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6-16 04:32:10
(原标题:美官员称布林肯访华将围绕三大目标同中方沟通,外交部回应)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乌元春】2023年6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部分内容如下。
问:据报道,14日,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国务院亚太事务助卿康达就布林肯访华向记者吹风。坎贝尔称,美对华政策是一贯的,即同中国竞争,但不寻求冲突、对抗或“新冷战”,而希望负责任管控竞争。美方将寻求管控竞争并在利益相符问题上合作。康达称,布林肯访华期间,美方将围绕三大目标同中方进行坦诚、直接、建设性沟通:一是建立开放、有力的沟通渠道;二是重申美价值观和利益,明确、坦率提出美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关切;三是探索在符合美利益的议题上开展合作。美方并不期待通过此访取得某种突破,或是改变两国互动方式。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汪文斌
答: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双方应该正确看待对方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找到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
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和“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这是对中国的严重误判。中美在经贸等领域存在一些竞争,但不能搞你输我赢的恶性竞争,更不能打着竞争的幌子行遏制打压之实,剥夺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这不是所谓的“负责任竞争”,而是极不负责任的霸道行径,只会将中美推向对抗,将世界推向分裂。
我想再次强调,美方不要幻想“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中美两国必须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发展同彼此的关系,尊重彼此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上的不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美方总是讲,中美要开展对话沟通,要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兜底”。中方对话沟通的大门是敞开的,两国的沟通也一直没有中断。沟通要解决双方的关切,要有实际效果,解决问题,不能一边沟通,一边损害对方利益,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中方再次敦促美方将拜登总统作出的积极表态落到实处,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方利益,停止对华遏制打压,同中方相向而行,排除障碍,创造条件,推动中美关系逐步重回稳定发展轨道。
延伸阅读
媒体:三个美国人同一天在中美日三国释放强烈信号
比尔·盖茨14日晚一宣布落地北京,微博上一位网友立刻就在相关消息下跟评:
前不久马斯克刚走,盖茨今晚就到北京,美国务卿布林肯也马上要访中国了。
寥寥几句,就道出当前中美互动的趋势及其复杂程度。
加上美方另一最新动作,这种复杂性就更明显了:
就在今天,15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结束访印行程转往日本。白宫国安会称,他将在东京与日本、菲律宾和韩国的安全官员会谈,“商讨对抗中国威胁的合作方式”。
盖茨来华和沙利文访东京,都“恰好”发生在布林肯16日启程前往中国之前。
这只是巧合吗?还是背后藏着复杂一面?
1
14日晚,比尔·盖茨在微博和推特上同时发文宣布抵达北京,并称这是他“2019年以来的首次访问”。
盖茨先生这次为何而来,具体有何安排?
比尔·盖茨
15日见诸媒体的首个行程,是他参加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办的一场活动并发表演讲,演讲主题是“以创新之力应对全球挑战”。这与盖茨昨晚社交媒体帖文中“应对全球健康和发展挑战”的关键词,正好对应。
但这显然不能填平美欧一众媒体的好奇。
路透社今天的一篇报道试图猜测和透露盖茨将在中国受到怎样高规格的官方接待。
报道特意提到两个支撑性“背景”,一是比尔·盖茨本人以及盖茨基金会与中国渊源深厚;二是盖茨作为微软创始人,可被视为最近接连访华的美国企业家中的一员。
盖茨2008年辞去微软全职职务,2020年又退出该公司董事会,随后“专注于与全球健康、教育和气候变化相关的慈善工作”,路透社在报道中梳理。
更多资料显示,由他担任联合主席的盖茨基金会2000年成立,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2007年成立北京代表处,2008年启动首个在华项目。十多年来,基金会不断扩大对华合作,项目涵盖扶贫、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烟草控制、助力非洲农业发展和消除疟疾等。
