人倾向于经验,而父母依靠的是科学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多数老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生活贫苦,受的教育较少,处理事情靠的基本上是生活经验。有些经验很实用,有些经验则经不起科学知识的检验。

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解放前没有的新事物,比如新配方奶粉、婴儿护理用品等。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思想较为保守的老人大多采取抵触的心态,认为它们不如经验来得真实可靠。

而年轻父母大多出生在新中国经济腾飞之时,所受的教育远非老人可比,加上年轻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懂得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因而观念较新,并且不受一些不适用的传统经验的束缚。这种差别反映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老人和父母的教养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老人认为经验总不会错,父母认为应该用新的观念指导孩子的成长。

于是,在隔代教育家庭中,两代人因为孩子产生的矛盾特别多。在较量中,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的老人占据着优势,面对儿女的质疑,经常抛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的话。而教养经验不足、缺乏有效沟通能力的年轻父母常常难以在尊重老人、说服老人甚至批评老人用错误的方法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平衡,因此苦恼不已。

与尊重老人、说服老人甚至批评老人相比,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因此,父母必须学会用新观念战胜老人过时的老经验。这里之所以说“过时”,是因为老人的部分经验是对的。那么,父母首先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甄别老人的经验是否有用呢?

养育孩子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大事,尤其对于没有养育经验的年轻父母而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了解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切,比如哪种护理液对孩子的皮肤更好、哪种奶粉更适合孩子的体质等。要在孩子的需要上作出正确的选择,父母必须学习足够的科学知识。

当下,图书、音像制品、网络资料都有很多专门讲述养育孩子的知识,父母必须抱着做一个好学生的心态,认真学习。依靠丰富的科学知识,父母是可以对老人养育孩子的做法作出正确的判断的。对于那些经得起考验的老经验,父母要虚心学习。但是,对于那些过时的老经验,父母又该如何说服老人放弃,转而采取新观念来养育孩子呢?

成功的说服需要沟通技巧,而最好的技巧是理解。如何让老人理解养育孩子的新观念呢?换位思考是最容易让老人理解新观念的一种方法。

有一对夫妇比较粗心,有了孩子以后,为了让孩子得到细心的照顾,他们把孩子的爷爷奶奶接了过来,帮忙照顾孩子。两位老人都比较细心,为了让儿子和儿媳相信自己很有经验,能带好孩子,两位老人对孩子关怀备至。

比如,为了怕孩子着凉,他们给孩子穿了三四层衣服,结果孩子不一会儿就热得满脸通红,而且行动不便,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现在却变得慢吞吞的。爸爸妈妈回来看见后,很是心疼,特别是做妈妈的,一看见就把孩子外面套的厚衣服脱掉了。爷爷在旁边看见了十分不高兴,埋怨儿媳不知好歹。妈妈听了很难过,她知道爷爷奶奶是心疼孩子才给孩子穿那么多的,但是穿得太多,孩子很容易得病,而且不利于四肢的发育。

面对老人的批评,做妈妈的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爸爸看见了,便在一旁说:“孩子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咱们谁疼孩子都比不上她。虽然我们年轻人在带孩子上没有你们那么多经验,但是我们科学育儿的新观念不少。你们看,你们来之前,我们不是也把孩子带得好好的吗?我看啊,孩子他妈也是十分心疼孩子,所以才没跟你们商量就把孩子的衣服脱下来的。

你们看,衣服少了之后,孩子多高兴啊!到处跑来跑去的,这对孩子是很好的身体锻炼啊!”爷爷听了,点点头,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他想:自己认为孩子需要穿很多衣服,可是现在证明孩子不需要穿那么多衣服啊!他转身回到房间,就跟孩子奶奶说起了这事。奶奶听了也没有责怪儿子和儿媳,当然也不好意思认错,但是以后再也没有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了。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爸爸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想问题、爷爷站在儿媳和孩子的立场想问题是解决这次矛盾的关键。其实,当矛盾发生的时候,换位思考并不难,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只要看到孩子健康成长,再固执的老人也会放弃固执,转而用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法养育孩子。

除了换位思考,年轻父母还可以引用权威专家的话来引导老人。有些老人认为自己很有经验,因而不认同年轻父母的方法,但是,他们对权威人士和专家的话还是深信不疑的。因此,年轻父母不妨多留意营养专家和育儿专家的讲座、书籍,从中找出一些科学的依据,说服老人放弃过时的老经验。

有一位妈妈生下孩子之后,把婆婆接过来帮忙带孙子。这位婆婆是语文教师,知识丰富,加上带大了三个孩子,因此让妈妈十分放心。可是,问题正是出在婆婆的知识和经验上。孩子非常喜欢吃菠菜,婆婆就经常做菠菜面条。婆婆泡菠菜的时间特别长,如果下午3点开始做面,婆婆恨不得早上8点就开始泡。

泡菜可以有效去除残留农药,妈妈和婆婆都认可,但是妈妈认为泡的时间太长也不好,于是跟婆婆说了好多次。婆婆据理力争,说这是电视专家说的,没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妈妈向朋友求助。朋友说:“你婆婆不是很相信专家的话吗?那你就找一些专家的话说服她,记得要找一些比电视专家更权威的人。”妈妈恍然大悟,想起家旁边就有图书馆,于是趁着休息日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寻找依据。

