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傅莹:基辛格就美国如何与中国共处留下忠告

来源: 最后更新:23-12-11 10:56:16

导读:傅莹:基辛格就美国如何与中国共处留下忠告,傅莹,中国,美国,外交,习近平,中美关系,历史学家,国防部门,生物学家,亨利·基辛格,进博会开幕式

编者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后,中国各界人士有不少追忆和回顾的谈话和文章。以下将傅莹回忆和评价基辛格的谈话和观点汇总成文,以飨读者。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29日晚上,北大的王缉思老师告诉我,有美国媒体约他写文章谈基辛格博士,说老人家情况不太好了。我心中一沉,这样一颗外交和国际政治的耀眼明星,真的要陨落了吗?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博士以百岁高龄离世的消息传来。作为一位百年全球风云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离开令人惋惜。尤其当人类面对百年变局,物理和精神世界都在经历巨大冲击之际,多么需要智者的真知灼见。

我与基辛格博士接触不算多,每次都对他谦和的风格印象深刻。最早见到基辛格博士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他经常出现在北京的大小论坛上。有一次我为钓鱼台的一场论坛做同声传译,间隙遇到他,我拿出自己的小照相机,问能否与他合影,他笑着应允,与我们几位年轻翻译一个个拍照。然后说:你们这“同传小箱”里的工作很重要。多年后我在工作中再次遇到他并且有些交往,他一直如此,没有什么架子,对任何人的要求都来者不拒,展现出一种把自己放得很低的风格。



2015年10月,傅莹在“世界秩序与中国的角色——2015京城国际论坛”上与基辛格(左)对话。图/受访者提供

基辛格博士虽然早已远离外交一线,但是一直保持对国际难题的兴趣和关注。我与他的交谈大多是在国际学术论坛上。他参加论坛非常专注,从一开始就坐在那里听,直到结束,从不见他翘会。我喜欢在间隙找他聊天,听他对论坛上的话题发表评论。无论是当前热点问题还是涉及某个事件,他都会把镜头拉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表达观点和判断。我观察,基辛格对解决国际难题有着天然的兴趣和意愿,对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问题非常敏感,愿意听任何一方讲自己的主张和道理,然后谈论可能的解决方案。我猜想,在他研究的世界上的所有问题中,或许并非都以他希望的方式解决,他的方案也未见得总能被采纳抑或得到最佳结果。看到美国国内乃至国际社会对他褒贬不一,更能让人理解为什么说外交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但是这并不妨碍基辛格穷其一生去思考和探索国家间的纷争问题,并且不断试图提出解决方案。我认为这是一位外交家的伟大品质。

“你不会太为难我吧?”

我第一次与基辛格博士同台,是2010年在欧洲的一个闭门论坛上。到了酒店我才看到议程上有一场讨论的话题是“中国的发展和政策”,标明由基辛格博士主持,由我主讲。对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我一时想不好应该从哪里切入。晚上参加欢迎餐叙时,我端着盘子找到基辛格博士坐到他旁边,问他可否请教一下明天的论坛怎么谈比较好?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不会太为难我吧?”问得我有点蒙。在日后的岁月里,我不止一次与他同台,有时是我主持。每次他都要问同样的话:“你不会太为难我吧?” 我发现,他这句话含义是双向的,既有真的希望对方不要刁难自己的意思,也有让对方松弛、不要太紧张的效果。

在欧洲那场论坛上,基辛格博士对我说,人们希望了解中国,任何信息都是新鲜的,让我敞开了讲。当我讲到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判断时,用“trend”表达中文的“势”。基辛格打断我说:“请让我帮你解释一下。”他告诉听众:“你们可能不太理解‘势’的含义,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政治概念,‘trend’这个英文单词不能完全表达它的意思。”他直接用了‘s-h-i’(势)”,说:“中国人说的‘势’,就像激流从高山上冲泻而来,无可阻挡。政治家的责任就是要判断‘势’在哪里,然后带领人民顺势而为,取得成功。”



2017年5月,傅莹(左)与基辛格在美国华盛顿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核心组会。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钦佩基辛格博士对任何新事物、新想法的孩子般的敏锐和好奇,这可能是他不断学习的动力之一。可能因为见过的多、读过的多、说过的多、写过的也多,他深知大千世界不可穷尽,也就对人对事总是满怀虚心和好奇。后来我在纽约和北京多次见到他,每次谈话他都鼓励我和团队其他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大家问到的每一个问题,他都让我们先给出答案。当他听我们讲话时,可以看到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分手时他会说:你们应该告诉人们(美国人)中国人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想法和其中的原因。他的好奇心似乎没有止境,年事已高时还在继续学新东西。他甚至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这个高科技知识,不是为了学习技术,而是为了关心人类未来的安全。他在最后一本书《人工智能时代和我们人类的未来》中,呼吁美国和中国共同努力,携手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妥善应对可能的危险。