盖茨昨天晚上飞抵北京时也特意强调,这次是以“盖茨基金会”的名义而来:
盖茨基金会“与中国伙伴合作应对全球健康和发展挑战已经超过15年。我非常高兴能与中国的伙伴们见面。”
正是作为基金会联席主席,路透社注意到:
2015年3月,盖茨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受到中国领导人接见;2020年2月,他又收到中国领导人回信,信中感谢盖茨基金会为中国抗疫“慷慨解囊”以及盖茨当时“写信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
盖茨自己强调是以基金会的名义来华,但显然,他的微软创始人身份给人印象更加深刻。
比尔·盖茨
盖茨“在中国是作为一位企业家受到尊重”,美联社这一点说得倒是不无道理。
15日相关报道一开头,这家美国最大通讯社干脆直接写道: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加入访华外国商业人士的行列”。
美联社指的,显然是今年以来美企高管们掀起的访华热潮:苹果、通用汽车、星巴克、摩根大通等多家重磅美企的CEO接连来华,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10多天前也刚刚在北京感受热情,5月30日到31日的24小时内先后见到中国三位部长。
美联社和路透社等大都以清单形式,一一罗列最近访问中国的这些美企高管。
但这些媒体都没点明的是,这些CEO相当程度上是顶着美国政府巨大压力来中国的。早在3月份时,一些来华美企高管就被认为刻意保持低调,以免成为美国反华议员们的“目标”。
但最近这轮访华热潮也再次印证一点:
相关美企保持谨慎,但没被华盛顿的操作吓住。
一位国际经济学者说得好,美企以及韩国三星、荷兰阿斯麦等其他国家企业的CEO纷纷来华,正好与中方不断扩大开放、保障和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努力“相向而行”。
虽然面临美方围堵遏制,对外开放已经并将持续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鲜明标识。
对这一点,美欧跨国企业们也都有着清晰感知。
2
盖茨这次来华,“恰好是在美国务卿布林肯定于18日到19日访问中国之前”。
布林肯
美媒CNBC在今天报道中特意提到的这个时间节点,也出现在路透社等其他一些美欧媒体的背景联想中。
它们轻车熟路地把这两件事串在同一时间线上,试图在前后对比中,一方面“对冲”微软创始人加入美国企业家访华热潮的正向积极效应,另一方面也“提醒”:
美国对华政策和氛围的主基调要由华盛顿定。
而华盛顿这两天释放的对华基调又是什么呢?
对布林肯访华,美方一直说是“为了稳定双边关系”。14日,美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在记者会上再次搬出这套说辞,称美国务卿将在北京表达“保持开放沟通渠道以负责任地管控美中关系的重要性”。
问题是,美方能够拿出“负责任”的态度吗?
答案,在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有关布林肯此行目的的介绍中可见一斑。
也是14日,坎贝尔与美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共同举行简报会。较之国务院发言人的套话,康达更直接些,坦陈布林肯此访不太可能取得“一长串可交付的成果”。
到了坎贝尔,话说得就更暴露和直白了。
美国对中国“一直保持着清晰的目光”,坎贝尔称,知道“几十年来试图形塑或改变中国的努力已经失败”,而且也预期中国将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个主要角色。
坎贝尔
在表达基于美国霸权视角的“失望与无奈”后,这位白宫高官话锋一转,开始攻击污蔑中国,声称随着美中持续竞争,中国将采取“挑衅步骤”,美方则将“予以顶回”。
这话怎么理解?“顶回中方挑衅”,不就相当于给美方对华政策目标定了调嘛。
有了这个调子,坎贝尔的话就更好懂了。
他说,美方寻求对华密集沟通是要“管理激烈竞争”。但这显然还是带着对华遏压的意图。而且美方还是“有备而来”,针对中国事先加强国内投资和两党合作,并整固了盟友体系。
难怪连华盛顿自己都对此访期待不高。
他们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憋着什么心眼,但也知道中国早就“不吃这一套”了。
坎贝尔14日是以电话形式参加的简报会,当时他正在飞机上。
有媒体说,坎贝尔刚陪同美国国安顾问沙利文完成对印度的访问,随后飞往下一站日本。
沙利文要去东京,白宫13日就宣布了。
根据安排,沙利文定于15日从新德里转往东京,开始为期两天的访问。其间,他将与日本、菲律宾和韩国的安全官员会谈,“商讨对抗中国威胁的合作方式”。
美日菲三方安全对话首次会议也将举行。
这番操作“似曾相识”。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评论道,在布林肯16日启程前往中国前,沙利文“卡点儿”献上一套反华表演,安抚盟友之余也试图在对华谈判桌上占点士气:
只是,这操作太过寡淡无味也太徒劳了。
北京时间14日,秦刚国委兼外长应约同美国务卿布林肯通了电话。美媒华尔街日报记者望着我外交部网站当天就此发布的简短通稿咂摸半天,最后得出一句结论:
秦刚告诉布林肯:缓和紧张局势取决于美国。
理解力真不错。希望华盛顿也听明白了。
不光是打电话,再过几天布林肯先生到北京,领略到的也将是这个清晰坚定姿态。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