工夫不负有心人,妈妈终于找到了蔬菜泡的时间过长反而会把农药泡进菜里的科学依据。回到家后她迫不及待地跟婆婆详细地说了说,并且把借出来的书递给婆婆。婆婆一看,果然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做法,以后泡蔬菜都把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样一来,不仅孩子吃到了健康的蔬菜,婆媳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老人坚信自己过时的老经验,父母不妨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等“外援”中找一些科学依据,以此来说服老人。不管老人如何相信自己,面对不得不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一般都会听从父母的建议,共同养育好孩子。

有些老人特别固执,一旦儿女反对自己的做法,就会大发脾气。这时,父母该怎么办呢?倘若父母坚持科学的指导,和老人理论,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不仅不能解决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还会留下巨大的家庭关系的伤疤,更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利的影响。处理这种问题的正确要领,是不能从正面强攻,而要避重就轻,先从侧面出击,缓和气氛。等到大家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因势利导,慢慢引导老人接受新的育儿观念。

一位妈妈生孩子的时候正值酷暑,大人和孩子都很容易出汗。为了孩子的健康,妈妈天天给孩子换衣服,还严格地把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分开洗,而且洗衣服的盆子和洗衣液都是分开的。婆婆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没必要天天换衣服,更没必要把孩子和大人的衣服分开洗。

于是,她洗衣服的时候把孩子和大人的衣服一起泡、一起洗。妈妈觉得婆婆不认同天天给孩子换衣服还是小事,但是不能接受婆婆把大人和孩子的衣服一起洗的做法。

有一天,婆婆把自己的袜子丢在妈妈专门用来洗孩子衣服的盆子里洗,洗完之后再洗孩子的衣服。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等婆婆下楼买菜的时候,迅速对盆子进行消毒,接着把晾好的孩子的衣服取下来放到锅里用沸水消毒。谁知婆婆很快就买完菜回来了,看到妈妈的举动,脸顿时就拉下来了,当晚,她没有吃饭。从此,婆媳之间谁也没有提“洗”字,这已经变成一个雷区,一旦踏进去,婆媳之间就会爆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后来,妈妈得知,婆婆多次向丈夫和公公哭诉,说妈妈嫌她脏。妈妈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觉得婆婆的一些卫生习惯很不好而已,但是,在婆媳关系闹僵了的情况下,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向婆婆解释。

几天之后,孩子起疹了,医生说是过敏性皮炎。无意中,妈妈听见婆婆问公公:“宝宝得了皮炎会不会是我洗衣服的方法不对引起的?”这时,妈妈恍然大悟:婆婆是个很能干但是很爱面子的人,只是如果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就等于向儿媳认错了。

妈妈知道婆婆太爱面子之后,开始改变以往和婆婆正面冲突的做法,避开该怎么给孩子洗衣服的话题,经常和婆婆拉家常式地闲聊,比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很容易导致皮肤过敏;夸婆婆的毛衣织得很漂亮,问婆婆能否给孩子织上一两件等。

通过恢复婆婆信心的谈话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天晚上,妈妈回来晚了,一开门就看见婆婆往孩子专用的盆里倒儿童洗衣液,准备泡孩子的衣服呢!

可见,正面交锋不适用于一些特别爱面子的老人,旁敲侧击才是改变这些老人做法的妙方。这些老人年纪大后,有时会比较固执,也会更加敏感、自尊。因此,父母要多体谅这些老人,顾及他们的面子和自尊,让老人在不伤及面子的情况下悄悄放弃过时的老经验。

改变老人过时的老经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父母必须作好思想准备。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会有一些令父母非常棘手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父母不宜和老人直接交锋,不妨借他人的力量助自己一臂之力,比如权威人士的话,又比如一些突发事件。

父母要相信,再大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不论老人还是父母,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在这个共同目标的促使下,老人和父母最终能拧成一股绳,以强大的力量推动孩子的成长。

7.“孩子别怕,奶奶给你撑腰!”——破解祖孙的“攻守同盟”

在父母把老人接过来帮忙照顾孩子的家庭中,经常会出现令父母不知所措的情况:管教孩子比较严,孩子就跑到老人那里寻求庇护。老人心疼孩子,常常拍着胸脯说:“孩子别怕,奶奶给你撑腰!”这时,父母就很难管教下去了:倘若接着批评孩子,老人会护着孩子,反过来批评父母没必要管得这么严;倘若劝说老人不要护着孩子,老人会觉得晚辈批评自己很不应该,往往会说:“你怎么能这样跟我说话呢!

”假如孩子这时使坏心眼,趁机挑拨父母和老人的关系,结局就很难收拾了。这样一来,老人成为孩子的“盾牌”,一旦父母批评孩子,孩子就拿出这面“盾牌”保护自己,甚至在老人面前说父母的坏话;而老人溺爱孩子,因而经常在孩子面前批评父母管教不当。大多数父母都拿祖孙的这种“攻守同盟”没办法,时间长了,在孩子面前一点威信都没有了,这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呢?

