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脾虚怎么调理(脾虚怎么调理吃什么药最有效果)

来源: 最后更新:22-07-07 02:35:15

导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平时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过度等因素都可以造成脾胃损伤。脾虚证多见有脾气虚、脾阳虚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脾虚状我们应当怎样进行调理呢?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平时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过度等因素都可以造成脾胃损伤。脾虚证多见有脾气虚、脾阳虚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脾虚状我们应当怎样进行调理呢?

脾虚的判断标准

脾虚的常见症状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腹痛腹胀以及大便秘结或便溏等症状。

饮食习惯调理

调理脾虚首先应当从改变饮食习惯做起。中医认为胃主受盛、脾主运化,可见饮食对脾胃的影响尤为关键,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以及嗜食生冷、刺激、油腻的食物等因素对脾胃的伤害尤大,因此要想调养好脾胃症状,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保持乐观的心态

如果您已经厌烦了脾虚给您带来的不适,准备改变或者希望摆脱这些不适的时候,首先希望您能够从现在开始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黄帝内经·素问》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人的精神情志可直接影响到脏腑的功能调节,熟话说“忧思伤脾”,因此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是调理脾虚的开始。

脾虚之食疗调理

山药薏仁粥

材料:山药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20克,小枣5枚,生姜15克。

做法:先将薏米、小枣、粳米冲洗干净,将薏米和小枣用凉水浸泡2小时,山药去皮,切成小丁,生姜洗净切丝待用。首先将薏米和小枣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约10分钟,然后把山药、粳米、姜丝一起下锅,水开后用小火煮上1小时左右即可。

功效:粥中薏米可健脾益胃,山药健脾除湿,生姜温中散寒、健脾暖胃再加上姜枣同用可以调和营卫,因此常喝此粥可以调理脾胃虚寒,健脾暖胃。

党参粥

材料:党参1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粳米洗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将党参洗净切碎,温水浸泡2小时。将浸泡好的粳米和党参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先用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熬制成稀粥,以参烂粥稠为宜。最后在加入适量红糖,再煮沸即可。每日两次,早晚温热服食。

功效:党参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的功效,粳米能补益脾胃、增加肠蠕动,两者同食有补脾益气,调理脾虚的功效,对于脾气虚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便溏、食后腹胀等症状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脾虚之针灸调理

刺血调理

小儿脾胃虚弱常可导致小儿疳积,表现为小儿消瘦厌食,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腹胀,大便干稀不调等症状。可用三棱针点刺小儿手掌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的四缝穴,每只手掌上有四个刺血点,双手一共八个刺血点,用三棱针点刺分别后用力挤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此法可以行气健脾,调节阴阳平衡,但需注意此法消毒必须严格,需要专业医生方可操作。

艾灸调理

脾腧穴、胃俞穴、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每个穴位艾灸5-10分钟,以艾灸部位潮红温热为度。艾叶性温,为纯阳之性,艾灸时艾叶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体内,而起到疏通经络,通调脏腑的作用。以上穴位艾灸适宜于脾虚所导致的脾胃功能低下和脾胃虚寒的人群调理保健使用。

脾虚之按摩调理

捏脊调理

捏脊疗法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通过捏脊可以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其健脾和胃的功效明显,对因脾虚所导致的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等症状效果佳。

操作方法:双手沿着脊柱两旁,又下而上的连续挟提脊柱周围的皮肤,双手交替向前边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起一下,注意力度使用,不可拧转;并且必须直线由尾骶部向上推至颈枕部。

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方3寸处,每日用拇指指腹俺有50-100次,能够刺激穴位,达到健脾和胃,调中理气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是人体的保健要穴,经常按揉足三里可以调节脾胃功能,适用于各类型的脾胃病变。

推揉肚脐

推揉肚脐操作简单,效果明显,适宜于脾虚症状,消化功能不良,经常腹胀、便秘的人群自我调理使用。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将右手的掌心紧贴肚脐,再用左手按住右手的手背;用左手发力,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按揉约5分分钟左右,每日2次,也可于腹胀等不适时进行按揉。

标签: 脾虚怎么调理  脾虚怎么办  脾虚吃什么  疾病预防  脾虚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hunanyuer.com/jiankang/cjjb/7799.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湖南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39114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hunanyuer#qq.com (请把#替换成@)