“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

晚年的基辛格博士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世界发展方向的关注和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担忧,《世界秩序》(World Order)这本书最后一个小节的标题是“我们走向何方”,这也是他反复提出的命题。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他就表达了“美国必须与中国共存”的观点。2012年3月他在“外交事务”网站上发表文章,比较系统地回应了美国是否会同中国进入对抗状态的问题。文章认为这不是必要选项,同时也警示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提出处置路径。他写道,“双方都需要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向对方解释自己的行为,并且将此作为国际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而不要让这些行为成为拉响警报的原因。双方都难免会做出一些让对方感到冒犯的事情,但是,彼此都应区分问题的性质,慎重判断和矫正自己,避免被视为是有意的遏制或者压制。或许美国和中国都很难让自己超越传统的大国竞争冲动,但是,两国为了自己也为了世界,需要努力这样去做。” 当时可能没有很多人去认真琢磨他这番话的含义,事后看,他身处美国,已经预见到风暴的来临。



2018年8月,傅莹(左一)等一行访问纽约时拜访基辛格(右三)。图/受访者提供

2018 年基辛格博士访问北京时,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冲击下已经陷入紧张。我在晚餐上向他提问:“您怎么看待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美交往40 年,关系起起伏伏,折腾之后总能回到正常轨道,如同钟摆效应,这次仍然会是这样。另一种认为,中美关系在发生范式性的转变。” 基辛格博士的回答,话讲得委婉,结论却是清楚的:“中美关系回不到从前了。”他讲到40 年来中国的发展和两国的交往,认为因为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与中国可能需要在一个新的层面探索新的交往范式(paradigm)。



2018年11月,基辛格(中)在北京访问。图/视觉中国

当然,如果认为基辛格博士不断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提出建议完全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和支持,那就天真了,任何优秀的外交家,首先是爱国者。基辛格的基本立场是维护美国利益的,包括维系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他作为地缘政治和战略均势大师,免不了要从大国竞争的角度看待中美关系。2019年11月,他在美中关系委员会的讲话中谈到,“毫无疑问,中国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对美国构成挑战”。基辛格的主要着眼点是如何避免美中竞争转向大国对抗甚至引发战争,并且基于对国际关系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认识和自身经历,他能够洞悉大国之间利益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年的11 月,基辛格在与北京大学的学生座谈时说:“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是,美中是否处在一种互为敌手的关系里(adversary relationship)”。他说:“如果互为敌手,两国会在世界范围内彼此争斗,其他国家也需要据此作决定,整个世界会被分裂。” 他还以自己的丰富经验总结道:“很多国际事件都是由对彼此的误解造成的。”此后几年,他不断呼吁改进中美关系,也不断为两国陷入对抗的风险提出警示。

2023年10月24日,基辛格博士出席了美中关系委员会在纽约举办的年度晚宴,视频上可以看到他手上缠着绷带,那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他说:“我确信中美关系取决于相互的理解,这两个国家拥有独特的能力为世界带来和平与进步,同时也拥有独特的能力毁灭世界。”他还表示,自己50年前的坚定信念至今没有改变,并相信两国能够找到走出这些困难的路径。

在此之前的2023年7月,基辛格博士在百岁生日两个月之后再次来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他时强调,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关键是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项原则。在此基础上,中方愿同美方探讨两国正确相处之道,推动中美关系稳步向前。基辛格表示,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这是基辛格博士最后一次访华。他自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开启中美建交之门以来,已经对中国访问100多次。是什么促使他一次又一次来到中国?我想是因为他了解中国,也愿意不断更新对中国的认知。中美建交以来他很少有一年不访问中国,有时一年来几次,在这里交了许多朋友,有高层领导也有普通人。他会在与高层领导人会面之后,以同样的谦虚和真诚同一些大学生交谈,谈论同样宏大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只有在多年后,当这些学生更加成熟时才能理解和欣赏。他喜欢把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从长远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

基辛格博士一生著作等身,其中让他倾注多年心血围绕一个国家写的专著是《论中国》(On China)。书中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中国思想文化乃至哲学理念、探究中国处理重大外交事件的政策和背后的理念和逻辑,为世界认识和理解中国提供了一扇窗口。他可能是美国少数对中国的进步并没有感到十分惊讶和恐惧的人之一,因为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步伐,并一路跟随和观察中国,这也是他被中国人民视为老朋友的原因之一。

就在基辛格博士最后一次访华后不久,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拜登总统举行会晤。两国最高领导人通过这次会晤深入探讨了中美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进一步明确了中美共同肩负的大国责任,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基辛格博士看到中美关系在历经颠簸后终于企稳,应该感到宽慰。但是,中美之间的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构建起新的建设性关系尚需时日,基辛格博士留下的大量书籍、文章和忠告值得世人阅读和思考。按照习近平主席在就基辛格博士去世致拜登总统唁电里所言,“将中美人民友好事业传承下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将是对基辛格博士的最好纪念。

发于2023.12.11总第112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傅莹:基辛格就美国如何与中国共处留下忠告

作者:傅莹

标签: 傅莹  中国  美国  外交  习近平  中美关系  历史学家  国防部门  生物学家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news/jiaodian/401656.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