从战术上讲,既然祖孙两代人结成了同盟,那么父母也应该结成同盟。倘若夫妻俩本身就有分歧,首先在人数上就不占优势,要破解祖孙的“攻守同盟”就更难了。夫妻结盟之后,不妨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扭转家庭教育的局势。

在祖孙的“攻守同盟”中,老人是父母做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只要老人不再为孩子护短,孩子就失去了“盾牌”。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老人为孩子护短的状况呢?我们认为,老人为孩子护短原因有两点:一是隔代亲,二是老人不明白为孩子护短的危害。

对于第一点,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和孩子的联系,增进亲子关系,这在前一章已经详细讲述。第二点比较难办,许多老人认为父母管得过严,因此不忍心孩子受苦,千方百计减轻孩子的负担,为孩子偷懒、任性、自私、蛮横等各种坏习惯找借口。那么,父母如何让老人明白这样做是害了孩子呢?

有一对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奶奶为孩子护短的事情极为烦恼,老人很固执,根本听不进劝解。说多了,老人就发起火来,说儿女一点都不尊重老人,一点都不心疼孩子。天下哪有不心疼孩子的父母呢!还不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啊!出于不愿意和老人发生太大的矛盾,夫妻俩费尽心思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有一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孩子很快就吃饱了,跑到儿童天地玩耍,爸爸妈妈一边吃一边看着孩子。不一会儿,儿童天地传来了打闹声,他们一听,是孩子在大喊大叫,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孩子和几个小朋友在争抢滑梯。孩子执意不让小朋友玩,几个小朋友一致认为应该大家一起玩。看到这里,爸爸计上心头,决定下次吃麦当劳的时候拉上奶奶。

孩子又嚷着要吃麦当劳了,爸爸高高兴兴地拉着孩子,叫上奶奶,一起走进了麦当劳。孩子吃完后又跑到儿童天地去玩了。奶奶的眼睛时刻盯着孩子。不一会儿,孩子又和小朋友吵了起来,爸爸和奶奶连忙走了过去。原来,孩子又在抢滑梯,结果遭到好几位小朋友的一致反对。即便看见两个大人走过来,几位小朋友也一点都不害怕。

孩子一开始争不过小朋友,但看见奶奶走了过来,胆子也大了起来,嚷着说:“奶奶,我想坐滑梯,可是他们不让。”

爸爸一听,心里想:“这孩子又在编,我一直都在看着呢!这回你可骗不了奶奶了。”他说:“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乖乖,你从头到尾把事情说一遍,让奶奶听听。”

孩子说:“我想一个人玩滑梯,可是他们不让。”

爸爸知道接下来孩子又要撒娇了,于是赶紧打断了孩子的话,问小朋友:“你们觉得呢?”

一位年纪最大的男孩说:“应该大家一起玩才对!”

一位最小的女孩跟着说:“对,这个滑梯不是他一个人的,更应该大家一起玩了。”

“是谁告诉你这些道理的啊?”爸爸循循善诱。

“是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说好玩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快乐,一个人玩多没意思啊!”

这时,爸爸对奶奶说:“妈,我看这些孩子说得对,一个人玩确实没意思,孩子都喜欢热闹,大家一起玩,才会都高兴。一个人玩,多没意思啊!”

奶奶也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每天吃完饭就到楼下和一帮老人聊天,有时还和大家一起跟着录音机的音乐跳舞,因此觉得孩子爸爸的话很对,她跟孩子说:“对啊,宝贝,跟小朋友玩多有意思啊!”

爸爸看初见成效,决定加强攻势,他问孩子:“那你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啊?上次你还和小朋友吵起来了呢!”

孩子看了看奶奶,什么话都没有说,奶奶也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叫孩子和大家一起玩就回座位接着吃了,爸爸也没说什么。

孩子同意和大家一起玩了,他玩得可高兴了,脸上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开心的笑容。奶奶在一旁看到了,也乐起来了。爸爸趁机说:“妈,你看孩子现在玩得多高兴啊!这孩子,以前太独食了,所以才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现在不独食了,多好啊,孩子比以前高兴多了!”

奶奶听了很不好意思,知道自己以前什么好的都给孩子吃不对;有好几次,儿子让孩子把好吃的让给自己,自己还批评他不懂得照顾孩子,这就更不对了;还有很多很多……看着孩子欢天喜地的样子,奶奶一下子想起来很多往事,她下定决心不再护着孩子了。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让老人明白护着孩子是害了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对比。让孩子和小朋友对比,老人就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明白孩子的习惯有多么不好;让老人看到孩子改变习惯后的变化,老人心里就很容易反省自己的错误做法。这种无须正面冲突的做法不仅考虑到了老人普遍固执,还不伤及老人的自尊,因此值得困在隔代教育之中的父母参考。

用这种办法破解祖孙的“攻守同盟”有一个技巧,那就是由谁跟老人说。假如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父亲出面比较合适;假如和孩子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母亲出面比较合适。毕竟与儿媳、女婿相比,老人更容易接受儿女的劝说。

从老人入手可以采取对比的办法,那么,假如从孩子入手,怎么破解祖孙的“攻守同盟”呢?和老人相比,孩子更难应付,一是因为孩子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二是被宠惯了的孩子的思维习惯很难改变。当然,孩子身上也有有利于父母破解“攻守同盟”的地方,那就是孩子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父母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明白改正缺点多么重要。

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张翔高高兴兴地去,却哭着回来。爸爸一问原因,才知道其他营员都懂得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穿鞋,而自己还要老师帮忙,结果被大家笑话了。爸爸听了,当着姥姥的面把孩子抱在怀里,温和地说:“那以后你是不是不想再让小朋友笑话了啊?

”张翔使劲地点点头。爸爸接着说:“那你以后,就要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穿鞋了。假如还要姥姥做这些事情,你还是会被大家笑话的。你说对不对?”张翔哭着点了点头。

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姥姥来到张翔的房间,准备给孩子叠被子。谁知张翔说:“姥姥,以后不要你帮我叠被子了,我要自己叠被子。”“姥姥帮你叠被子又快又好,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去刷牙洗脸,为什么不让姥姥帮你叠了啊?”张翔把在夏令营的事情说了一遍,“我再也不想让小朋友笑话我了,姥姥你要帮我啊!”姥姥听了很高兴,觉得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该自己做了,但是不忍心让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件费力的事情,于是说:“好,姥姥一定帮你。

这样吧,这几天姥姥先一个人帮你叠,你在旁边看着,过几天再和姥姥一起叠,再过几天你就可以自己叠了,好不好啊?”张翔停止了哭泣,高兴地说:“好啊,姥姥,你要一边叠一边告诉我怎么叠啊!”爸爸在房外听见了,微微一笑,知道孩子成功地迈出了独立自主的第一步了。

从张翔的变化可以看出,利用孩子来说服老人并不难,只要遇到恰当的机遇,父母都可以让孩子明白以前老人宠着自己的害处,从而让孩子产生独立自主的愿望,最终从内部瓦解祖孙的“攻守同盟”。

无论从老人入手还是从孩子入手,核心都是达成共识。老人和父母达成共识,就是让老人明白护着孩子的危害;而父母和孩子达成共识,就是让孩子主动改掉依赖老人的坏习惯;最终三代人会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让孩子形成优秀的品格。

这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而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因此,破解祖孙“攻守同盟”是隔代教育家庭难以回避的大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孩子将养成一大堆坏习惯。而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让父母肩负起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让孩子在父母的教导下健康成长;还可以改善父母和老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同时减轻老人照顾孩子的负担,对三代人都有益。

8.“你怎么能这样跟我说话呢!”——沟通有术,平息“战火”

沟通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和老人的沟通尤为重要。沟通不好,不仅会产生家庭矛盾,更重要的是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长辈产生不信任。因此,借助良好的沟通填平父母和老人意见上的裂痕,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无论父母还是老人,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是因为养育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不同,父母和老人在养育孩子的细节上有很多差异。错误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无论父母还是老人,只要知道错了,都会欣然改正。那么,正确的一方如何让错误的一方知道错了呢?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父母处理得不是很好。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老人不能接受自己做错了的事实,而是父母缺乏沟通技巧,导致不仅小问题没解决好,还会引出大问题。那么,父母和老人沟通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在给孩子冲奶粉这件事情上,不同的表达方式后果有什么不同。

第一位妈妈说:“老公,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记不住!奶瓶很脏,要先洗干净,再消毒,才能给宝宝装奶。这么简单的事情,每次都要我说你,你真是猪!”爸爸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我是猪,做不好,那你来做好了!”在客厅看电视的奶奶听见了,很不高兴,跑到厨房说:“如果他是猪,那我和孩子的爷爷是什么?”

第二位妈妈看见婆婆没有把奶瓶洗干净就去消毒,不高兴了,小声地对婆婆说:“妈,奶瓶要先洗干净才能放到锅里消毒,要不然效果不好。”婆婆老了,耳朵不大好使,看见儿媳脸色不好看,赶忙问:“什么事?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妈妈有点不耐烦了,把锅从婆婆手里拿了过来,还是小声地说:“算了,还是我来做吧。

”婆婆还是没听清楚,看见儿媳满脸不高兴,她也火了:“我是来给你们带孩子的,再怎么不好,你就直接跟我说啊,怎么能给我这种脸色看呢!”妈妈赶紧说:“妈,我没有!”“还说没有,你照镜子看看你自己。得了,这样对我我还待在这里干啥啊!我这就回老家去,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位妈妈说:“老公,奶瓶很脏的,要先洗再消毒,要不然宝宝会拉肚子的,千万要记住啊!”爸爸说:“哦,是啊!可不能让咱们的宝宝闹肚子啊!我差点没消毒就冲奶粉了,幸亏你提醒啊,我赶紧再洗一遍,然后好好消毒。”在客厅看报纸和电视的爷爷奶奶听见了,抬起头看了一下对方,微微一笑,然后又忙着看报纸和电视了。

从上面三种情况可以看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前面两种情况都因为父母有意无意的态度给老人造成了理解障碍,导致老人不能及时明白儿女的意思。

第一种情况,“猪”这个字在年轻父母心中的含义和在老人心中的含义有很大差别。在年轻父母当中,“猪”可以是一个昵称,老公把老婆或者老婆把老公称做“猪猪”的人不少。而在QQ等聊天软件中,卡通化的“猪”是非常可爱的,朋友之间经常以“猪”的表情来聊天,这并没有侮辱的意思,而是显得朋友之间非常亲密。即便不高兴而称对方为“猪”,其批评的程度也很低。但在老人心中,“猪”是好吃懒做的典型,说一个人是“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中,父母和老人对“猪”的表达意义产生了理解上的差异。

在第二种情况中,儿媳说话的声音太小,导致婆婆放大了儿媳的不满。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许多年轻父母想指出老人的不对,但是不好意思,因此声音比较小。而老人大都因为年纪大了,听力下降,因此听不清儿女说什么,但是能清晰地看到儿女的表情。在声音没有起到沟通效果的时候,视觉被放大了,导致比较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变成难以弥补的裂缝。

分析下来,我们可以总结出,由于词汇的意义发生变化、父母没有意识到老人身体功能的衰弱、父母面对老人错误的做法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等多种原因,许多父母难以和老人达成有效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非常苦恼,老人也十分不满。那么,父母和老人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

最重要的莫过于两代人要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了。这里说的“共同语言”不仅包括父母尽量对老人感兴趣的事情同样抱有兴趣,茶余饭后多和老人唠嗑,还包括父母要尽量使用老人能够理解的词汇、语法。两代人的语言环境相差二三十年,必定会发生许多变化。

特别是网络的兴盛,许多盛行于网络的词汇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老人根本没听过,更不知道什么意思。年轻人说话的腔调、夹杂着英文单词的表达方式,也让大多数老年人看不惯。而老年人老生常谈的往事,距离年青一代十分遥远。许多乡村才有的趣事,年轻父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而这些事情传达出来的情感,年轻父母也无法理解。

语言环境造成了两代人的一种隔阂,反映在沟通上,表现为两代人在一起时很少聊天。在养育孩子这个共同关注的焦点上,两代人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多差异,造成不良沟通。基于此,我们建议做儿女的要尊重老人的语言环境,和老人沟通时尽量使用浅白、简短的语言,不要使用新生词汇。当然,新的养育观念必然产生新的词汇,这些词汇父母还是要向老人普及的。

人老了,身体各方面都会衰弱,在和沟通相关的听觉、视觉上,老人都会出现明显的功能衰减,诸如看不清楚、听不清楚等情况频繁出现。因此,父母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况,说话时不妨大声点,语速放缓,吐字清晰;写信、发邮件时宜用粗笔,字写大一些,字迹清晰。身体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方式,但是父母在使用身体语言时,要分清声音重要还是身体语言重要。像上面的第二种情况,声音是沟通的主要方式,表情是自然流露。

因此,应该以声音为主,大声说话,但是那位妈妈没有注意到老人听觉的衰退以及声音比表情更重要,造成了不良沟通。基本上,听觉和视觉是互为补充的,声音上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反之亦然。但是父母要注意,听觉和视觉之一缺失了,另外一种就会被放大。

像上面的第二种情况,婆婆听不清楚儿媳说什么,只看见儿媳满脸不高兴,就把身体语言放大了,导致婆媳之间的一次矛盾。因此,父母在声音和身体语言相结合来表达时,必须分清主次以及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

老人身体变差还会带来另一种情况,就是变得不大耐烦。这要求父母说话时要充满耐心,尤其在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时,更加需要父母详细解释。老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毕竟比年轻人差,一些新观念、新方法在年轻人看来也许很简单,但是老人要理解起来就可能要费一番工夫。因此,倘若年轻父母说两遍就不耐烦了,老人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会认为年轻父母瞧不起自己、自己耽误他们的时间,心理随之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要知道,老人过来帮助带孩子,是儿女尽孝道的大好机会。虽然同为一家人,但毕竟是客,而且是异乡客。一旦老人误以为父母不尊重自己、看不起自己,就会认为自己对于儿女而言是一种累赘,接而产生强烈的不被认同感,这对老人而言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因此,年轻父母必须善于观察、充满耐心,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使任何一次沟通都完整而有效。

老人接人待物的方式和年轻人有差异,因此,老人偶尔会对年轻父母提一些古怪的要求,有时显得很保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时,父母应该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以便给老人留下良好的感觉。对于老人保守的观念,年轻父母不必太激进,随着孩子的成长,老人会看到新观念、新方法的作用,在认同儿女养育方法的同时,也会认同父母作为养育孩子主体的地位。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养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它的成败和父母的话语权是密切相关的。

这里说的“话语权”是指孩子的事情谁说了算。要改变老人的固执、保守,是需要父母较长时间努力的。一旦父母的主体地位确立,围绕孩子的家庭矛盾就会慢慢减少,从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而这源于家庭矛盾的减少。尽管父母和老人的成长环境相差很大,难免会出现矛盾,但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在这个共同目标的驱使下,绝大多数矛盾是可以轻松解决的。

而目前两代人之间之所以矛盾不断,基本上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作为儿女,父母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在尊重老人、认同老人、考虑老人身体变化的基础上,积极化解各种家庭矛盾,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

9.“连衣服都洗不好,怎么带孩子!”——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在隔代教育家庭的矛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经验造成的。比如,年轻妈妈不会洗孩子的衣服,老人就会说:“连衣服都洗不好,怎么带孩子!”又比如,老人不会使用电磁炉,结果把孩子的营养餐煮过了,做出来的东西不仅口感差,还失去了营养,这时,年轻父母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满。

种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堆砌起来,就会不定时地爆发家庭矛盾。由于父母和老人在知识水平、生活习惯、养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差异,家庭矛盾难以避免,但却是可以大大减少的。除了通过上文所讲的沟通技巧,父母还可以通过分工的方法,让家庭氛围尽量和谐。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父母和老人各有各的长处,通过合理分工,能最大化地发挥个人能力,照顾好孩子,维护好家庭关系。那么,父母和老人该如何分工呢?

我们先来看看两代人的特点。时间上,父母一般工作繁忙,加班的事情常有,加上交通不够完善,回到家里一般都较晚了。而老人基本上不用上班,时间充裕,活动范围也不大,因而可以腾出大量时间。知识水平上,父母所接受的教育要比老人高得多,因此智力水平较高。

而老人幼时受的教育少得可怜,生活改善后又忙于东奔西跑,维持生计,因而智力水平较低。生活习惯上,父母比较跟得上潮流,崭新的生活体验十分迎合年轻父母的口味。而老人比较保守,生活很有规律,安排得有条不紊。养育观念上,父母懂得以科学知识和新兴教育理念养育孩子,而老人基本上还是老一套,有些经验已经过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基于以上差别,在父母肩负教育孩子主要责任的基础上,我们建议父母做养育孩子的主体,而老人做儿女的参谋。这种角色定位对孩子和家庭关系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杜绝老人溺爱孩子的情况。由老人直接教育孩子的后果,是很多老人太爱孩子,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一味姑息纵容孩子,导致孩子无法形成优秀的品格。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还给父母,老人在一旁出谋划策,等于缩小甚至消除了两代人在教育孩子上的分歧。孩子哭闹、任性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会逐渐形成优秀的品格。

第二,可以增加父母的养育经验,使父母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十分缺乏养育经验,因此老人的指导十分必要。在没有分清父母和老人的角色定位之前,两代人经常会为该怎样照顾孩子而爆发家庭矛盾。角色定位之后,这种情况将大大减少。

父母在遇到不会做的事情时,通过向老人学习,可以快速获得行之有效的方法。父母不认同老人的错误做法时,两代人也不会因为定位不清而吵架。总之,老人正确的做法,父母可以虚心学习;错误的做法,父母可以坚持己见。这种灵活的分工使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责任感大大增强,不仅父母的养育经验会快速增长,对教育孩子的信心也会不断增强。

第三,可以让老人安享晚年。许多老人喜欢做孩子的保姆,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宝贵机会。在恰当的时候把这些机会还给孩子,不仅可以减轻老人的负担,还可以及时让孩子形成优秀的品格,一举两得。

分清角色的好处还有很多,总之,它可以结束混乱的养育孩子的局面,给孩子一条没有岔路的成长之路。因此,父母必须和老人分清各自的角色定位,并在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中让孩子健康成长。具体而言,父母和老人各适合做哪些事情呢?

我们还是从“养”和“育”两方面来讲。“养”指孩子的身体发育,“育”指孩子的心灵成长。对于“养”,无论父母还是老人,只要乐于用新的营养观念,都可以“养”孩子。因此,我们建议老人在这方面多花点时间,以减轻儿女的负担。

老人的时间较多,因此,接送孩子上下学、洗衣做饭等家务活,老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儿女,毕竟这些事情比较耗时,而父母的时间并不充裕。这里之所以说“力所能及”,是因为老人身体素质大不如前,只有量力而行,才能减轻儿女的负担。倘若不顾一切地包揽所有家务活,反倒有可能给儿女添乱。

有一对老人应女儿的请求从乡下过来帮助照顾孩子。有了老人的帮忙,年轻妈妈在休产假期间省心了不少,身体恢复得很好,很快就去上班了。儿女知道老人身体较差,看到老人忙前忙后,担心老人身体吃不消,便跟老人商量请保姆的事情。两位老人拍拍胸脯,掷地有声地说:“不用,我们完全应付得来。”看见二老对带孩子、做家务充满信心,父母就没提请保姆这事了。

但是每天回到家,看见的都是同一幅场景:孩子哭哭闹闹,而二老累得筋疲力尽,家里乱糟糟的。为了能让二老休息一下,妈妈一回到家就去照顾孩子,爸爸则准备晚饭。这样下来,老人、父母、孩子都很累。一个月之后,孩子的奶奶病倒了,孩子的爷爷不得不投入全部精力照顾妻子,而孩子的妈妈不得不请假照顾孩子,孩子的爸爸比以前更忙了,不仅要做全部家务,还要和妻子换班照顾孩子

。两位老人见此,觉得自己当初太不自量力了,不仅没有照顾好孩子,还连累了儿女,于是主动提起请保姆的事情,做儿女的十分高兴。请了保姆之后,一家人的生活不再混乱,而是各尽所能:保姆负责做家务;二老全副身心带孩子;年轻父母的工作不再受影响,挣的钱更多了,不仅挣回了请保姆的费用,还有余钱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而孩子比以前快乐多了。

从这故事可以看出,不仅老人要量力而行,做儿女的也要准确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保姆来分担老人和自己的负担。这样做不仅可以尽孝,让老人既照顾了孩子,又安享晚年,还利于孩子在情感需求上得到更大的满足,内心更快乐。

在“育”方面,我们建议父母做主。合理分工之后,父母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的品格。当然,分工并不会减轻隔代亲的现象的严重性,孩子还是可以找到恣意撒娇、任意妄为的机会的,比如故意不穿衣服,非要爷爷奶奶帮忙;又比如故意不吃饭,非等着爷爷奶奶来喂,等等。相比分工之前,分工之后父母更容易教育孩子了,因为老人不再纵容孩子,至少会主动减少溺爱孩子的做法。因此,只要老人配合,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轻松多了。

天亮了,洋洋睁开眼,大声地喊:“奶奶——”他以为奶奶很快就会过来帮他穿衣服,谁知过了好一会儿都没有动静。他又喊了一次:“奶——奶——”还是没有动静。这可怎么办呢?不可能光着身子满屋子跑啊!他想来想去,决定抱着衣服找奶奶。奶奶这时正在做早饭,她忙得不可开交,恨不得有三头六臂。看见孙子抱着衣服走过来,奶奶马上就明白了,正要习惯性地抱起孙子时,突然想起了昨晚跟孩子爸爸妈妈的一次长谈。

昨晚,四个大人——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开了一次家庭分工会议,会议的结论是爸爸妈妈重“教”,爷爷奶奶重“养”。因此,奶奶说:“乖乖,奶奶现在很忙,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啊?”没等孩子回答,爸爸就走了过来,“乖乖,奶奶为我们做早饭很辛苦,所以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啊?

这样奶奶就不用那么累了,吃完早饭就可以更好地陪乖乖玩了。”孩子看见奶奶的确很忙,也就没有强求,自己回到房间穿起衣服来,虽然穿得不够好,但总算第一次自己穿衣服了。爸爸在房外看见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改变孩子过于依赖大人的习惯并不难,只要找到恰当的机遇,孩子是可以克服依赖性的。在这个故事中,奶奶忙得不可开交、爸爸劝孩子体谅奶奶的辛劳、孩子自己穿衣服会带来更大的快乐都是父母和老人成功地分工合作的结果。老人爱孩子,孩子也会爱老人,因此一般都能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

父母和老人分工合作的服务对象都是孩子,因此,要围绕孩子展开成功的、具体的分工,需要一段时间让父母改变对待老人和孩子的心态,也让老人改变对待孩子的习惯。在这些改变中,父母要勇于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承担作为家长的责任,平衡好三代人之间的关系;而老人也要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心态,把教育孩子的权利交给儿女,转而做父母的参谋,平时少干预儿女教育孩子的具体事务,只在必要的情况下纠正儿女的错误做法即可。

在这段磨合的时间里,孩子会觉察到大人的改变,因此,父母和老人要悄悄地进行一场家庭教育的改革,要让孩子理解大人,让孩子懂得大人为什么变得“冷淡”,对自己“漠不关心”,变得严格起来。

环境的改变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为重大,假如孩子对大人的改变不理解,其情感需求将得不到满足,对大人的感情将发生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变化。因此,大人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孩子。只有三代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父母和老人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的计划才能见成效。

10.“爸爸在哪里?我要找爸爸!”——单亲家庭的隔代教育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有一类家庭比较特别: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所面临的隔代教育的危害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单亲家长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因而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对孩子的教育几乎由老人全部承担。由于儿女的家庭不健全,老人对孩子会倍加溺爱,导致孩子更加容易形成自私、蛮横、自卑等不良品格。不仅老人如此,父亲或母亲也会溺爱孩子。因此,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成为单亲隔代教育家庭的最大困难。

其次,不健全的家庭带来不健全的爱,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父爱和母爱是孩子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爱,它们共同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长。缺少任何一种爱,孩子的心灵都是残缺的,其人格很容易走向畸形。这是因为少了一种爱,另一种爱就会被放大。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其人格组成部分中既要有父亲的严格,也要有母亲的慈爱;既要有父亲的教导,也要有母亲的叮咛;既要有父亲的威严,也要有母亲的慈祥。无论父爱还是母爱,都是不能代替的。假如缺少任何一种爱,另一种爱都会以不正确的比例融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的人格将是不完整的,极其容易被扭曲。

再次,单亲家庭面临更多难以处理的家庭关系,这些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假如父母离异,孩子跟母亲生活,而父亲重组家庭并且有了另一个孩子,那么,这两个家庭的关系将影响孩子的情感需求。爷爷奶奶是否一如既往地疼爱孙子呢?

亲生父亲会不会仍然像以前一样带孩子出去玩呢?单身妈妈怎么面对孩子要找爸爸的要求呢?亲生父亲又如何在不影响新家庭的情况下缓解思念孩子的痛苦呢?对于这些问题,大人尚且难以处理,更别说孩子了。

单亲家庭的隔代教育的危害远不止这些,从以上几点来看,单亲隔代家庭需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家庭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成了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的最大困难。那么,单身父亲或母亲该如何解决这个困难呢?

我们不妨先来谈谈单身父母如何肩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原来两个人共同分担的重任落到一个人肩上,未免有些残酷,但却是单身父母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以及满足自己的感情需求,许多单身父母会产生重组家庭的想法。

那么,单身父母该不该给孩子找一个继母或者继父呢?在新闻、电视剧、电影中,我们看到的,结局大多数都是继母或者继父不善待非亲生孩子。为什么是这种结局呢?关键在于是否亲生。要让一个大人像爱亲生子女一样爱一个非亲生的孩子,是极为困难的。

虽然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血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而血缘关系带来的难以割舍的爱,是很难发生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身上的。因此,绝大多数继母或继父都不爱配偶原来的孩子,而要求再生一个。大人如此,孩子何尝不是!

要让孩子像爱亲生父母一样爱继母或者继父,或者让孩子像喜欢亲生兄弟姐妹一样喜欢继母或者继父的孩子,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单身父母既想重组家庭又想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山东有这么一名女学生:出生在富裕家庭,但因为脸黑且长,吃了一个月奶之后就被妈妈抛弃了。奶奶心地善良,不忍心孙女受苦,就把孩子收留下来,将她拉扯大。女孩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这对女孩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爸爸忙于维持生计,将女孩托付给母亲。在接下来5年里,女孩一直由奶奶抚养。到女孩10岁时,爸爸给她找了一个继母。继母对她很不好,做饭、端饭、洗碗全部由女孩来做。女孩的爸爸妈妈、姨夫、舅舅等亲人没有一个帮忙的。她失去了应有的父爱和母爱。在爸爸和继母生下弟弟之后,女孩的境遇更差了,大人处处向着弟弟,以致女孩怀疑自己是否是这个家庭的一员。

她很苦恼,想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感受却没人愿意听,想向同学倾述又怕遭到笑话。她快崩溃了,她想自己搬到一个小屋子里,把自己隔离起来。有一次她一个人跑到山林里,幸好被村里的老人家发现,劝了回来。她也曾想离家出走,找一个倾述的对象好好发泄一下,但是又不舍得奶奶、同学。幸好这时老师挽救了她。

老师先教她如何适时调控自己的心理。比如,和父母发生冲突时,先想一想谁对谁错,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一些。老师接着告诉她,宽容是化解所有矛盾的良药,当发生家庭矛盾时,不宜意气用事,而要善用宽容,每天宽容一两件事情,日积月累,内心的不满将会少许多。

女孩听后获益匪浅。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有很大责任,老师找来了女孩的父母,经过一番交谈,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并且接受了老师对改善家庭关系的两点建议:一是学会和孩子沟通;二是不断学习,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经过老师对双方的调节和教导,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得到了改善,女孩脸上也出现了花季少女应有的灿烂笑容。

这个事例说明,单身父母重组家庭风险很高。这里说的风险,不是指单身父母无法获得另一半所带来的感情,而是指孩子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身体也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些都是单亲隔代教育的重大危害。单身父母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没有把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下,最好不要为了自己的感情需求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作为隔代教育中的参谋,老人在单亲隔代教育家庭中如何配合单身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呢?和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隔代教育将面临更繁重的任务,因此,老人不妨多为单身儿女着想,多在孩子身上下工夫。

现实生活中,由于儿女婚姻失败,许多老人比以前更爱唠叨了,对孩子的感情也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加溺爱孩子了。而孩子经历了父母离异之后,性格会改变很多,不仅缺乏安全感,接人待物还很暴躁,对老人的唠叨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对父母更加严格的管教也会产生更强的叛逆心理。因此,老人要帮助单身儿女照顾好孩子,必须从孩子的心灵入手,进行心和心的交流。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受苦,因此,激励是培养孩子优秀品格的最佳方法。面对痛苦,孩子都会产生逃避的想法,但是逃避没有用,能够改善处境的途径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老人只要稍加引导和激励,就能使孩子产生巨大的动力,自觉地把各方面发展好。当然,这种做法要取得成效,老人必须克服自身的一些不利于隔代交流的不足之处。

面对儿女婚姻的失败,许多老人经常大发感慨。这会给本来心灵已经受伤的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导致孩子对老人产生敌对情绪。因此,老人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感慨世事的变迁,而应该为孩子做出积极、乐观的表率,影响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老人才能有效地激励孩子。

父母婚姻的失败带给家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单身父母来说,更大的压力或者更复杂的家庭关系会占据他们的身心,使他们教育孩子的时间变少了;对老人来说,儿女本来应该肩负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但是离异之后,老人不得不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部分责任,这样一来,虽然单身父母可以减轻一些负担,但是隔代教育的危害也就更大了;

对孩子来说,父母婚姻的失败很容易导致孩子在做人、做事上的失败,比如变自卑了,变内向了,变暴躁了,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要消除这些因素,单身父母和老人必须更加注意分工合作,使孩子在不健全的家庭中尽量感受到健全,安全度过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news/jiaodian/435665.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